不少人聽到“辟穀養生”、“斷食療法”,第一反應是:這是謠言、不科學……事實可能恰恰相反。一部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進食、斷食與長壽》紀錄片曾經風靡全球。影片介紹了一種減肥方式——禁食療法(或間歇性斷食法),也就是很多人熟知的“輕斷食”。
其實,“輕斷食”並不是西方的產物,這種理念在我國曆史悠久,起源於先秦,流行於晉唐,它被稱作“辟穀”。據說它可以減輕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甚至有不少臨床醫生也親身體驗,表示“感覺不錯”。這是真的嗎?什麽是“輕斷食”?如何做才科學?
美國10年研究揭開“輕斷食”益處
BBC紀錄片顯示,全球已有6億人嚐試禁食法,一位已經50多歲的減肥者在堅持禁食5周之後,身體中的脂肪含量從27%降到19.1%,體重減少了6公斤。更重要的是,他體內的一種致癌因子(IGF-1)的含量下降50%。
片中,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路易吉?馮坦納教授通過10年研究發現,禁食能刺激人體胰島素敏感度,從而降低患心髒病和糖尿病的風險,還可以降低體內的類胰島素一號生長因子(IGF-1)的水平,這種因子是導致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的重要因素。
發表在美國《細胞代謝》雜誌的一項研究也證實,適當控製膳食攝入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和細胞變化,減輕氧化損害和炎症,還會促進係統的再生,提高認知功能和促進長壽。
“輕斷食”不等於什麽都不吃
有些人對“輕斷食”並不真正了解,以為就是“絕食”、“不吃飯”,那就大錯特錯了。中醫禁食療法創始人秦鑒教授表示,“禁食療法”通常指:在一定時間內,除了適量飲水、進食少量蔬菜汁、果汁外,不吃其他食物,僅僅依靠體內的能量儲存保障生命活動的需要,以此來治療或預防某些疾病。
他的團隊在研究中發現,禁食療法能很好地緩解不少慢性疾病的症狀,其中在治療便秘、脂肪肝、高血壓、脂代謝紊亂、肥胖和體重控製、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疾病時效果很好。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文慧表示,禁食療法最主要的作用是減重,體重每降低3%~5%,對血糖、血脂、血壓等指標的控製都有效果顯著。
可以說,禁食療法的確有助於預防某些代謝性疾病,但它未必是最好的辦法,其他減重方法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但是,輕斷食同樣存在風險。
一旦飲食控製過度,能量嚴重不足時,有可能不良反應:血糖波動,對糖尿病患者風險很大;帶來強烈饑餓感、精神不佳;情緒焦躁、易怒,晚上失眠。
營養缺乏
所以,輕斷食一定要把握好度,以身心健康作為衡量標準,不能一味地追求減輕體重。
一份科學的“輕斷食”指南
最常見的是5:2禁食法,該方法建議減肥者每周任意兩天輕斷食,其他5天正常飲食。心腦腎等重要髒器沒有明顯病變、心肺功能較好、沒有患糖尿病,且體重偏重的人,可嚐試此法,有利於控製總熱量的攝入,將胃腸道中食物排空。
腸外腸內營養科副主任醫師陳偉就是輕斷食的實踐者之一,他每周一和周四禁食兩天。禁食期間並不是什麽都不吃,而是將進食的分量減少到原來的1/4,即男性一天總能量的攝入量為600千卡左右,女性為500千卡左右。
禁食期間也要遵循低熱量、營養均衡的飲食原則,盡量吃高蛋白、單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如堅果類)以及蔬菜、水果,這樣才不至於影響正常工作生活。600千卡能量攝入大致相當於一袋低脂奶、一個雞蛋、一個水果、一兩主食、半斤蔬菜、一兩肉、一勺油,水的攝入沒有限製。
需要提醒的是,開始正常飲食後也要循序漸進,切忌暴飲暴食。專家們共同提醒,如果想嚐試“輕斷食”,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並非人人適合
兩天以內的輕斷食是安全的,大多數人可按照上述方法進行。
但兒童、青少年、70歲以上老人、孕婦、哺乳期女性、肝病患者、體弱者、中樞神經疾病者、嚴重慢性感染者、腫瘤患者、嚴重營養不良者、1型糖尿病及其他嚴重疾病者,並不適合輕斷食。
2、適度運動不能停
輕斷食期間也一定要運動,否則機體就會首先消耗肌肉來供應能量,最終可能導致肌肉萎縮。
控製飲食與適量運動,對於控製體重都很重要,最好同時進行。但輕斷食期間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3、不要長期進行
一般在采取輕斷食2~3個月後,體重就會明顯下降,此後不必再長期堅持,可以通過飲食和運動調節來控製體重。
每周輕斷食的時間不要超過兩天,以1~2天為宜,輕斷食期間觀察自身情況,一旦出現不適馬上停止。
4、保持健康飲食習慣
經過禁食療法減肥後,體重容易反彈,所以一定要長期堅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並定期參加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