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第三條道路

探討人類經曆100年間的坎坷所追尋的社會主義理想所應該具有的基本特征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基於社會存在本體論的社會主義模式

(2016-12-08 07:45:48) 下一個

         梁生毅著《社會主義模式新論》一書內容簡介

[內容提要]人類在100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所夢寐以求的社會主義理論究竟應該具有怎樣的基本特征?筆者認為社會主義理論應該是一種以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本體論為基礎,建立能夠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以“人類能力的發展”[1]為目的的理論體係。為了探討這樣的理論體係,筆者站在青年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哲學立場上,沿著馬克思的從哲學走向政治經濟學、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思想線索,在追尋人類社會存在的終極根據的過程中,恢複了馬克思的形而上哲學社會存在本體論的權威,並且將其進一步貫徹到政治經濟學之中重新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學說,進而通過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進行批判的改造重新建立了社會主義模式。

問題的切入點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2]這句話簡明地概括了馬克思主義追求哲學理論與實踐活動統一的理論。縱觀馬克思一生的理論和革命實踐活動,他首先是作為哲學家依據形而上哲學勞動概念對世界做了共產主義的理論“解釋”,然後作為經濟學家和政治家依據勞動概念對世界進行了“改變”的實踐活動。從表麵看來勞動概念貫穿於馬克思的理論和實踐活動的始終,顯示出馬克思有意識地追求的理論與實踐的內在統一性。但是,作者在重新梳理馬克思的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邏輯線索時,發現馬克思有兩種勞動概念,其一是通過對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實體進行改造而形成的形而上哲學的勞動概念;其二是從英國古典經濟學得來的依靠經驗主義哲學從感覺經驗中獲得的經濟學的勞動概念。兩者共存於馬克思的思想體係中構成了他的思想體係的二重性。

  • 馬克思用哲學勞動實體對世界的“解釋”

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哲學勞動實體有其宇宙論的根據。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提出應該在無機界自然、有機界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在世界史上共生的三大存在類型之間的關聯和差別中去確定社會存在的本質和特性的觀點[3]就是對馬克思的勞動實體所進行的宇宙論注解。如果在由三大存在類型構成的宇宙之樹的表示人類社會的第三根枝椏上切取一個橫斷麵來對人類社會的本質進行考察,那麽在這裏恰恰就使無機界的物質運動,有機界的生命和人類的意識特性在人類社會存在的勞動實體上有機地集結在一起。在這裏人類的思維屬性已經成為構成世界本質的一極,不論有機界自然,還是無機界自然都已經被打上了人的智能的烙印。馬克思充分相信存在於勞動實體中的人類理性的作用,看到了人類社會存在的根據主要是人類的精神能力,預見到人類精神能力的發展必然導向共產主義。那麽,馬克思是如何發現人類的精神能力的呢?

在世界史中存在著的精神屬性,是在集唯心主義哲學之大成的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實體中得到表述的。而作為馬克思形而上哲學核心概念的勞動實體,是從批判黑格爾絕對精神實體的唯心主義,並且將其改造成為人的本質的過程中形成的。因而勞動實體繼承並且發展了黑格爾哲學中的精神能動性、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人與自然的統一性的三大原則。馬克思根據勞動實體的三個原則以社會存在本體論為基礎構築了用以“解釋世界”的共產主義理論。與黑格爾的精神實體不同,馬克思的勞動實體撤銷了精神的實體地位,將其與人的欲望、人在生產活動中肉體能量的生理支出三者並列,作為勞動實體的三個相互關聯的屬性,為人類實現自我認識奠定了人本主義形而上哲學的基礎,為人類進行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具有精神能動性的物質手段,從而實現了一次偉大的哲學革命。這種哲學革命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馬克思依據勞動實體建立了共產主義理論

馬克思建立的共產主義學說,既不是他的意識對現實的直接反映,也不是他從自己後半生參加的共產主義運動實踐活動中直接得出來經驗總結,而是他通過形而上哲學的邏輯論證,發現以思維能力為特征的人類社會為了能夠持續地生存,在有意識地追求人與自然統一的過程中,在其意識能力發展到人類意識的階段上之時必然要走向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抓住人的由世界史所提供的自然性與意識性兩個特點對共產主義進行論證;一方麵,人類是自然存在物,所以要依靠自然而生存。人類為了生存必然要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另一方麵,人類是有意識的社會性存在物,人類的生命活動受人類所特有的社會意識所支配。所以人的追求人與自然統一的生命活動是在社會意識即人類意識的支配下去進行的。人的社會活動與個人的活動有類似點;要達到個人活動的成功,就要在個人的活動中達成思維與存在的統一。而要保證社會活動的成功就要在社會存在本體論內部實現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統一。隻要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達成統一就使人類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采取最佳決策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而一旦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分裂就使人類喪失主觀能動性陷於勞動異化狀態,從而破壞人與自然的統一,造成人類的生存困境。

那麽如何才能夠達成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統一呢?在馬克思看來,隻有在作為社會存在本體的勞動實體內部的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麵建立社會性,才能夠克服勞動異化實現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統一。

在勞動實體的主體上建立社會性是指建立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馬克思的人類意識概念在社會存在本體論中相對於社會存在時使用的概念。

社會意識是馬克思在“社會個人”的身上發現的“精神本質”,[4]是在勞動異化中沉淪、在異化的複歸中重新躍起並將在人類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麵充分展開,進而支配人類活動的“類的意識”。

對社會意識概念的內涵可以這樣來表述:“社會意識是人類社會整體通過每個個性得到全麵發展的社會成員所掌握的以深刻而豐富的社會感為基礎、以人類社會存在為目的、由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共產主義道德統一而形成的知識——道德體係。社會意識在個人身上表現為科學技術上的獨創性和在社會勞動的分工協作體係以及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關係中的高度協調性兩種特質。社會意識在上層建築中表現為能夠將個人利益與人類利益融為一體,為人的個性與獨創性的自由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並且把一切個人的獨創性組織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觀能動性的政治法律思想理論與規章製度。”[5]

在勞動實體的客體上建立社會性是指在物質生產和物質資料的消費上創造的足以把經濟人改造為社會人的物質條件。一方麵,建立在人工智能自動機生產力基礎上的社會性生產力把人從體力勞動與重複性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生產過程無人化;另一方麵社會性生產力創造極大豐富的物質產品來實現按需分配,使人的物質需求達到飽和。在此基礎上不但能夠建立起把公有製與私有製融為一體的社會所有製,而且還能夠把人從謀生勞動中解放出來打破經濟人的利己主義道德範式,使人成為個性充分發展,具有利己與利他統一的共產主義道德的,追求自我實現的精神勞動者。這樣就消除了人類為了爭奪物質資料而產生的內部矛盾,使其從經濟人升華為社會人,為建立社會意識提供了基本條件。

一旦社會意識得以建立,人類就有能力用社會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控製人類與自然的物質交換活動,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滿足人類持續生存的需要。這就是用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統一所表達的共產主義理念的真實含義。因此,共產主義社會實際上就是把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主宰世界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原則改變為人類理性主宰人類的命運這一人本主義原則的理性王國。

(2)馬克思依據勞動實體建立了能夠按照形而上哲學對世界的共產主義前景的“解釋”去“改變”世界的實踐手段

在哲學史上實體至多是能夠對世界提供一種解釋的理性概念,我們既不能用經驗的方法對其進行認識也不能夠使其成為改變世界的物質力量,因此,實體一直遊離於科學和實踐領域之外。但是,在馬克思建立勞動實體之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由於馬克思的勞動實體具有“感性意識”、“感性需要” [6]和“感性活動”[7]三個可以用感性經驗來確認的屬性,就把實體從形而上哲學的象牙之塔中解放出來,使之從哲學理念轉變為人類的實踐活動。實踐概念從勞動實體所繼承的三個屬性,使其暴光於感性現實世界之內,不但使人們可以用經驗的方法對其進行科學的認識,而且使之成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能夠改變世界的物質性力量。由於實踐,特別是工業實踐是人類作為智慧生物追求生存的本質性的活動,在其改變世界的過程中必然不斷地發射出人類智慧的衝擊波,使之表現出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追求人類社會存在的趨向性。當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意識逐漸覺醒起來之時,實踐活動就能夠通過不斷地試行錯誤和自我糾錯活動使這種趨向性逐漸明朗化,而成為按照馬克思對世界的共產主義“解釋”去“改變世界”、創造曆史的具有人類主觀能動性的物質性力量。雖然在感性的現實世界中馬克思依靠形而上哲學所建立的共產主義理性王國並不存在,但是人類作為智慧生物的本質規定,迫使其必然把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類社會存在的實踐活動永遠繼續下去。因此,不管人類曆史經曆了多少艱難曲折,這種強大的、具有逐漸清晰和明確起來的既定目標和不斷地通過試行錯誤來發展自我糾錯能力的實踐活動,一定能夠在感性經驗的世界把這種理性王國建立起來,這就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意義所在。

  • 馬克思用經濟學勞動概念對世界所做的“改變”

馬克思的經濟學的勞動概念來源於英國古典經濟學運用經驗主義哲學從感性經驗中得來的局部工人勞動概念。馬克思運用這個概念建立了“改變”世界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之後,參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社會主義國家就依據這個理論進行“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由於經濟學勞動概念是從感性經驗中提取出來的,這種可感性使其適用於經濟學的定量研究。馬克思利用這種可測量性在《資本論》中建立了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學說。但是,馬克思的經濟學的勞動概念隻表示哲學勞動實體的三個屬性之一,即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所進行的肉體能量的生理支出,而不能夠表示人與自然關係的整體活動,所以用其作為價值論的勞動實體必然產生片麵性。馬克思本人沒有嚴格區分哲學的勞動實體與經濟學勞動概念之間的差別,在他從 “解釋世界”的形而上哲學領域向“改變世界”的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學科轉換過程中,在勞動實體概念的表意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勞動實體的內容已經悄悄地發生了錯位,導致具有人類社會主觀能動性的人本主義的哲學勞動概念被更換成為喪失了主觀能動性的經濟學的勞動概念。其結果就是把勞動實體的屬性之一誤認作勞動實體的整體,把對勞動實體三個屬性之一的投入勞動屬性的定量化誤認做是對三個屬性綜合而構成的勞動實體整體的定量化。勞動實體的錯位造成了兩個錯誤;1,把欲望導致的供求關係從勞動實體中排除出去就失去了人對自然的基本依賴關係,抽去了勞動的社會存在本體論的根基。2,把意識從勞動實體中排除出去就在政治經濟學的勞動概念中消滅了自然界經過億萬年才進化出來的人的意識能動性。因此,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勞動概念就歪曲了人的勞動本質,否定了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哲學的勞動對象化以及實踐理論,並沒有真正把形而上哲學的。於是,馬克思在形而上哲學的勞動實體中建立的人類社會主觀能動性的偉大哲學革命成果,在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中喪失了現實的根據,從而使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在勞動價值論中遭受到重大挫折。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哲學勞動概念與政治經濟學的勞動概念的矛盾,構成了馬克思的思想體係中“解釋世界”的理論與“改變世界”的實踐之間的內在衝突;一方麵馬克思的哲學勞動實體強調應該在人類活動的整體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麵,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勞動概念卻排斥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導致勞動價值論的失敗。

馬克思的思想體係內在的“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悖論,間接地導致了一百年間前蘇聯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挫折。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設計者在建立社會主義理論時沒有參照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他們不但沒有察覺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錯誤,沒有認識到隻有將私有製與公有製融合為一體才能夠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所有製,而且不理解建立社會意識,發揮人類社會的主觀能動性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首要條件。因此,傳統社會主義理論集中全部火力加以消滅的資本主義剝削的全部戰果不過是消除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在科學技術和供求關係上的創新,而存在於流通過程的剝削和非能動性卻在它的火力射程之外。這不但消除了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放任流通過程的剝削和非能動性的泛濫。一百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已經證明;背離馬克思對世界所做的社會存在本體論的解釋去進行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隻能與人類曆史發展的共產主義光明大道漸行漸遠。

三,以社會存在本體論為基礎建立社會主義模式

社會主義運動就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去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因此,為了建立社會主義新模式就要接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失敗的教訓,把馬克思的形而上哲學的社會存在本體論徹底地貫徹到實踐領域,在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尚未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中建立人類的主觀能動性。這個工作本身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其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麵;

(1)以社會存在本體論為基礎重新建立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學說。

建立社會主義新模式的首要工作就是在馬克思的形而上哲學勞動實體基礎上重建勞動價值論。這就需要在導致馬克思哲學革命遭受挫折的勞動價值實體上廢黜經濟學的勞動概念,把馬克思社會存在本體論哲學的勞動概念擁上勞動價值實體的王座,在一元三次的基礎上重新建立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學說。筆者將馬克思的勞動實體分解為意識,欲望,和勞動者肉體能量的生理支出三個屬性,分別用技術函數、供求函數、勞動投入量對其進行定量化,然後將三者綜合為一個勞動實體整體,用三者之積來表示勞動創造的價值量的辦法提出了新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學說。[8]

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的價值量=技術函數×供求函數×平均可變成本

剩餘價值量=商品的價值量-平均成本=(技術函數×供求函數-1)平均成本

根據一元三次勞動價值論,企業在生產商品的行動中,能否得到剩餘價值取決於技術函數與供求函數之積與1的關係。當技術函數與供求函數之積>1時,企業通過生產活動就能夠得到剩餘價值即利潤;當技術函數與供求函數之積=1時,企業進行生產活動的結果隻達到了盈虧平衡;當技術函數與供求函數之積<1時企業進行生產活動的結果是虧損。

一元三次勞動價值量公式克服了《資本論》的勞動價值論缺乏主觀能動性的缺陷,使形而上哲學勞動實體所具有的意識與欲望主觀能動性原則以經驗的技術函數與供求函數之積大於1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元三次勞動價值論證明;剩餘價值並非來源於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對工人的剝削,而是來源於勞動實體的主觀能動性。隻有在生產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才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主義新模式隻有將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納入自身,在消除資本主義流通過程中的非能動性之後,充分調動其在生產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建立起足以克服勞動異化的社會生產力。

(2)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納入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內部吸收其創造剩餘價值的主觀能動性

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存在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為了克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缺乏主觀能動性的缺陷,就應該在理論上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納入到社會主義社會之中。又因為隻有在公有製與私有製融合統一的基礎上才能夠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所有製,所以就應該把公有製與私有製的並列、混合及其向融合方向發展寫入社會主義憲法,建立一個公有製與私有製並立,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模式。這樣一來就把傳統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特征結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個既能夠充分吸收兩者的優點又能夠揚棄兩者的缺點,以生產的能動性和社會協調性高度地結合為動力推動生產力的社會化發展,使自身向著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社會主義模式。這種社會主義模式不但有助於在理論上結束意識形態領域左右分裂的亂象,使各個方麵在共產主義旗幟下取得共識,而且在實踐上提供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夠引領社會主義社會渡過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向著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諾亞方舟。

(3)社會主義新模式以解決社會存在本體論的內在矛盾作為貫穿其始終的曆史使命

但是,一旦實現公有製與私有製、國家的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就不可避免地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基本矛盾引進到社會主義社會之中,與傳統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基本矛盾並立,交叉,糾纏到一起,構成社會主義新模式複雜的社會基本矛盾。本來,建立社會主義新模式的目的是為了克服傳統社會主義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基本矛盾,把兩者的優越性合二為一,在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但是在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的社會基本矛盾之中,任何一對矛盾本身都具有適應生產力發展方麵和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方麵的兩重性。[9]

在社會主義新模式建立之初,在公私並立基礎之上建立的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兩者之間的結合存在著外在性的場合下,就必然導致兩種利弊相依的情況。一方麵,在資本主義與傳統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基本矛盾中兩種各不相同的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麵之間的結合在官民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獨創性與協調性,正價值與正價值相結合,形成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另一方麵,在資本主義與傳統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基本矛盾中兩種各不相同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麵的結合以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形式主導市場經濟的以剝削與貧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對勞動者個性發展所造成的障礙、社會勞動整體的無意識性、人與自然的矛盾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勞動的消極性,造成獨創性與協調性的破壞、負價值與負價值之間的結合,形成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10]成為勞動的非能動性之間相結合的黑色地帶。於是,馬克思所說的“勞動的積極方麵”與“消極方麵”的對立就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之上全麵而集中地表現出來了。

基於在社會主義新模式經濟基礎上凸顯出來的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與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之間的矛盾,來考察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思想和製度與這一矛盾的關係,就使我們對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深入到了社會存在本體論的終極層次。在這裏,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突破了生產方式社會基本矛盾中姓資還是姓社的表層的非對抗性的論爭,直擊人類社會無法回避的生存還是毀滅之命運主題。於是,在社會主義新模式中,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社會基本矛盾麵臨著重大的曆史使命:是發揮勞動的肯定方麵的能動性還是放縱勞動的否定方麵的非能動性;是指導和支持勞動的積極方麵去創造正價值還是默許和包庇勞動的消極方麵去滋生負價值;是帶領人類社會去獲得生存還是將人類社會引入自取滅亡的萬丈深淵。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社會基本矛盾所必須回答和解決的問題,成為新型社會主義模式所應該傾全力去解決的主要的社會基本矛盾。

4)社會主義社會新模式依靠完善民主與法治克服社會基本矛盾

解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並不是直接發展生產力,而是為生產力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在公有製與私有製並立,市場與計劃共存的社會主義模式中,如果沒有民主與法製,放任流通領域的非能動性無限製地增長,就會使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積累並且膨脹起來,一旦其能量在某種程度上壓倒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就會引發經濟和社會危機,導致人類的生存困境。

那麽如何克服社會存在本體論內部矛盾呢?從根本上來說,這個矛盾潛伏於自然經濟,成長並貫穿於市場經濟。隻要沒有超越市場經濟進入共產主義產品經濟就不能夠徹底地解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通過不斷地完善民主與法製來對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進行階段性、局部性地解決,為社會主義社會跨越市場經濟,進入共產主義產品經濟,徹底解決兩對社會基本矛盾創造條件。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上層建築不應該坐等經濟基礎對其發生決定性的作用之後再緩慢地發生變革。上層建築應該積極、主動、加速度地建設民主與法製,通過遏製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來推動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與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往往是混雜在一起,構成類似於磁場南北極之間的灰色地帶。民主活動的功能就是對混雜在一起的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與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進行的認知、鑒別和選擇,而法治就是人類依據這種認知運用強製的手段去消除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 、保護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而對勞動的消極方麵所進行自我糾錯的實踐活動。在某一特定的曆史時代,限於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知識的有限性,人類對於兩種因素的認知、鑒別和選擇以及自我糾錯的實踐活動都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使得人類在消除其“自我消滅的因素”的同時也多少消除了一些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在保存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的同時也保存了若幹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使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公共力量無論在利益還是在意識上始終存在著某種矛盾,使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盡管如此,在民主與法製所激發出來的科學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的條件下,當主體與客體生產力社會化進一步增強之時,人類就能夠不斷地修正民主與法製,從而使人類有能力更加精確地認識到自我生存的因素與“自我消滅的因素”之間的差別,更加有效率地保護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更加徹底地消除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於是,人類就可以通過民主與法製從非社會生產力的礦藏中發掘、提煉出越來越純粹的社會性生產力;從非社會的意識中解析出越來越純粹的社會意識。

  • 5)社會主義社會新模式以建立人的社會本質作為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

用民主與法製解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社會基本矛盾的最終結果是完成人的本質社會化,即把經濟人改造成為具有“人類能力”的“社會的人”。根據人的一元三次勞動本質的規定性,人的本質社會化包括三個互相關聯的基本內容,即活動的社會化、享受的社會化以及意識的社會化。通過民主與法製消除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的每一步進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類的內耗,將其所擁有的主觀能動性更多地投入到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發展的過程之中,以促進生產力社會化發展。一旦人工智能自動機生產力得到普及,社會生產力得以建立,人類社會將會發生質的變化。首先人工智能自動機生產力將把人類從體力勞動和重複性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揚棄勞動這個概念”,隨之將使馬克思的按需分配,按計劃生產和消費的共產主義設想逐步實現。在建立社會生產力實現按需分配的過程中必定會逐漸地改造經濟人的行為動機,使其上升為“社會的人”追求“自我實現”的行為動機。雖然經濟人的活動動機是為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但是,當完成了的社會生產力發揮出高度的創造性、高度的協調性、高度的道德性之時,其所創造的利益就遠遠超越非社會性生產力所創造的利益。而個人隻有放棄經濟人的狹隘眼界上升成為“社會的人”之時,才能夠在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社會生產力所帶來的最大成果是人類意識的形成。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方式必將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管理上擴展人的智慧,建立人的社會感覺,而以人類的社會感為基礎所進行的民主活動就能夠以他們每個個人的正直、直率的性格,運用其深刻而毫無偏見的感性與理性能力打通社會的感性認識與社會的理性認識之間的障礙,克服“感覺和精神之間的抽象的敵對”,建立起人類社會的主觀能動性。於是,社會意識就誕生了。

按照曆史唯物論的原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的意識在曆史發展過程中不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這個原則隻是在勞動實體的異化發展階段上,人的社會意識喪失之後才是真理。的確,在人類發展的“史前時期”,人民主要用其物質力量來創造曆史,精神力量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並不起主導作用。因此,在共產主義社會尚未建立起來之時,並不能夠實現有意識地創造曆史這一人類的理想。然而,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從其“史前期”向完成期、個人主體從“非社會的”經濟人向“社會的人”發展的黎明時代。在這個時代,人類意識之光將冉冉升起,漸漸地照射進人類生活的一切角落,支配人類的生活,使人類社會發展成為由社會意識控製的理性王國。但是,作為出發點的構成社會主義社會的主體的人是具有個人意識的“經濟人”,他們尚不具備現成的社會意識來指導人類的活動。所以,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吸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一切積極成果,在建立社會生產力的過程中實現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精神革命來改變人民用物質力量創造曆史的舊時代,開創人民用精神力量創造曆史的新時代。因此,建立社會意識對人類活動的指導作用,使精神革命成為一種恒常狀態就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

社會主義社會新模式的最低目標是建立一個健康、高效率、高道德的市場經濟,最高目標就是通過完成生產力社會化過程,建成社會生產力來徹底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兩對社會基本矛盾,消亡市場經濟,建立能夠在人類社會整體上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的共產主義“自由人聯合體”。但是,兩對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根本不同。一方麵,社會主義社會新模式用矛盾融合的方法來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即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使並列著的公有製與私有製融合成為社會所有製,使對立著的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道德融合成為共產主義道德,使矛盾著的公共意識與個人意識、社會感覺與社會思維融合而成為社會意識,使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融合而建立產品經濟。另一方麵,社會主義社會新模式用矛盾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就是以完善了的人的社會性為基礎,通過民主與法治的建設,建立起具有實質性的公平和正義的政治思想與法律製度,徹底地消除經濟基礎中人類“自我消滅的因素”,確保人類自我生存的因素占有絕對支配地位,高效率地促進勞動的能動性方麵的發展,直至徹底地鏟除產生善惡對立的社會經濟基礎,引導人們自覺地改惡從善,最終使政治法律製度的強製手段失去意義。

在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建立社會生產力的過程中,市場經濟中存在的分散的、如汪洋大海般的、受個人意識支配的一元三次個人勞動實體就通過聯合揚棄了其純粹的個人性,而上升為社會性,從而把個人性生產力的多元的獨創性依照互補的分工協作原則統一於社會存在的目標之上,並且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集結為一個由社會意識、社會活動、社會享受構成的、能夠在人類社會層次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一元三次人類社會勞動實體。這種社會勞動實體就是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自由人聯合體”。

“自由人聯合體”在人類勞動實體中通過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兩個環節實現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統一。

第一個環節是,在主觀上“自由人聯合體”依靠人的社會感覺通過健全的民主程序,能夠隨時打通人類勞動實體的“感覺和精神之間的抽象的敵對”,將個人的感性經驗與合理性的意見匯集於上層建築的決策機構,通過充分的商討得出新的理論認識、提出新的方針政策去修正作為客觀社會意識的政治法律思想和規章製度,從而形成一個把社會感覺與社會理性統一的社會意識的精神係統, 使人的“感覺通過自己的實踐直接變成了理論家”。於是,人類就具備了用社會意識對人類自身以及對象世界進行具有高度精確性的感性與理性的認識能力,在社會層次上實現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

第二個環節是,在實踐上“自由人聯合體”能夠運用社會意識去支配由“社會的人”構成的社會生產力主體,運用人類之手去操控社會生產力客體,按照人類社會存在的要求與自然發生物質交換關係,在實現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統一的基礎上實現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

將這兩個環節結合起來就能夠建立馬克思所主張的立足於“人類社會”的“主觀”“能動的方麵”,形成了強大的人類認識和實踐能力,使人類社會勞動實體具有了高度的能動性。而這種由完善了的社會意識控製的人類勞動實體就具有了“人類能力”。作為“人類能力”的“社會生產力”雖然也具有一元三次勞動實體的結構,但是其供求函數接近於1,其體力勞動的支出接近於0,而其技術函數則遠遠高於供求函數與肉體能量的生理支出。因此,所謂的“人類能力”的構成成分主要就是“社會的人”主體所掌握的的精神生產力。當人類建立起“社會生產力”之後,按需分配就使謀生勞動終止了,代之而起的是科學技術、藝術等最能夠表現人類的創造性本質的精神勞動。因此,從人本主義理解的共產主義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把一切人類社會內部事物以及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關係的外部事物都交給社會意識去安排、組織和管理的理性王國。在那裏,以“人類能力”發展為目的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29 頁。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01 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0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 520 頁。?

[3]參見盧卡奇:《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 · 上卷——社會存在本體論引論》,白 錫堃、張西平、李秋零等譯,重慶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 頁。年版,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22 頁。)

[5] 梁生毅著《社會主義模式新論》,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45頁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4 頁。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99 頁。

[8]參閱梁生毅著《社會主義模式新論》,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三章,第92-113頁

[9]參閱梁生毅著《社會主義模式新論》,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四章,第四節,第158-170頁

[10]摩爾根語,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8 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