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回國,感歎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保姆。
如今,六七十歲的老人往往要照顧八九十歲的老人。我的很多同齡人都是如此。解決方案中,曾想到能否送老人進養老院?
後來知道,這不是一個好辦法。盡管現在國內已有了各式各樣的養老院,但住進養老院卻是一本難念的經。養老院的設計標準、資金充裕程度及贏利情況,有關部門的監管力度、主辦方及職工們的道德水準,都不一樣。還有,持續多年“一切向錢看”所沸騰起來的浮燥與喧囂,延伸到了養老領域。筆者此次回國,聽同齡人說了養老院的種種令人擔憂之事;再說父母親也絕對不會同意,在此不談。
要說的是,居家養老是是無奈的選擇,也是較合適的選擇。首先是自家有房屋、不用另交一大塊住宿費。其次是監督環節少、容易把握。再次是父母親保留了原來的生活環境和大部份習慣,不影響心情。但必須要雇工、要請住家保姆。
到了要請住家保姆,則一定是到了居家養老的最困難階段。無論歲數大小,父母親身體狀況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他們是不會同意這樣做的。
家門是家中隱私的最根本的防線。保姆進了家門,意味著家中相當一部份隱私的被暴露,特別是財務狀況,或許與雇主的錢多錢少無關。而這又是許多保姆感興趣之所在。
家門又是家中成員不同的習慣、習俗的防線。保姆主要是照看母親,但如何與身體尚好但有些習慣不好的父親相處?卻成了大問題。例如,從艱苦歲月中過來的老人,節省由習慣變成了愛好。父親明明自已走路已是顫顫巍巍,卻要一次次將廚房洗菜淘米後的水,端著去衝洗廁所。廁所中為此還常存積著小便。母親中風癱瘓後,父親身體仍然正常、可以管事。雖然保姆進了家門,父親還保持此陋習,不僅讓人相當難堪和擔憂,而且要倒過來請保姆多多包涵:家中兒子和女兒勸說都不肯聽,也隻能將父親當作“老小孩”、隨他去了。
保姆與當事人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也很微妙。一般來說,人到了高齡、脾氣都有點怪。例如,穿衣隻能靠別人幫助穿了,卻仍然要保持原來的衣服。而原來的衣服是要套頭穿的、要鈕上很多鈕扣的等等、是為健康人設計的,兒女們可以拒絕和勸說要改變原來的習慣以便於照顧,可從保姆的角度就比較難於拒絕了。
再想想,老人家能否多活數月甚至更長些?從某個角度來說,除了家人和醫院、還不就在保姆手上。因為,如果你能有時間和體力整天守著和照看老人家,或許都不急於請保姆。醫院隻能是“救急”,平時保養得好、至少可以防止猝死和多活些歲月。
最後,是最重要的一點:保姆進了家門後,背後一定要有一雙自家人的眼睛盯著。我很感謝妹夫,他常年照看雙親、每天要來關照一下,妹妹就安心地在北京照看孫子。這樣我和妹妹雖然不在雙親身邊,但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