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篇所用二張照片,皆從網絡下載。
春節快到了。賀歲的花卉中,檔次最高的應屬紅梅樹樁盆景。下麵,就聊點梅樁盆景的故事。
一、以前的古董店也出售古梅樁盆景。
這是從周瘦鵑先生的散文中知道的。那是在民國時代,上海有的古董店也兼賣古樹樁盆景。
梅花居中國傳統的“梅、蘭、竹、菊”之首。《中國花經》開篇就說“梅是我國特有的品種,有三千年種植曆史”。
周瘦鵑先生在家中種了各式梅樹,也培植和收集梅花樹樁盆景,特別注意收集有百年以上樹齡的老樁。有些是直接從山中覓得、再經多年培植而成。
也有例外,三十年代的上海,有家古董店出售一盆梅花樹樁盆景,是清朝宰相潘祖蔭所手植的古物。周瘦鵑先生聞訊後,特地趕去,用賣文所得的稿費買回了這盆活古董。蘇州有幾位與他相善的畫師和詩人,總要在花開時節,來他家寫生和賦詩,就又多了一件園藝寶貝。
時間大約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當時風頭甚健的田漢先生,還特地從北京趕來蘇州,登門欣賞這株古梅樁。然後,田漢又與周先生到蘇州市郊的光福一帶賞梅。周瘦鵑先生不僅是盆景大師,詩文也俱佳。田漢一時興起,對這位知音者當場吟誦一首:“山農個個是專家,種出疏枝影半斜,豈是六朝煙水氣,人民今日要梅花”,此詩並不甚典雅但朗朗上口,我讀後至今猶能背誦。
二、梅花樹樁盆景“劈幹梅”。
這是當年蘇州市郊光福一帶的梅樁品種。那兒的花農,將直徑在七、八公分左右的梅樹,截短成約二、三十公分高的樹樁,再從樹中心劈到根部成兩半、變成兩株半圓形的樹樁,每株斜著栽、重新從不定芽培植起來。有樹皮的一麵,通過嫁接來實現提前開花;劈開的樹幹一麵,讓其在日曬雨淋中漸漸風化,最後栽入盆中,收到半邊枯幹木筋裸露、半邊花開滿樹的效果。
有一年,我在“香雪海”一帶的村頭田邊,曾見到一排排斜栽成行的“劈幹梅”,嫁接處用塑料紙包著,很有規模。當時的蘇州花市,偶而也有“劈幹梅”盆景賣,這是一種紅梅,很耐觀賞而價格不菲。
時移事異。在持續多年的城市化熱潮中,光福那兒的農村已成市鎮。再後來,外國的新潮花卉衝擊傳統市場,“劈幹梅”漸趨式微。如今的蘇州,生產者、售賣者和購買者都為數不多了吧?
再有,古董店兼賣古樹樁盆景,也成了前朝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