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無盡的拱門
——讀特朗斯特羅姆的小詩
茉莉
一位瑞典人留下遺言說,他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特朗斯特羅姆的一首小詩《羅馬式拱門》。在當代人普遍棄絕詩歌之時,這是一個什麽樣的詩人,一首怎樣神奇的詩歌,令人願與之生死相依?
這是從北歐土地上探出來的一枝自然而奇美的花朵。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omer),當今歐洲碩果僅存的詩歌大師之一。他從瑞典的民族文化傳統中獲得滋養,以現代派的先鋒藝術表現手法寫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審美風格,成為當今瑞典人最熱愛的詩人。
《羅馬式拱門》這首小詩,源於作者多年前在威尼斯參觀聖馬可教堂的體驗。詩的開頭描繪了一個幽閉的建築環境:
在宏偉的羅馬式大教堂裏遊客在昏暗中擁擠。
拱門層層疊疊,望不到盡頭。
燭光搖曳閃爍。
在這給人帶來壓抑感的地方,突然發生了一件神秘的事情:
一個沒有麵孔的天使擁抱了我,
一陣耳語滲透我的身心:
“不要因為你是一個人而感到羞恥,應當驕傲!
在你的內心可打開無窮無盡的拱門。
你從未完成,理應如此。
“天使”是瑞典詩歌裏經常出現的形象。但是,這個沒有麵孔的天使非同一般,她不是來宣示上帝神聖的恩典,或者接受教徒的懺悔的,而是輕聲而溫柔地,試圖喚起詩人作為人的驕傲、喚醒人的平等與尊嚴感。北歐基督教國家在走向現代化之後,人的困惑、自我發現及自我價值的重建,是一個重要的文學主題。在人與神相遇的一瞬間後,詩人獲得了啟示。他繼續寫道:
我被淚水蒙住了雙眼,
與瓊斯夫婦、塔那加先生
和西格諾拉. 沙巴提尼一道
被推擠到太陽灼熱的廣場,
大家的內心打開一道道無盡的拱門。
小詩就這樣結束了。教堂裏重重疊疊的拱門,已經進入了詩人和朋友們的內心。特朗斯特羅姆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神聖的架構,盡管人類有缺陷,但人可以在精神上開辟無限,盡可能使自己走向完美。
中國傳統詩人在寫作時,麵對的一個最高的力量是皇帝,他們的詩歌因此常涉及與統治者的關係。例如,“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而歐洲詩人卻因為有基督教文化背景,他們往往會超越不仁慈的“明主”,以自己的內在靈魂,直接去和更高的力量——上帝對話,去尋求慰藉與啟示。
在另一首小詩中,特朗斯特羅姆寫道:“我來了,那個無形的人,可能受雇於一個偉大的記憶,以便生活在今世。”詩人帶著一種俯視的姿態,去觀察並紀錄人類的生活。對於歐洲人文主義者來說,生命個體抽象的精神層麵,比現實的處境更值得關注,最重要的,是把握世界與自我的關係。
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形式大都短小,但他獨運匠心,言簡則意繁地塑造精神生活。他短小的詩歌質樸、純粹而充滿智慧,激發出巨大的能量,常常擊中讀者的心靈深處,傳遞給人們靈魂的體驗。
-------------
原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