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15)
2008 (75)
2009 (99)
2012 (44)
2014 (22)
在黃石國家公園,最常見的動物莫過於北美野牛了(Bison)。草地,水邊,山坡。。。一群群到處都是。頭兩天還覺得新鮮,後來想不見到都不容易了,嗬嗬。
02
03
04
05
成年的野牛,體重可達1噸多,是黃石公園裏體型最大的動物。但是他們可比看上去的樣子靈活得多,不但奔跑的速度快(可達每小時近60公裏),而且動作敏捷,能輕易地跳過標準的鐵絲網籬笆。野牛被激怒時也會攻擊人類。黃石公園今年曾有一群遊客碰上一頭野牛,便趨前企圖觸摸。野牛突然發怒,追趕現場的遊客,所幸有驚無險無人受傷。我在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中曾看到過一名遊客被激怒的野牛挑入空中的驚險鏡頭。公園的Rangers經常會警告遊客不要靠近野牛。從1978到1992年的14年間,黃石公園被野牛傷害的人數竟然是被熊傷害的四倍多。
06
07
08
09
10
11
北美野牛也和印第安人一樣,是從亞洲大陸經白令海峽的陸橋遷移到美洲的,曾經遍布從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直到墨西哥灣廣闊的北美大平原地區,數量達幾千萬頭之多。南北戰爭之後,白人開拓者開始大量西進,也對野牛大開殺戒以獲取牛皮。獵殺後將皮剝下拿走,沒皮的死野牛則屍橫遍野任其腐爛。美國北美野牛的數量從1800年的六千餘萬頭迅速減少到1900年的不足八百頭。白人開拓者的暴行徹底激怒了印第安人,因為這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還斷絕了印第安人重要的食物來源。他們祖祖輩輩都是依靠野牛生存的。印第安人拿起了武器為家園,為生存而戰了。但是,他們遭到了北美野牛一樣的幾乎是滅絕種族的屠殺。殘留的幸存者被迫遷入了印第安人保留地。北美野牛直到1905年美國立法保護以後才得以恢複繁衍,但印第安人則永遠失去了他們的家園。
12
北美野牛的主要群體由雌牛和幼牛組成。雄牛隻有交配時才會回來,平時則是當甩手掌櫃的,有家不回,跟別的雄牛群聚組成光棍兒俱樂部到處遊蕩。北美野牛偉岸的體型,駭人的蠻力,加上頭頂的那對兒利角,使其鮮有天敵。即便是熊,也隻敢偷襲幼牛。
13
14
15
但是狼群卻是野牛的宿敵。看過一部片子,一群野狼(十幾隻)在雪地裏攻擊一群北美野牛(十幾頭),經過長途追逐反複攻擊最終得手放倒了一頭。這一過程驚心動魄,被放倒的那頭野牛也曾拚死抵抗,並把一隻狼像挑破布袋似的挑入好幾米高的空中摔了個半死。狼群的攻擊目標十分明確,就是把牛群中最弱的那頭想方設法與牛群分割開來加以攻擊。但牛群的抵抗卻毫無章法,既無有組織的防禦,更無有效的反擊。被攻擊的野牛全力反抗時,其他的牛隻鮮有上前援助者,多在遠遠地旁觀。當那頭野牛被狼群放倒後,隻見一頭體型龐大的野牛(似乎是領頭牛)發瘋似的衝了過來,狼群迅速散開躲避。我還以為它終於出手相助了。誰知它衝過來之後卻給了已倒地那頭的牛狠狠的最後一擊,使之失去了最後的抵抗能力,之後便揚長而去。狼群隨後一擁而上,盡情地開始了它們的牛肉大餐 。悲哀!這不禁讓我想起《狼圖騰》裏描寫的蒙古草原上的兒馬子。如果北美野牛群裏隨時都有像兒馬子那樣的偉丈夫環伺在側,狼群怎敢輕易對之發起攻擊並輕易得手。
這群野牛,拖家帶口,正在橫穿馬路。兩個方向的車都停了下來為之讓路,耐心地等待。這是黃石公園裏很常見的現象。公園的Ranger也趕到了,忙著指揮交通,並防止遊客靠近野牛,有時甚至還不讓遊客下車拍照。
16
17
當年,黃石公園也僅在某個角落裏殘存著23頭自然狀態下的野牛。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現已經繁衍到了五千多頭。加拿大灰狼也被引入了黃石公園。野牛與狼群的生存鬥爭還將會有聲有色地繼續下去。
18
19
多日沒進來了,才看到蘇鄉的留言,遲複為欠。祝你全家蛇年如意,身體健康!
也給石庫門拜年了!
說到野牛遷移,Bison跟川藏一帶的犛牛,看起來幾乎一樣。
牛角似乎不如犛牛的好看。 除了黃石,蒙它拿一帶應該還有一些吧。
又到辭舊迎新的時候了,來看看青山,預祝新年吉祥!
此處無牛勝有牛。嗬嗬,謝 石庫門欣賞。Happy Holi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