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融讓梨的故事,其實是有兩個版本的。下麵這個,是俺上小學時就學過的"演義"版: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大家都誇他是奇童。孔融很懂禮貌,父母非常喜愛他。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最小的小弟挑,小弟挑走了一個最大的。父親讓孔融挑,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中國。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再下麵這個,是爪哥深挖廣究,費盡十牛三虎之力從塵封的曆史中發掘出來的“真實版”: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大家都誇他是奇童。孔融很懂禮貌,父母非常喜愛他。一天,父親的朋友曹嵩帶著兒子曹操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客氣,就叫最小的曹操挑,曹操挑走了一個最大的。父親讓孔融挑,孔融這高興呀,心說:NND,最大的梨讓丫曹操挑走了,咱拿個第二大的也成。於是乎興衝衝剛要伸手去拿,發現第二大的梨上有一個蟲眼、而且小蟲剛露尖尖頭。隻好去挑第三大的,一看,臥靠,咋也有蟲涅!這一路挑下去,隻有最小個的梨完好無缺,沒有蟲。孔融隻好垂頭喪氣地拿起這個最小的梨子,但嘴裏卻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曹操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曹操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曹操什麽人呢?一代奸雄啊!自己挑的時候,早看清楚所有梨都是啥樣啦。見孔融在這兒裝大頭蒜,氣得小嘴兒噘得老高,能拴九頭豬(對,現在豬身價倍增,所以不再拴牛,改拴豬了哈哈)。曹操心說:我呸,你就在這兒裝吧!趕哪天俺做了國務院總理,非弄死你丫這裝B的小樣!
後來曹操如願以償,做了總理,對孔融讓梨之事念念不忘,果然找個借口把孔融給殺了。
這正是:
做人做事,
誠信第一。
孔融讓梨,
害人害己。
天下父母,
引以為忌。
備注:真正的孔融之死(ZT)
孔融是怎麽死的?是被曹操授意誣陷他"欲規不軌",又與禰衡"跌蕩放言"。罪狀是孔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言論。這還不算冤殺?如果說他與曹操作對都是錯的,曹操幹嗎不以那些罪名處決了他。
孔融與曹操到底作什麽對了?他嘲諷曹操戒酒,諷刺曹丕娶甄妃,揭過曹操的老底"疑但惜穀耳,非以亡王為戒也。" 說曹操戒酒不是什麽亡國之戒,隻是不想糧食用來釀酒。勸過曹操不要殺楊彪,因為楊彪是袁術的親戚,甚至拿自己官職來做威脅。所以曹操一直很嫉恨他,至於勸阻曹操不要與袁紹對決,這種觀點當時曹營不止他一個人,這算不上什麽作對吧。
孔融與曹操做對,並不表示這些能夠成為曹操將他殺掉的理由,而隻能作為曹操殺他的動機。通過一些解釋能證明孔融沒有與曹操做對?沒有得罪曹操?不是不識時務?而敢在曹操麵前這麽做,不是自取滅亡是什麽?而他為什麽這樣?原因無非是他是名士,而且是影響巨大的大名士,以為曹操不能將他怎麽樣,而事實上曹操也“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這就加劇了這位孔子二十世孫的膨脹,總是不把曹操放在眼裏,大事小事,處處做對。而這也就罷了,甚至在一些軍國要事上,他也與曹操做對,比如官渡之戰前夕,就他發表的那一席悲觀言論,會對曹操集團造成多麽大的打擊?按他的說法,曹操該怎麽辦?投降唄!孔融之所以處於曹操集團,實際上是自以追隨漢獻帝,而袁紹又是世家大族的代表——這就是說,孔融這位大名士,實際上是希望袁紹獲勝的,以便恢複世家大族和名士的統治階級地位。而曹操的出身,自然是身為大名士的孔融所不恥的,這也成為了孔融敢與曹操處處做對的原因之一!而曹操,居然能讓這麽一個人留在自己身邊這麽多年,雖然說有出於對其地位、聲望的顧慮,也不得不佩服其忍耐力和孔融的愚蠢!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 :"時,年饑兵興,操表製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可見,當時是饑年,卻不得不用兵,而兵以什麽為主?糧食!曹操出於對軍國大計的考慮,以為應禁酒,使糧食用來補充兵用。而孔融呢?果然顯示了他“華交會之徒”的特性,說什麽“昨承訓答,陳二代之禍,及觽人之敗,以酒亡者,實如來誨。雖然,徐偃王行仁義而亡,今令不絕仁義;燕噲以讓失社稷,今令不禁謙退;魯因儒而損,今令不□文學;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而將酒獨急者,疑但惜穀耳,非以亡王為戒也。”擺明的強詞奪理,曹操的確是“惜穀”,隻怕像孔融這麽不惜穀,國不亡才怪,看過他的表現便知道了。又如曹丕納甄夫人,這根本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事情,在古代,這很正常,孔融倒好,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懂,又以為孔融學識淵博,便“問出何經典”,孔融則捉弄似的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這不是沒事找事、找曹操不痛快嗎?再如楊彪一案,居然公然威脅曹操“明日便當褰衣而去,不複朝矣”,而他完全可以采取更溫和的方法。
孔融的確沒有什麽內政軍事才能,但他很會看人,推薦了不少人才。而且是孔子後代,名滿天下。他是個書生氣很濃的人,不會當官,不會察言觀色,而且脾氣耿直,眼裏裝不進沙子。但他隻是發表言論,按現代觀點來說,是言論自由,他又沒做什麽值得殺頭的大罪。曹操殺了他,後來曹丕卻下令千金收購他的文章。如果孔融真是欲規不軌,那麽曹丕還能這樣做嗎?
孔融若隻是“脾氣耿直”,曹操還至於將他殺掉嗎?孔融的性格如同絕大部分的名士,驕傲狂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想邊讓、禰衡、許攸之徒,無一不是名士,無一不是性格驕傲狂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而結果呢?有一個得到了善終?程昱性格不好,而曹操又是如何對待他的?所以,可想而知,為什麽曆來也都有一種聲音流傳著:孔融之死,純屬活該,與其替他喊冤,不如從他的性格中找出他的悲劇發生的根源。
戲說下:覺得曹操殺孔融,是怕孔融禍害了小家後,再禍害大家。孔融學識是大牛,知識實用是小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