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95)
2018 (67)
2019 (40)
原創 史料不輯
說起左宗棠平定西北叛亂,大家的關注點都在戰場之上。軍事上的勝利固然重要,但武力隻能取得一時的和平。“千秋獨有左文襄”的評價可不是左大帥光靠軍功得來的,他在戰場之外的謀劃才是最關鍵的,而這一點卻常常被大家忽略。
大概因為是少數民族入關建立的政權,清朝對各族人民都充滿了敵意和歧視。到了清末政治腐敗、軍備荒廢,社會矛盾和民族問題集中爆發,才有了天平軍、撚軍等一係列農民起義。
在左宗棠之前,朝廷始終在“剿”、“撫”之間徘徊不定,又加之左宗棠軍事才能突出,很多人都將他視為主戰派的代表,實際上左宗棠哪一派都不是。
“內法外儒”是自漢朝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執政的基本方略。左宗棠深得其中精髓,他看似剛猛的攻勢實際上暗藏著許多仁政,用他的話說叫“戡亂雖在武功,而郅治必先文德”。
為此,左宗棠特意上書朝廷要警惕西北地方官員的一麵之詞:
“惟秦人議論,往往不可盡據。即如漢回爭哄,致成浩劫。力主剿洗,萬口一聲,生心害政,實由吠影吠聲致然,雖賢知之士,亦有不免,非兼聽並觀,折衷至是,不能平其政,祛其弊也。”
“無論漢、回、番民,均是朝廷赤子,一本天地父母之心待之,俾各得其所,各遂其業。”
戰後組織災民恢複生產時,為防止基層官員勾結地方豪紳阻撓回民承領耕牛、種子等賑災物資,左宗棠還就地正法了多名寧夏豪強和老湘軍將領。
“然獨不聞‘修其教不易其俗,明其政不異其宜’乎裏有天地以來,即有西戎,有西戎以來,即有教門”。
除此尊重回民的宗教信仰外,左宗棠還批示,各地信徒建經堂隻要不用於軍事,“例所不禁”。
左宗棠的政治胸懷和眼光是其他封疆大吏所無法比擬的,他能以平等之心對待民族問題在那個時代更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在西北的很多地方左宗棠都被親切的稱為“左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