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左宗棠和李鴻章作為晚清時期同為改革派,李氏所主張的正確觀點左氏也大都支持。但是,他們兩個又是改革派中的兩大流派,左宗棠屬於民生派走到哪裏都是民生第一,李鴻章則對民間力量保持嚴重警惕以官督為主的官僚派。左宗棠在家風教育上嚴苛,至今尚無什麽名節大虧之人。相反,李鴻章家族因為受到李氏貪腐的萬貫家財擁有了比清廉的左宗棠更廣闊地教育和人脈,然而,李鴻章的長孫李國傑卻因與日本人關係甚密而被正了國法。
李國傑(1881—1939)1930年招商局賣給美商公司。1933年盜賣國家土地罪。1939年被正法
家風好學,自己也是好學之士,並以真才實學不經科舉之路而成為晚清重臣,左宗棠在家教方麵又有何作為?他並不希望子孫後代學他做官。而是希望能保持住好學家風,平淡於世,重要的是能讀書明理,無愧於天地。
對於自己兄弟和兒子都很熱衷的科舉考試,他反複在家書中加以訓誡,如他曾在給長子左孝威的多封家書中反複強調:“隻要讀書明理,講求做人,及經世有用之學,便是好兒子,不在科名也”,“生爾等最遲,盼爾等最切,前因爾等不知好學,故常以科名歆動爾;其實爾等能向學做好人,我豈望爾等科名哉?”,“我欲爾等應考,不過欲爾知此道之辛苦,發憤讀書,至科名一道,我生平不以為重,亦不以此望爾等。”
大約是兒子們中科舉的毒頗深,在左宗棠反複訓誡下,不僅沒有大的改正,反而還將此毒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們,也就是左宗棠的孫輩,結果便有了左宗棠開篇的那一段訓示,後來左宗棠還嚴厲斥責:“或且以科名為門戶計,為利祿計則並耕讀務本之素誌而忘之,是謂不肖矣”——如此下去,那麽你們都是不肖子孫。
一麵要子孫擺脫科舉之毒,一麵則要子孫學習自己的讀書求學態度,同時保持住安貧樂道於耕讀的家風。左宗棠曾在家族祠堂中寫下“縱讀數千年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還是耕田”的對聯,以警示家族後人。
但這種平淡並不意味著平凡,恰恰相反,左宗棠要子孫後代先立誌,再讀書,如此才有方向。他讓子孫後代要以古代聖賢為榜樣,而不是向那些曆史上的達官貴人看齊,要學就學聖賢在才學上的境界,不斷提升自身修養。
在家書中就曾談到:“讀書作人,先要立誌。想古來聖賢豪傑,是我者般年紀時,是何氣象?是何學問?是何才幹……好樣要學,壞樣斷不可學,心中要想個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學好,事事要學好,自己壞樣,一概猛省猛改,斷不許少有回護,斷不可因循苟且,務期與古時聖賢豪傑少小時誌氣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
在讀書的具體方法上,左宗棠也是悉心教導,並提出了“三到”的讀書法,也就是目到、心到、口到,要求子孫們讀書不可貪多,但凡每讀一字一句,都要結合實際,細細思索品味,
“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將書本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如關於儒家典籍中,對於家庭相處之道的記載,左宗棠就告誡子孫,不能隻是草草讀幾遍,強行記下來了事,那樣等於浪費時間,而是要讀一句,想一句,想想這些事情自己能不能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對待親人、如何交朋結友……並將其用於改正自身毛病中去,這才算是會讀書,讀通了書。
在這樣一位父親的循循善誘之下,左家後代子孫,雖然並未顯大名於官場,但卻繼承了這股勤苦好學家風,湧現出了許多實用的人才。
他的長子左孝威,一度沉迷於科舉,在父親訓誡之下,後來轉而研習實用之學,長於謀略,被時人認為很有父親當年的風範,不幸英年早逝,否則在晚清舞台上必然會有一番作為。
次子左孝寬、三子左孝勳、四子左孝同都在朝廷做過一段時間級別不大的官職,後來要麽退隱,要麽病亡,他們在學問上雖不及父親那樣輝煌,但也是各有所長,尤其以左孝同的書法出名,被後世認為是得了左宗棠真傳。
再到後來,左宗棠的子孫中為官者就越來越少了,但當老師、醫生和科學家的卻不少。如曾孫左景鑒,是新中國有名的外科專家。他幼年父母雙亡,成長極為不易,是在艱苦條件下苦學成才。他不忘左家家風,在教育子孫時,表示先祖左宗棠為晚清重臣,留下的卻並非萬貫家財,而是一種家風,這才是左家真正的財富。在這種家風教導下,他的兒子左煥琮後來成為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女兒左煥琛成為著名醫學教授。
又如另一位曾孫左景伊,是抗戰時期派往美國的留學生,學成後歸國,以滿腔熱情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去,成長為著名的科學家,在化工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得家風所傳,他同時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文史方麵亦有相當功底。
好的家風必然會跨出一家之門,成為民族之魂的一部分,左宗棠更是這方麵的實踐者。
他除了嚴加教導子女外,還以自己的力量在所任範圍內大力興辦學校,發展教育,開啟民智。如他在收複新疆之後,就立即投入到興辦學校的事業之中,刊發大量教材,免費發放於民間。他深知處於晚清動蕩局勢中的百姓,多為貧寒家庭,無力供子讀書求學,便時常捐出自己的俸祿,增撥款項,用以資助窮人子弟。他在征戰間隙,還時常到這些學校中去考察,與學生們探討問題,切磋學問,鼓勵他們要以讀書明理為追求。
左宗棠的關懷之下,許多人才得以成長起來,如名為安維峻的人物,是入了翰林院的儲備幹部,後在甲午戰爭中積極主戰,連上六十五道奏疏,痛陳朝廷腐敗,貪官汙吏橫行,若不有所醒悟,痛加整治,一旦戰爭失利,如何對得起祖宗和天下。這種大無畏的行為正是左宗棠所言的讀書求理之結果,結果惹怒慈禧太後一幫人,獲罪流放。
魯迅先生後來稱讚這位左宗棠的學生為“中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