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jing_hk

喜歡旅遊,喜歡拍照,還喜歡咬文嚼字。
個人資料
正文

蟳埔女的那些事兒(二)

(2024-01-22 19:31:09) 下一個

史料加傳說的故事梗概:

南宋時期海上貿易發達,泉州刺桐港是當時最大國際港口,直通阿拉伯。

蒲壽庚,一位中國籍阿拉伯(色目)後裔的海商,專做香料生意且兼任

海關一把手。在做生意的同時,將多種異域花草移植於中國;

其家族及大量西亞中亞人也移居泉州,也有與漢人通婚,繁衍下來。

後來,慘了。蒲某人叛宋投元,殺戮南宋宗室數千、泉州漢人萬餘。

後來,蒲某人勾結色目人反元,遭滅九族。

再後來,明皇朱元璋代民銜仇補刀,一道聖旨致蒲某人後代及整個家族陷於滅頂,

僥幸逃亡的紛紛改姓。。。

 

這兩位蟳埔女頭上戴的是不同品種的素馨花。另外還有毛茉莉、粗糠花等,

它們的原產地是印度及西亞。

這些裝飾花當然是鮮花,稱作“生花”。 “生花”多選用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這樣就可以在佩戴過程中感受鮮花慢慢綻放的美麗與芬芳了。

當地也有其他材料(如:絹綢、塑料等)製作的仿生花,稱“熟花”。

 

南宋時,蒲某人在現在的雲麓村建有一座私家別墅“雲麓花園”,

種植鮮花、製作香料。蟳埔女的簪花多來自雲麓村,直到現在。

蟳埔村現有6千餘人,隱藏泉州市中;十六個姓氏裏雖沒有姓蒲的,

可那散發著芬香的簪花圍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遐想。

如果說蟳埔女多為古阿拉伯人的後裔,聽上去也不無道理。

 

和海邊的其他漁女一樣,蟳埔女從小練就了吃苦耐勞的習慣和愛拚敢贏的氣魄。

灘塗養殖、市場買賣、下海搬運、挑擔行走都不在話下。

 

走在村裏,街邊房前,蟳蜅女戴著或多或少的花,以中老年居多,或獨自或三五成群,

坐在小板凳上,對著一大堆的剛挖上岸的海蠣手起殼落,一手“破蠣”神功。。。

撬海蠣成為村裏一道尋常風景線。

我們駐足在一位老姐身旁,饒有興趣地看她勞作。

隻見她一手抓起一個海蠣,一手拿著小鐵錐,隻朝著那殼上輕輕地一撬一轉,

一隻水靈靈的海蚵就剔出來了,旋即又被輕彈進盛放蚵仔的容器裏。。。

 

那些尖銳又不規整的海蠣殼,在她們手裏變得一點沒有殺傷力;

那些外形粗糙醜陋、顏色灰白或灰黑的海蠣殼,在她們豔麗的簪花襯托下

居然也少了幾分粗鄙多了幾分生動。

 

又晃到一條小巷,見一小屋門前一位老姐在撬海蠣。

一隻寵物小狗趴在矮石牆上,懶懶地瞅著我們。。。超萌。

 

據當地人介紹,在菜市場裏,蟳蜅女賣的海鮮確實是泉州人眼裏上好的海鮮。

“城裏人”認可簪花圍,或許是蟳蜅女“頭上花園”如影隨形的重要因素吧。

服飾是她們售賣海鮮的一種“商標”,習俗的頑固保留或許也是一種生存需求。

“蟳蜅女習俗”及有特色的城中村之所以沒有被現代文明所淹沒。。。總得有個說道。

 

蟳埔村的男人去哪了?看看這張照片,你找得到他們。

還有,蟳埔村古民居“蚵殼厝”是啥樣?

回頭再編。:)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yujing_h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雲霞姐姐' 的評論 : 由於男人們一年有很長時間在海上,那段時間有些蟳埔女就回娘家來了。:)
雲霞姐姐 回複 悄悄話
港兄不光攝影好,文筆也好!蟳埔女長得真有點阿拉伯人的樣子,村裏的男人都出海了吧?,難道是一夫多妻製?太好奇了,繼續跟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