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jing_hk

喜歡旅遊,喜歡拍照,還喜歡咬文嚼字。
個人資料
正文

蟳埔女的那些事兒(一)

(2024-01-21 04:53:41) 下一個

年初,2024首屆新加坡獅城國際電影節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來自福建省的一部電影《蟳埔女孩的頭上花園》,

把有著千年曆史的蟳埔特色民俗文化搬上大屏幕,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眼球。

蟳埔女是咋回事?說來話長。。。

福建沿海的女子,因特別能吃苦、耐勞及身著獨特的服飾,被大家稱為"漁女"。

其中,惠安女、湄洲女、蟳埔女並稱為福建三大漁女。

她們以其獨特的習俗和美德,構成了閩中南沿海的一大民俗奇觀。

蟳埔女不過數千人,主要集居在泉州市區靠海邊的一個城中村:蟳埔村。。。

 

2008年,“蟳埔女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2016年,我們慕名來到泉州,幾經輾轉找到這個神秘的漁村。

那時,蟳埔女還沒有現在這麽火。

可能是天色還早,也可能是我們沒有走到村裏的熱鬧地方,

開始隻見到一位匆匆走過,又見到兩位老年蟳埔女在嘮家常。。。

 

這就是蟳埔女了。從服飾上看,紅衣老姐最典型。

蟳埔女服飾簡樸寬鬆。上衣為布紐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顏色以青色或淺蘭為主。

褲以黑、蘭色為主,褲筒寬一尺左右,褲頭多用白色、蘭色,俗稱“大裾衫、闊腳褲”。

蟳埔女耳飾是輩份的標誌。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環,不加耳墜;

結了婚則戴加耳墜的丁勾耳環稱“丁香墜”;做奶奶後改戴“老媽丁香墜”的耳墜。

最具特色的是她們頭上的“簪花圍”,現在人稱“空中花園”。

來到正街上,我尾隨一位老姐,給她的頭飾來了個特寫。。。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這是上了年紀的蟳埔老姐們,常掛嘴邊的話。

從孩提起,蟳埔女就把頭發留長,成年後將秀發盤於腦後,梳成圓髻,

然後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茉莉、素馨等鮮花串成花環,少則一二環,多則四五環,

節慶日時則可能戴35串不同顏色的花環,同時別上金銀質地的簪、針、釵、鈸、墜等。

一個個發髻,仿佛是一座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園,

茉莉花、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爭奇鬥豔,還會隨著四季而有所變化。

 

街上逐漸熱鬧起來。這是兩位女士,一位已婚,一位未婚。。。

 

泉州市的醫院派了醫務人員到村裏義診,一下子圍上來不少婦女。。。

 

一位老姐停下腳步,在逗小孫孫(重孫?)玩,其樂融融。從她們的耳吊墜可以看出輩分。。。

 

一邊走,一邊欣賞。滿頭的花、滿眼的花。

一邊走,一邊琢磨。滿腦子疑問。

蟳埔女是何方神聖?她們的民俗咋來的?滿頭的花是哪來的?

蟳埔村為什麽隻是一個城中村?村裏的古民居“蚵殼厝”是咋回事?

蟳埔村的男人去哪兒啦?。。。

講故事不是抄文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百科查找答案;

有耐心的朋友可以等著看胡侃胡編。:)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yujing_h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雲霞姐姐' 的評論 : 問好。或許我的作文比拍照強那麽一丁點,無奈在攝壇主要應以圖片說話。蟳埔女最多也隻寫三篇,你若感覺還行,充實點文字再轉。國內現在這地兒是網紅打卡點,已經變樣變味了。商業化就不好玩了。花也變成塑料和絹做的,傳統原汁原味也少了。
看個稀奇熱鬧吧。
雲霞姐姐 回複 悄悄話 查到了:“蟳埔” xun(尋)Pu ; 耳飾表示輩份,衣著,頭花也一定有故事,期待續集,港兄以後,慢慢地一星期一篇也轉到咱們星壇吧,讓更多的網友欣賞到!
雲霞姐姐 回複 悄悄話 坐港兄的大沙發,你也開始寫文了,從首頁看到你的好文!圖文並茂,好故事,好幾個字不認識,能注一下拚音就好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