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閣

現實世界在香茗裏沉浮, 心的軌跡在字裏行間飄動.....
正文

威爾第·朱賽佩Verdi,Giuseppe1813-1901

(2004-10-29 15:37:12) 下一個
意大利作曲家.生於布賽托附近.父為食品、雜貨商.他的音樂生涯以在布塞托村教堂彈奏管風琴,同時擔任布塞托愛樂協會助理指揮開始.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從斯卡拉歌劇院藝術拉維尼亞私人學習.斯卡拉當局發現了威爾第的才能,但米蘭的學院派人士並不賞識.他的第一部歌劇《波尼法西奧伯爵奧貝托》於1839年在斯卡拉歌劇院上演獲得成功,眼力敏銳的斯卡拉歌劇院領導梅雷利立即邀請他再寫三部劇,不幸其中第一部---喜劇《王國的一天》(1840)一敗塗地,又值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相繼病亡,便發誓再也不寫音樂.好心的梅雷利又勸說他,給他看《納布科》的台本(索列拉編寫),劇中的愛國主義熱忱打動了威爾第的心.歌劇寫成後大獲成功,其中希伯來人合唱《飛吧,思想,插上金色翅膀》令人熱血沸騰,是威爾第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塊裏程碑.此後,他全力以赴寫作歌劇.意大利和世界各地的大歌劇院很快都來邀請他. 《弄臣》是1851年為威尼斯寫的(因台本在政治上引起爭議而遭禁演的幾部歌劇之一), 《遊吟詩人》是1853年為羅馬寫的.關於《遊吟詩人》,作曲家發表過一篇宣言,其慷慨激昂不亞於瓦格納在北方發表的一些聲明.宣言說,《遊吟詩人》應是一種"新型的歌劇",其中的詠歎調、卡巴萊塔、二重唱及其他重唱、終場音樂等等,決不允許淩駕於戲劇之上.雖然他此時還不象瓦格納那樣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目標,《遊吟詩人》在演出得當時,仍不失為一部高瞻遠矚、影響深遠的作品,絕不是人們心目中的為"老一套不良風格"唱讚歌.《茶花女》(威尼斯,1853)雖初演失敗,但因親切感人,不久便建立起與《遊吟詩人》不相上下的地位.在《假麵舞會》(羅馬,1859)、《命運的力量》(聖彼得堡,1862) 、《唐卡洛斯》(巴黎,1867)和《西蒙·波卡涅拉》(威尼斯,1857;修訂本,米蘭,1881)中,威爾第那莎士比亞般的戲劇天才令人刮目相看.《阿依達》(開羅,1871)也許更象一部"大歌劇",但它包含一些私下會麵的場景,其表情之深刻使它屹立於同類歌劇之上.此後他沉默了十六年(一生中第二次放棄舞台生涯),隨即寫出兩部真正的莎士比亞歌劇《奧瑟羅》(米蘭,1887)和《法爾斯塔夫》(米蘭,1893),達到他創作的頂峰.晚年他還寫作教堂音樂(雖然不常去教堂),包括1873年悼念偉大意大利詩人、小說家和愛國者的《曼佐尼安魂曲》.威爾第說,"如果人可以拜人,我願對他跪下."他沒有跪下,而是寫下了19世紀最偉大的合唱安魂曲來悼念他. 威爾第是在不顧一切、不惜貶低樂隊以抬高歌唱家的意大利歌劇傳統的哺育下長大的,開始他全盤接受,後來才逐漸按自己的需要發展歌劇形式,直到晚年在《奧瑟羅》和《法爾斯塔夫》中臻於登峰造極、出神入化的境地.雖然他自己把尚在成長階段的作品說成"不登大雅之堂",但是他的早期作品是不容低估的.即使是最不成熟之作,也都表現了他的旋律天才和蓬勃朝氣,音樂一氣嗬成,欲罷不能.近年來這些早期作品也相繼重演,它們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當他成熟以後,他的創作顯示出音樂造詣的不斷深化,對樂隊更加敏感特別是在樂隊的處理上更加足智多謀、匠心獨運.他的配器極有個性,清澈透明,美麗如畫,雖然也有人批評它(例如肖伯納便把他的配器比作一隻大吉他). 威爾第的主要作品有: (1) 歌劇: 《波尼法西奧伯爵奧貝托》(米蘭,1839); 《王國的一天》(米蘭1840); 《納布科》(又稱《尼布甲》,米蘭,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米蘭,1843;修訂後稱《耶路撒冷》,巴黎,1847); 《埃爾納尼》(威尼斯,1844); 《兩個福斯卡羅》(羅馬,1844); 《聖女貞德》(米蘭,1845); 《阿爾齊拉》(那不勒斯,1845); 《阿蒂拉》(威尼斯,1846); 《麥克白》(佛羅倫薩,1847;修訂本,巴黎,1865); 《強盜》(倫敦,1847); 《海俠》(的裏雅斯特,1848); 《萊尼亞諾戰役》(羅馬,1849); 《路易莎·米勒》(那不勒斯,1849); 《斯蒂費利奧》(的裏雅斯特,1850;修訂後稱《阿羅爾多》,裏米尼,1857); 《弄臣》(威尼斯,1851); 《遊吟詩人》(羅馬,1853); 《茶花女》(威尼斯,1853); 《西西裏晚禱》(巴黎,1855); 《西蒙·波卡涅拉》(威尼斯,1857;修訂本,米蘭,1881); 《假麵舞會》(羅馬,1859); 《命運的力量》(聖彼得堡,1862); 《唐卡洛斯》(巴黎,1867); 《阿依達》(開羅,1871); 《奧瑟羅》(米蘭,1887); 《法爾斯塔夫》(米蘭,1893). (2) 合唱作品: 《民族讚》(1862); 《安魂彌撒曲》(1874); 《我們的天父》, 《聖母頌》(1889); 《聖母悼歌》(1898); 《感恩讚》(1898); 《讚美童貞女瑪麗亞》(1898). (3) 室內樂:弦樂四重奏(1873). (4) 歌曲十六首和主調合唱曲一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