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人

居異鄉,瘋瘋癲癲三兩句
正文

英國史 3 阿爾弗雷德

(2020-09-02 10:22:05) 下一個

阿爾弗雷德(Alfred)是韋賽克斯的王子。韋賽克斯在七王時期的大部分時候都比較弱小,先後臣服於肯特和諾森布裏亞,這個情況一直到阿爾弗雷德的祖父愛格伯特(Egbert)治下才徹底改變。愛格伯特早年繼承王位失敗被流放,像中國春秋時期的晉國霸主重耳那樣,他在法蘭克流亡了十幾年,得到查理大帝的庇護。公元796年,在他的競爭對手死後,他回國繼承王位。

愛格伯特成為韋塞克斯國王後,開始大力發展國力及軍力,並對其他六國開始用兵,公元829年他擊敗了當時的霸主韋西亞,六國都承認他的領主地位,英格蘭基本統一,雖然這種統一非常脆弱,各地仍然很動蕩,他還是被後世尊稱為第一個英格蘭國王。他一生經曆大大小小無數戰役,包括對維京人的,最著名的是836年的卡漢普頓(Carhampton)戰役,他擊退了36條海盜船。

他的孫子阿爾弗雷德,從小就顯示出了驚人的學習天分,最有名的神童故事就是,他的母親給阿弗雷德讀一本繪圖讀本,盎格魯撒克生詩集,他無師自通的全都讀懂了, 並且能夠一字不錯的背誦給母親聽。

他從小就隨同父母遊曆了整個英格蘭,那時候他非常向往拉丁文的傳說和故事,但是沒有人有能力教他拉丁文,他做了國王以後,就自己成立了學校,在教會和貴族當中傳授拉丁語,以彌補自己小時候的遺憾。

853年,年僅五歲的阿爾弗雷德被派去羅馬執行任務,得到了當時的羅馬教皇,利奧九世(Pope Leo IV)的另眼相看,教皇親自給他穿上了羅馬執政官的皇家紫袍,並給他的腰裏圍上羅馬基督武士的劍帶。855年,他再次隨同父親到羅馬遊曆,在那裏停留了一整年,他參觀了羅馬帕拉丁山(Palatine)的廢墟,帕拉丁山是古羅馬人最早的定居點,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初期的最高統治者都居住在此。

這段經曆對於年幼的他來說一定是沒齒難忘,使他的內心熱切的向往基督教羅馬文化。後來他每年把英格蘭四分之一的城市稅款,作為國王的救濟金,送英國公民去羅馬遊學。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亨利八世。

公元866年,由350條船組成的維京海盜,史稱規模最大紀律最為嚴明的船隊,摧毀了基督王國諾森布裏亞後,869年又摧毀了東盎格利亞, 他的國王被刺了個對穿,整個英格蘭隻剩下韋賽克斯,還在苦苦支撐,上演孤國春秋,直接麵對維京海盜。

公元871年,被稱為九戰之年,阿爾弗雷德與維京人進行了九次戰役,有史料記載的就有四次,規模最大的是阿什當戰役(Ashdown)。

在一個迷霧籠罩的冬日裏,阿爾弗雷德和他的哥哥韋賽克斯國王率軍在阿什當與維京大軍遭遇。阿爾弗雷德和他的哥哥把他們的大軍分為兩部分駐紮,一部分趁著霧色隱藏了起來,隻留阿爾弗雷德的軍隊與維京人對陣。

而維京人的大軍也分成了兩個部分。他們在山脊上占據了相對較高的地形,他們的首領下令向下攜地型優勢衝鋒, 但是到了陣線前方,維京首領命令軍隊停下祈禱。阿爾弗雷德見此情形,認為維京軍隊不再擁有地理的優勢,在沒有來得及通知他哥哥的情況下,果斷下令自己的軍隊向上迎擊敵人主力。

另一支維京人並不知道對方還隱藏有一支兵力,他們很快也加入到戰場中,阿爾弗雷德的大軍支起盾牆,雙方短兵相接拚殺了一個多小時,這時他的哥哥出其不意加入戰團,令維京人大為震驚。勝利的天平向阿爾弗雷德他們傾斜。阿弗雷德和他的哥哥在戰場上殺死其中一個維京將領,另一個維京將領隻好以撤退宣告失敗。這次戰役不是決定性的戰役,但卻是六年來盎格魯薩克森人對維京人第一次重大勝利,終止了維京人不可戰勝的神話。

傳說那一天由於霧氣太大,交戰雙方點了大量的火把,現場濃煙滾滾,大量的灰塵飄揚在空中,許久後才緩緩落下,如同這裏的地名一樣,Ashdown,灰落。

但是這次戰役也就僅僅為韋賽克斯帶來了兩個星期的和平,維京人很快卷土重來。四月在無骨人伊瓦爾的帶領下,重創韋賽克斯的軍隊,阿爾弗雷德的哥哥重傷身亡。

那個時候的王位繼承不像後來父死子繼,當時是由一些有影響力的貴族首領們召開賢人會議共同推舉,由於阿爾弗雷德的哥哥留下的兩個兒子都還年幼,不足以勝任對抗維京人的重任,阿爾弗雷德被推舉為新的韋賽克斯國王。

維京人伴隨著軍事上的巨大勝利,內部開始分化。駐紮在劍橋的首領叫做古德龍(Guthrum),韋賽克斯位於劍橋的西南,古德龍把韋塞克斯當作自己的囊中之物步步緊逼。一時之間阿爾弗雷德隻能避其鋒芒,與古德龍結盟,每年都交納大量的錢幣,並且和他交換人質。雖然古德龍時常撕毀協議,但是這種策略還是起了一定的效果,換得了暫時的和平。

878年一月的冬天,古德隆趁著阿爾弗雷德慶祝基督的節日,對韋賽克斯的王城其朋那姆(Chippenham)發動偷襲,計劃俘虜國王。他們差一點就得手了。在無力防守的情況下阿爾弗雷德帶著少量隨從逃走。

接下去就是民間廣為傳頌的傳奇故事。 那些傳奇故事都來自於那個時代的威爾士修士阿瑟(Asser)所寫的傳記,阿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遊擊戰士的形象,他們在沼澤裏過著極其失落的生活,沒有任何生活資料,除了搞突然襲擊中找到的物品。

阿爾弗雷德被迫向農民乞討。他躲避在養豬人家時,這一家的妻子離家出去幹活前讓國王烤蛋糕,他的心思都在思考如何與敵人作戰,結果把蛋糕烤焦了。女主人回來後因為並不知道他是國王,衝他怒吼使得他非常難堪。另一個傳說就是英國的聖人聖卡斯帕特(Cuthbert)顯靈的故事。聖卡斯帕特先以乞丐的形象出現在國王的麵前向他乞討,國王將自己僅有的一條麵包分了一半給他,聖卡斯帕特隨即就變換成聖人的形象出現,應許國王終將勝利。

雖然阿爾弗雷德看起來大勢已去,但是由於多年的綏靖政策,韋塞克斯軍隊保存完好。於是,國王派出自己信任的隨從前往周圍的各個郡告知自己依然健在,並約定將艾克伯特之石作為勤王集結地。為了避免使古德龍的大軍獲得糧草,阿爾弗雷德甚至不惜下令軍隊洗劫自己的國土。

到878年5月12日這一天,雙方的對決在愛丁頓(Edington)正式拉開帷幕。阿爾弗雷德這一方為這場戰役已經準備很久,備有大量的投擲矛和弓箭。反過來,由於他的堅壁清野政策,古德龍軍事物資沒有那麽充足。

這個時期作戰的主要策略就是用士兵架起盾牆,向對方推進。激烈的盾牆衝撞在兩軍陣線中央展開,阿爾弗雷德派出輕裝步兵在到側翼進行襲擊,同時弓箭手與標槍兵也開始傾瀉遠射火力。

韋賽克斯大軍士氣高昂,素以狂熱衝鋒而著稱的維京人,此時無力突破他們的盾牆,還被擠著向後緩步撤退。在兩翼,韋賽克斯的遠射部隊開始發揮作用。在前排重步兵的推進下,更多人開始迂回兩翼獵殺維京人。這場戰鬥持續了一整天,大量的傷亡最終摧垮了維京人的士氣,逃兵開始出現,他們驚恐地認識到,他們已經不可能贏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古德龍帶著殘餘的隨從逃到重新修繕好其朋那姆。

風水輪流轉,僅僅幾個月前,古德龍是攻擊方,阿爾弗雷德被迫倉皇出逃,現在輪到阿爾弗雷德王者回歸了。國王下令士氣正盛的部隊嚴密封鎖其朋那姆,兩周後,糧草斷絕饑餓難耐的維京人祈求投降。

阿爾弗雷德清醒地意識到,要把維京人趕出英國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是盡量教化他們,與他們和平共處。於是雙方簽訂和平條約,古德龍和他的30名武士加入基督徒行列,阿爾弗雷德作為他的教父將他從洗禮盆中托起,從此凶殘的維京勇士褪去盔甲,兌變成虔誠的基督徒。古德龍同意並滿足於在東盎格裏亞稱王,此後他沒有再撕毀條約, 沒有在給誰帶來傷害。

阿爾弗雷德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控製局麵 ,與皈依基督教後相對溫和的維京人和平共處。他修建了30座堅固的城堡,組成環型的防禦帶,長期駐防守軍。強大的城堡使得維京人,不論何時何地在哪裏出現,都要麵對頑強的抵抗。他還組建了海軍,有了這支艦隊,他們就可以沿著海岸巡海,防禦和追擊敵人。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稱阿爾弗雷德為英國海軍的締造者。阿爾弗雷德爾軍事上的改革效果顯著,從此以後維京人已經很難能夠在英國為所欲為。

阿爾弗雷德被後世尊稱為大帝(the great),並不是因為他對抗維京的赫赫戰功,而是因為他奠定英格蘭整個製度的基礎。後世的人將他和大衛王所羅門相提並論,稱他是基督教會的左臂右膀, 是因為阿爾弗雷德認為王權的基礎是正義而不是武力。他把諸多法律條文合並整理成為阿爾弗雷德法典,設置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係統,他把英格蘭劃分為郡,每個郡都設立法官,郡之下劃分為百戶, 將自己的國民置於國家的法律監管之下,讓他的子民有了一個觀念,把能得到皇家的裁決視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

阿弗雷德還認為身為國王就負有教化國民的責任,他翻譯了大量的羅馬法律和哲學著作,為全體貴族辦學校,他的目的是告訴那些想要稱王的人,稱王不是靠武力和掠奪,而應該是靠法理。

經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薩克森人從殺人不見血的冒險者,到被掠奪屠殺的弱者,最後終於完成了圖書館的建造者,這一身份的華麗轉身。英格蘭王國的整套製度體係得到了升華,在最核心的那一層植入了羅馬帝國的內核。成為羅馬帝國文化遺產的繼承者,西方文明這一接力棒自此交到不列顛手中,直到二戰後英國開始衰弱,美利堅合眾國又接過了這一棒,閃耀出更加奪目的光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budstone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了,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