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冰山一角:北大複旦等52人被曝科研不端 國家級科研項目屢現失信(ZT)

(2022-11-05 09:23:16) 下一個

比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還是差一些!數十年不間斷的造假!處罰就是3年不得申請自然科學基金!好嚴重啊!

恥辱:江蘇師範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院長鄭元林及吳冬梅、陸軍等人的團隊,有35篇論文存在圖片或數據造假、編造研究過程和未經同意使用他人署名以及項目結題報告中存在虛假信息等問題。該院長也是江蘇師範大學副校長。這位置也隻能算個小蝦米!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2/11/05/11941974.html? 

北大複旦等52人被曝科研不端 國家級科研項目屢現失信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46起2022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涉及52名專家學者。其中不乏北京大學、複旦大學等高校教師,也包括一些高校學院院長、知名專家。此外,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科研不端案例依然占比較多。

從通報內容來看,這些專家學者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抄襲剽竊、偽造數據、篡改數據、重複發表、未經同意使用他人署名、委托第三方公司代寫代投、盜用他人基金項目號、圖片使用混亂和操作不當等。

此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通報多批科研不端案件。作為國家級科研項目,科研不端的現象為何屢禁不止?在專家們看來,從項目的申請和審批數量上來看,科研不端被查的科研人員僅占很小的比例,說明大部分科研人員是遵守學術規範的。但是從通報的絕對數量來看,科研不端現象不容忽視,也足以說明科研誠信問題治理的緊迫性。另外,國家正在加強科研不端行為的治理,問題不可避免會被大量發現。

近年來,各部門不斷加強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和懲戒力度。專家表示,國家對科研誠信治理進行頂層製度設計已經比較全麵,但各機構在具體的執行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科研誠信建設不能隻靠轉發文件。

多個知名高校學者被曝科研不端

10月25日,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官網公布《2022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通報(第三批次)》,共披露46件科研不端行為案件,涉及52名專家學者。其中既有北京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雙一流”綜合院校,也包括大連醫科大學、內蒙古醫科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西安醫學院、浙江中醫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福建醫科大學、沈陽醫學院等多所醫學高校。

被通報的52名項目申報者中,32名學者存在抄襲或抄襲剽竊項目申請書的問題,分別被取消申請和參與申請國自然基金項目資格3-5年、撤銷已批準項目、追回經費、通報批評等處罰。此外,還涉及第三方代寫代投、篡改代表性論著作者排序、盜用他人基金項目號、重複申請、數據篡改/造假、未經同意使用他人署名等不端行為,涉事學術人員也被取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資格2-3年等處罰。

這已是今年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的第三批科研不端案件。此前通報的兩批中,超過20名學者被調查處理,有人曾是高校原副校長,有人被永久取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資格,也有人被通報批評,撤銷項目並追回已撥資金。

過去幾年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多次通報科研不端行為的案件。僅在2021年,就有292位責任人和7家依托單位被處理。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此前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印發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其中指出,違反評審行為規範、科研倫理規範等行為,將被認定為項目科研不端行為。此外,基金委還加大了“主動出擊”力度,通過“項目相似度檢查係統”查處一批科研不端行為。

作為國家級項目,為何科研不端的行為屢禁不止?有學者提醒,從項目的申請和審批數量上來看,因科研不端被處理、通報的學術人員隻是少數,以2021年和2022年為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分別受理了超過27萬和29萬個項目申請,決定資助的項目數量在4.5萬至4.9萬之間。此外,通報涉及的問題並非過去一年內出現的,而是對多年問題的反饋。

“雖然隻是少數,但也足以說明目前整體科研誠信問題治理的緊迫性,知名學校和高學曆人才都存在這些問題,何況普通學校和學者?”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袁軍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通報內容來看,傳統的偽造、篡改問題一直存在,同時也出現了偽造同行評議、買賣論文、不恰當署名等情況,這也是國際上關注的一些問題,此外,違反倫理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了。

在袁軍鵬看來, 國家級項目的科研不端行為屢禁不止,一方麵是科研人員自身的自律不足,另一方麵或許也是科研內卷的側麵體現——現有的評價機製導致每年申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競爭激烈,一些人為了晉升、提拔等自身利益,不可避免地想走捷徑,除了對論文動手腳以求發表高影響力的期刊,甚至還會在項目評審時打招呼、請托等。

《暨南大學學報》編審王景周則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科研不端案件中出現不少知名專家學者,一方麵是因為名校、名專家獲得國家基金的立項的數量較多,而且科研不端已經滲透到學術界的多個層次,具有較強的普遍性;另一方麵是因為署名不當,比如不端行為者未經知名專家學者同意而使用其署名或項目,知名專家在其無實質貢獻的論文中掛名或掛項目。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今年年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網發布的《關於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中提及,在填寫論文等研究成果時,根據論文等發表時的真實情況規範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再標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現機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開通了科研不端行為舉報係統,規範了流程,暢通了渠道;Pubpeer、Retracton Watch等平台及期刊、出版商、學術‘偵探’等持續曝光國際論文的造假行為,尤其是大量來自‘論文工廠’的論文被Nature、Science等國際著名期刊追蹤報道”,王景周說,問題論文的曝光同時也揭開了其所關聯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存在的各種違規行為。國際論文發表的門檻更高,所以涉及到的名校、名專家也較多,當然造成的影響也更加惡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規範和強化科研不端行為調查和處理的基礎上,對不端案件處理結果的通報越來越及時,2019年後呈常態化,影響麵廣、威懾力強。

科研不端的案件通報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向媒體回應,目前隻針對個人發布違規通報,後續若對相關院校做出處罰,會進一步公布。此外,這些科研學者所任職的部分機構也作出了相應的回應。例如,《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在5月份撤銷了天津大學教授湯華的編委資格。

生物科學、醫學領域成為重災區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今年通報的三批案例中,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再次成為“重災區”。

例如,江蘇師範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院長鄭元林及吳冬梅、陸軍等人的團隊,有35篇論文存在圖片或數據造假、編造研究過程和未經同意使用他人署名以及項目結題報告中存在虛假信息等問題。天津醫科大學教授湯華等發表的32篇論文,存在圖片不當操作及實驗數據混亂等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上述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前就曾被曝光。如在國際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兩個團隊的幾十篇文章曾被質疑造假,其中多項涉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今年以來,其多篇文章已經被撤稿。

“3年時間(2017—2019年)、35篇國際論文、15種期刊,共涉及署名作者68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項(有4項被署35次)。這麽多項基金、這麽多篇問題論文、曆時這麽短、涉及這麽多人,細想真的很可怕”,王景周說,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處理來看,雖然責任人為此付出了代價:有的作者被永久取消該項目的申請資格,有的被限製一定時間內的申請資格、通報批評、追回資金等,但是“這種事件對學術界甚至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是極大的”。

從國際上看,據袁軍鵬團隊統計,截至2019年12月2日,在4153條因科研不端行為撤稿的SCI論文中,共有超過半數(~50.7%)的論文屬於生物醫學領域。

我國醫學論文存在造假的問題已被關注許久。早在2017年4月份,世界著名出版機構斯普林格出版社旗下的《腫瘤生物學》撤下107篇涉嫌造假的論文,這些論文均來自中國。2020年,華爾街日報報道,來自中國的醫院等科研機構的121篇論文涉嫌造假,等等。

王景周分析,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出現相對較多的科研不端報道,一是和學科特點有關,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在這些學科存在較多的問題,國際上亦如此;另一方麵,這與國際媒體和平台的發現和報道機製也有關係,如PubPeer網站,其重點關注的學科是生命學科和醫學,“這個領域肯定是重災區,但根據Retracton Watch數據庫的撤稿信息分析,發現計算機、教育、工程學科的問題也較嚴重。”

王景周透露,目前,他們也在做關於一些典型團隊科研不端報道的分析,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調查處理的科研不端的表現形式,是否和國際報道的情況一致,“同一篇論文,不一致的失信情況,可能是國際報道對中國存在偏見,也可能是數據的收集、歸類不夠準確,當然也有可能是在相關部門調查處理的過程中,有人為推脫責任故意隱瞞了事實,應該有進一步的核實和監督。”

當然,成為重災區最關鍵的原因,還是與這些學科領域的從業人員有關。王景周和袁軍鵬均提到,國家對生命科學和醫學的投資、投入力度大,社會關注度也高,同時,從業人員的考核和評價機製與論文緊密掛鉤,這也導致他們甘冒風險去造假甚至代寫。

將論文列為醫生考核硬指標的評價體係早已被討論了很多年。袁軍鵬提示,近幾年來,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評價體係正在逐漸變革和完善,如2017年,中辦國辦出台《關於深化職稱製度改革的意見》,其中對於醫生職稱評審和論文要求進行了大幅度改革;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其中特別強調了“選擇部分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試點開展臨床醫生科研評價改革工作”。2019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完善職稱評定措施;2020年9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再次提出,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等。

然而,因協調配合不完善、督查督辦力度不足等問題,相關改革政策措施尚未落地見效。袁軍鵬還提到,此外,人才評價導向存在問題,與主治醫師等頭銜相比,不少醫生在職稱評聘上更傾向具有學術性質的“教授”。因此,醫生們還是傾向寫論文也加劇了這個問題。

目前醫療的人才評價體係正在逐步轉變,一些三甲醫院也在嚐試“破五唯”,自主開展職稱評審,但對於大部分醫院、醫生來說,仍然要麵臨發論文的壓力。“另外,科研不端的調查處理針對的是以往多年時間裏的論文,目前,國家正是嚴格治理科研不端行為的時候,問題不可避免會大量出現,隨著職稱評價體係的改進,這個問題或許會減少”,袁軍鵬說。

今年9月14號印發的《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中,在“從輕處理”情形中,明確了“論文作者在被舉報前主動撤稿且未造成較大負麵影響的,可從輕或免予處理”的規定。袁軍鵬表示,希望能夠對某些問題論文的作者有所觸動,采取主動措施糾正錯誤和盡量避免造成不良影響。

“但科研論文還是比較能客觀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水平,當前論文的出版形式呈多樣化(數據、視頻)、評價方式開放透明化,論文依然是學術成果呈現的主流方式。看論文既不是唯論文,也不是簡單地數論文篇數、看論文所在期刊的級別、被引頻次等,而是基於多源數據的多元化分析和綜合性評價”,王景周提醒,“關於評什麽、誰來評、如何評,要做到讓絕大多數人都滿意,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是,無論如何,任何借口都不能成為醫生科研不端的‘擋箭牌’”。

治理科研不端:科研機構要落實主體責任

近年來,針對社會關注的科研領域各種科研不端行為,各部門不斷加強調查和處罰力度。王景周舉例,除了事後倒查,科研項目的立項、研究過程的考核,包括宣傳教育,都在不斷完善。

2018年,中辦、國辦曾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幹意見》;2019年,科技部等20個部委聯合發布的《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進一步完善細化了科研失信行為的懲戒規則;同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科研不端,力戒浮躁之風。

與此同時,自2021年以來,科技部、教育部、衛生健康委等部門依托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建立聯合工作機製,對發現的涉嫌造假論文組織開展調查,並進行常態化通報。去年一年,科技部、衛生健康委等部門發布17批常態化通報,涉及405起學術造假、不端案件。根據國家衛健委信息,相關案例為醫療機構自查自糾首發並通報。

袁軍鵬分析,從國家層麵來看,相應的規章製度已相對比較全麵了,包括2022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2021年修訂)》也對科研誠信、科技倫理有關問題進行了界定。不過,如何處理過去這些年的存量問題,另一方麵,機構如何落實責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包括科研人員評職稱、評項目、評獎,都由機構來操作,要做好科研誠信,還要加強對機構的考核、監督,強調機構主體責任的落實。”

《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中提到,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等是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第一責任主體,應建立健全調查處理工作相關的配套製度,細化受理舉報、科研失信行為認定標準、調查處理程序和操作規程等。

上述規則還提到,科研機構等組織不履行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職責的,由主管部門責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依規追究責任。

教育部在近期答複“關於建立科學學科評估係統營造高校創新性學術氛圍的建議”中也提到: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科技部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學術期刊管理,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對科研不端和科技違規行為時刻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進一步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破除“五唯”頑疾,改進學科評估,優化指標體係等。

“科研人員所在單位應加強科研的全過程管理,並及時發布學術預警,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信息越來越透明,數據可關聯性越來越強,過往不端行為終有一天會被挖掘、被問責,整個職業生涯和社會信用會因此受損”,王景周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竹風_如火 回複 悄悄話 造假行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