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分子科學家來說,掌握原子間是如何相連對他們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當製藥公司需要研發新的藥物,或驗證藥物的成分和純度時,都離不開對分子的化學結構的了解。但是,大多數識別化學結構的技術都是間接的,這就像是你想要一個人的照片,卻隻能獲得他的指紋、一幅素描畫,或者牙齒記錄一樣。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運用電子衍射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繪製出了抗生素、激素以及其他化合的化學結構。傳統的技術可能需要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才能確定的結構,現在隻需要30分鍾到一天的時間便可做到。這個方法有助於法醫化學家和體育官員更快地對違禁藥物進行識別,並加速製藥商找到新的藥物。
化學家Donna Huryn表示,“我已經很久沒有對化學領域的某個發現感到如此興奮。”
探測分子結構的曆史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使用一種被稱為X射線晶體學的技術來推斷分子的化學結構。
首先,科學家需要誘導分子結晶,然後用X射線轟擊晶體——相同的分子周期性堆疊起來形成的規則結構,X射線在遇到晶體中的原子後會反彈,發生所謂的X射線衍射,一個特殊的探測器可以記錄下衍射後的X射線圖案。接下來,科學家用軟件分析衍射圖案,並計算出分子的結構。
然而,X射線衍射隻能作用於較大的晶體(至少有一個維度的尺寸不小於50微米),生成大的晶體卻常常是一個耗時數周甚至數月的艱苦過程。而且,有些分子根本就很難結晶,不可能用這種技術分析它們的化學結構。
一種替代方法是用電子束代替X射線。對於尺寸大約為100納米的晶體,X射線大多會繞過物質,而電子更容易從物質上反彈。因此,可以用電子衍射來分析其分子結構。這樣大小的晶體是肉眼看不見的,但是對於瓶裝的化學藥品,這種方法卻要容易得多。
利用電子衍射技術繪製分子結構並不是什麽新鮮的想法。在2007年到2008年的時候,晶體學家開發了第一種利用電子衍射自動檢測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在此之前,科學家得費力地將多個二維衍射圖樣合並在一起,才能得到這種三維結構。
最初,電子束衍射技術主要用於無機結構,因為它們不像有機分子那樣容易受輻射影響。到了2013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結構生物學家Tamir Gonen開發了一種叫做MicroED(微電子衍射)的電子衍射技術,可以應用於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更是授予了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利用這項技術,科學家能夠繪製出含有數十萬個原子的蛋白質的結構。
○ 使用低溫電子顯微技術可以確定複雜蛋白質分子的原子組成。(左)控製晝夜節律的蛋白質複合物,(中)讀取耳朵中的壓力變化,從而使我們能夠聽到的傳感器 (c)寨卡病毒。|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最新發表的兩篇證明了,更小的有機分子結構也可通過電子衍射技術來進行分析。雖然這樣的操作並非第一次實現,但新研究的一項重要突破在於,它展示了這種分析是多麽高速而簡便。
舊部件組合成的新技術
第一篇論文10月16日發表於德國期刊《應用化學·國際版》上,在這篇文章中,瑞士Paul Scherrer研究所的晶體學家Tim Grune領導的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創造了一種設備原型,可以利用電子顯微鏡的電子束與兼容的探測器來發現小分子的結構。電子衍射圖樣的分析則是利用已經用於X射線晶體學的軟件。“一切都是由以前就存在的部件組成的,實際上都是係統的平穩集成。”Grune說道。
研究小組利用這個裝置,從膠囊裏的粉末形成的微小晶體中,找到了止痛藥對乙酰氨基酚的結構。這種晶體隻有幾微米長,比X射線衍射能夠分析的尺寸小得多。
○ 分析黃體酮分子結構的整個過程大約需要30分鍾。從一瓶數十年曆史的黃體酮中提取的樣本(左),應用於奶酪狀的樣品容器(左中),在電子轟擊晶體樣本不到在三分鍾時間後,產生衍射圖樣(右中),這可以被轉化為晶體分子的化學結構(右)。| 圖片來源:C.G. JONES ET AL/CHEMRXIV.ORG 2018
在10月17日發表於ChemRxiv上的第二篇論文中,Gonen的小組采用MicroED技術來解決小分子而非蛋白質的結構問題。Gonen說,其中的轉變是微不足道的。主要的調整涉及到樣品的製備——需要小心處理脆弱的蛋白質,在這種情況下,他所要做的就是磨碎藥粉。
研究小組利用這種改良版的MicroED技術探測藥物粉末的結構,包括止痛藥布洛芬和抗癲癇藥物卡馬西平。這些晶體的寬度約為100納米——比X射線結晶學中使用的小10億倍——新的技術可以在30分鍾內確定這些晶體的結構。
○ 研究人員利用新技術識別出一種物質的化學結構,繪製出了抗生素硫鏈絲菌肽的分子結構(碳:灰色,氮:藍色,氧:紅色,硫:黃色)。整個過程隻需一天時間。| 圖片來源:C.G. JONES ET AL/CHEMRXIV.ORG 2018
科學家感歎,在蛋白質和其他領域廣泛使用的技術,卻沒有被有機化學家廣泛采用,一切都早已擺在眼前,卻直到今天才提出如此美妙的解決方案,這真是令人驚訝。
Gonen將這種疏漏歸咎於各學科之間缺乏溝通。他說,隻有在自己開始與化學家交談時才意識到,化學家在製備大的晶體來分析小分子的化學結構時遭遇了困難,這讓他意識到,自己有一個解決辦法。“作為一名蛋白質結晶學家,我從未認真考慮過小分子,對我們來說,小分子是我們試圖擺脫的東西。”
驚喜與限製
電子晶體學的一個明顯應用是為藥物開發指明潛在的候選對象。但Gonen表示,當快速識別物質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時,這項技術可能還會應用於取證等許多領域。
這項技術已經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具有不同化學效應的鏡像分子,其三維結構完全相同,但是要利用電子衍射來區分這些結構,卻非常具有挑戰性。區別鏡像結構需要進一步開發分析軟件。
目前,研究人員得依靠電子顯微鏡來產生電子束,但是這非常昂貴,而且電子顯微鏡包括透鏡等組成部分,這些對於電子衍射來說都是不必要的。此外,電子顯微鏡也沒有被優化到與分析中使用的其他設備協調工作。
Gonen樂觀地認為,他的工作將鼓勵硬件製造商開發專門用於電子晶體學的新設備。有了特製的設備,“隻需按一下按鈕,就能解決結構問題”。
參考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213-3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zapping-substances-electrons-can-quickly-map-chemical-structures
T. Gruene et al. Rapid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microcrystalline molecular compounds using electron diffraction. Angewandte Chemie.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6, 2018. doi:10.1002/anie.201811318.
C.G. Jones et al. The CryoEM method MicroED as a powerful tool for small molecul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ChemRxiv:7215332.v1. Posted October 1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