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 Teresa Tseng攝
2018年3月22-23日,來自中國大陸、香港的研究宗教文化學者,以及歐洲漢學學術界學者、教會人士,共聚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Università Gregoriano)進行了一場主題為“基督信仰在中國:影響,相互的作用與本土化”的學術研討會,這是一場非常清新而意義深遠的學術研討會。會議的開幕儀式上,聖座外交部長加拉格爾總主教(Paul Richard Gallagher)和香港榮休主教湯漢樞機應邀發表講話,吸引了許多國際媒體的關注。
陳劍光博士 Teresa Tseng攝
主辦這次會議的負責人之一是來自香港的陳劍光博士,在接受記者獨家訪問時特別強調,這是一個純學術性的會議,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讓學術界學者與教會界人士可以對話的窗口和平台。活動的主辦單位,是由一群雖然來自不同社會背景,但熱愛中華文化的學者們共同組成的,他們研究的領域包括:哲學,人類學,曆史學,宗教學等,當然也有來自教會本身宗教團體的神父,神學家等,學者們其中也有些是完全沒有教會背景的,而會議的宗旨也不是在探討如何傳教。陳博士再三強調:這次的研討會是透過原道交流協會幫助來撮合的,不代表宗教團體,也不屬教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的活動。
研討會現場 Teresa Tseng 攝
此次會議主題,最主要是探討基督信仰跟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之間的衝突,文化影響和融合的問題。會議共分4個大主題,每主題又分兩個小題,中西方各有一位主講員,由一方先提出講題,然後由另一方回應,每個主題還特別留出時間,接受現場與會者發問,場麵非常地熱烈。
陳博士對記者表示:對他來說,基督教最美的就是普世性(universale)愛的精神,包含關愛,包容,接納等,能夠把人的道德情操提升到另一個層麵,讓人看得更遠,有遠景地去生活。基督教在世已經有2000多年了,它的力量不但沒有隨著時間而衰弱,反之,還在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推陳出新,這中間一定有它存在的意義。
研討會現場 Teresa Tseng 攝
另外,談到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的相互作用時,陳博士提到基督宗教傳入中國,從唐朝到明朝,一直到清朝,引發了彼此間相互的交流和對話,這種對話讓雙方都有新的反思; 他引用知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為例,當時利瑪竇傳教士來中國,就是把西方的文化介紹到中國來,而他又把中國文化翻譯成拉丁語傳回到西方,也讓西方國家認識了中國,利瑪竇的做法引發的就是相互的作用,也就像今天的研討會一樣,目的都是建立一個溝通的平台,創造一個討論的空間,可以讓中國的專家學者們走進國際,把新知識帶回國內,同時,也讓國外學者們了解當今真正的中國文化思想。陳教授還進一步解釋:文化是活的,同一個地方的文化,人情,風俗習慣,都不斷地在演變,因為它不斷吸收新的元素,所以就不斷地在改變,中國文化,基督教文化亦是如此。
額我略大學的樓博(Bryan Lobo)教授 Teresa Tseng攝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研討會羅馬方麵的負責人之一,額我略大學的樓博(Bryan Lobo)教授是印度人,他在此大學教書已有8年,他對記者表示,除了很高興看到大會的順利成功之外,更高興能有機會了解到這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他進一步說,最觸動他內心,引起他反思的話題就是“中國化”和“本土化”之間的微妙差異。
山東大學傅有德教授 Teresa Tseng攝
來自中國大陸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 的傅有德教授在研討會前與記者聊天時說,這不是他第一次來意大利,但是這次來的心情和上幾次是全然不同的,因為這次會議是在中梵近期將簽署主教任命權框架協議的特別時刻舉辦的,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件,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參加這學術會議,與諸位專家學者共同討論,交流思想,是非常有建設性的。他說,他研究的是猶太教,猶太教跟天主教的關係是很緊密的。宗教本來就應主張和平,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後,天主教與猶太教互動越來越多,現在是曆史上關係最好的時期。他本人雖不信教,但是對任何宗教都有好奇心,有好感,宗教本來就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礎之上的偉大文化,對個人和社會生活有強大的影響力。他說他記得第一次進世界最大的聖伯多祿(S.Pietro)教堂時,那種震撼是難以言喻的。他還說自己教書時一般是不從宗教信仰本身談起,多是從經典文本的理解,思想的產生,發展,從曆史和思想史的角度來研究比較多,會談猶太教和基督教教的關係,基本教義,它們的區別等。
瑞典漢學教授楊富雷 Teresa Tseng攝
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語言與文學係漢學教授楊富雷(Fredrik Fallman),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學漢語已經27年了,除了學中國語言,文化和曆史還研究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問題。他認為,雖然社會沒有宗教一樣可以過得快樂,但是人是需要有信仰的,因為信仰可以讓社會穩定,它高於物質文明,是一種精神的依靠。他提到宗教與迷信的關係,認為迷信是一種極端,會造成偏見,一個學者要以宏觀角度去看它,開放式地思考。他還說27年來,中國的變化實在太大了,就像西方一樣,隨著科技進步,社會快速發展,人都變了,但他希望有些基本特性還是要保持住,比如中國人的感情,好客,好奇等,這都是中國人的特性,應該靜下來好好反思。
隆巴爾迪神父 Teresa Tseng 攝
記者在休會時間裏,巧遇前聖座新聞室主任,也曾是教宗發言人的隆巴爾迪(Lombardi)神父,問他來的原因,他說,他是耶穌會神父,正在研究利瑪竇神父的事跡,利瑪竇是一位讓基督教在中國本土化的意大利神父,而今天這研討會討論的就是這話題,希望參加研討會可以讓自己更加深入地思考基督教和中國文化間的關係。 隆巴爾迪神父繼續說,他正在研究利瑪竇神父冊封事宜,這是利瑪竇神父出生的城市“馬切拉塔教區”(Diocesi di Macerata)推動的,是眾多了解利瑪竇神父生平的中外人士的共同願望,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耽擱了下來,今天研究了他的史跡後,將由耶穌會負責交給梵蒂岡 “冊封聖人部” 去決定。
團體照 Teresa Tseng 攝
天主教也叫普世教會(universale)因為它是屬於所有人的,所謂“本土化”是基督教教義和當地文化的不斷地融合的一個過程,世上沒有一個純基督教的團體,基督教活在世界每一個文化中,就像梵二文獻憲章9中說的那樣:教會影響全球發展,並滲入人類曆史中,同時卻又超越時代和國家的界限。
開幕式時,聖座外交部長加拉格爾總主教也引用隆巴爾迪神父的話:中國的天主教是在中國大地和文化播種下的福音種子的果實……現在中國教會使命是做“完完全全的天主教徒和完完全全的中國人”,使基督的福音“適用於所有的人”為公眾利益服務。
休息茶會 Teresa Tseng攝
該係列研討會已經是第八屆,之前四次在中國大陸,兩次在香港,一次在澳門,而此次則是在遙遠的歐洲古都羅馬舉辦的,非常期待明年再會。(曾廣儀)
13 條評論
如果世界是一個大教堂,就沒有戰爭這個醜陋的詞語!
學術與靈生命還隔著很大的差距。
必須明確福音本土化和宗教中國化的差異,免得誤入歧途!
做完完全全的天主教徒,做完完全全的中國人。
棄假存真。
[讚][讚][讚]
精神植民文化侵略研究會。
西方勢力成功了
這是研究如何對複中國宗教文化。
阿門
本土化以後我是很樂意去了解的,就像佛教本土後成了釋
阿們。
信仰上帝的奴樸們
特朗普的第五縱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