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人工智能|席酉民:大學再不改變,很多都會被網課公司淘汰

(2018-01-29 00:15:17) 下一個

人工智能|席酉民:大學再不改變,很多都會被網課公司淘汰

澎湃新聞 2018-01-29 14:21:00

【編者按】

2017年12月23日-24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第七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7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在蘇州舉行。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席酉民做了關於人工智能如何服務於高等教育的演講。席酉民在演講中說,網絡教育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支持,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這樣下去,會出現一些可以打敗大學的網上公司,我們很多大學就會麵臨破產了。

哈佛大學一個商學院的教授曾經做了一個預測,2014年起的未來15年之內如果美國大學不改變,那麽美國大學一半可能麵臨破產。以下是席酉民的演講實錄:

在人工智能影響最大的行業裏,教育排在第二。李院士講未來要不要學英文。我出生在陝西的農村秦嶺腳下,當時沒有人文學習的機會。現在激動人心的時候,要用一句古詩詞或者用一句很漂亮的語言把它描寫出來的時候,我覺得很難。盡管我可以去用穀歌、百度搜尋,得到一個漂亮的對應的詩詞,但是我自己難以脫口而出。也就是說,人們學習的目的不是可以通過查資料找到它,我可以在穀歌、百度找到各種各樣的東西,但是我們關心的是它們是不是能讓我們的生活體驗很好。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當我們有了人工智能以後,我們每個人隨時可以帶一個機器人在身邊,什麽不懂都找它。這個時候很多東西我們都可以不學了,但是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就更幸福了呢?比如說書法,我相信讓機器人去寫書法,會比絕大部分人寫的都更好,那麽我還要不要享受寫書法過程中美的感覺呢?這些就是關於教育的思考。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不是這樣的教育問題,而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

我們希望人工智能的智能跟人互動的時候,不出一點兒錯。當人工智能機器人變得更智能,可以深度計算,可以學習的時候,他會不會遵守人們給它製定的規則?他自己能夠產生規則超過人,人和機器互動的結果又是什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我今天想從三個方麵給大家做一個分享,第一個是未來的世界和人才的需求,第二個是教育的挑戰和趨勢,第三個是未來到底需要什麽樣的人,我們通過什麽樣的教育培養未來的人才。

先簡單看一下未來世界和人才,《零邊界成本社會》這本書的作者在裏邊提了兩個詞,這個詞很有意思,未來的社會可能主要是“共享”和“共生”。我們通過網絡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源,通過人類供應鏈係統我們可以讓碎片式的需求得到滿足,通過整合碎片式的資源。這兩個東西會導致我們未來一個很大的發展和變化。

關於人工智能對於人類社會的衝擊,有些著作對人類未來社會進行了一定的描述。2005庫茲韋爾出的《起點臨近》中說,當人類超越生物學存在的時候,人類除了自身的智能以外,我們還會有一個更加智能,更加敏捷的存在,這個時代會是什麽樣子。

我們還會有新的所謂的“深度心智”,這是《自然》雜誌發表的穀歌,Deepmind,這些東西都會改變或者擴大人的能力。還有報告預見機器人在2035年將取代人類,這些東西到底會不會真的發生?如果真的發生了,我們的教育將會發生什麽樣的改變?

依據我對這個世界的研究和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下,這個世界最大的特征是互聯。互聯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第一個不確定性,第二個模糊性,第三個複雜性,第四個多變性。如果用這4個詞的首寫字母來描述未來的世界,我經常叫做UACC,也就是說我們生存在一個不確定、複雜、模糊和多變的世界。不管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你都得在這樣的環境裏生存。

圍繞著生存,這個世界會發展很多現象,一個現象就是連接革命。由於互聯網這個世界聯結在一起,從而會產生一種共生,共生和共享會導致人類生活形成發生巨大的顛覆,我們會被很多新的顛覆性技術所顛覆。世界會成為一種涇河的世界,不再是簡單的聯合博弈。在這種世界裏生存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想象,未來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麽樣子,我們需要什麽樣的教育。這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回答的問題,20年、30年以後我們怎麽活?

現在教育幼兒,20年後他們進入社會,20年後的時候是什麽樣子?我們現在該怎麽對待我們的幼兒教育?再想象一下未來社會裏麵我們要的生活需要什麽樣的素養和能力,我們今天的教育能給未來社會準備好這些人才嗎?這些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

未來社會可能很難去預見,但是我們可以簡單地打開幾扇窗戶,去想象一下未來。世界未來研究所曾經提出推動未來社會巨變有六個對手:第一,極端的長壽。現在有人講到人活到150歲是很常見的事兒,人活到百歲在將來很容易。第二,智能機器和係統的興起。第三,計算世界。由於大數據了解這個世界,了解我們自己。第四,新媒介生態。第五,超級組織結構,人類活動方式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最後一個,全球互聯世界。

這是未來研究所提出的,推動未來社會改革的六大推手。互聯和數字化以後,互聯網、物聯網離不開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會進一步發展。我更感興趣的是,人工智能以後,人們的行為改變是什麽,人們應該怎麽樣學習,我們的生活會演化到什麽地方去?在這種商業模式下大學會變成什麽樣子,未來還是這樣的大學嗎?大學能不能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不再一個圍牆,幾個老師,我們為什麽還要去念四年的大學呢?未來的社會變革是什麽樣子?不管從事什麽行業,這些問題是我們每個人的發展都要去思考的。

圍繞這樣的顛覆,我們會看到很多預測。第一種預測還是世界未來研究所的預測,他們預測未來會需要10種技能。這些技能在當下的大學能培養什麽?第一是意義構建,第二是社交智能,第三是新穎和適應性思維,第四是跨文化能力,第五是計算思維,第六是新媒體素養,第七是跨學科能力,第八是設計思想,第九是認知負荷問題,實際上認知負荷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在座很多人拿手機在看微信,中午回想一下對我有意義的東西是什麽?給生活的意義又增加了什麽?最後一個是虛擬協作。

假如說這未來所需要的10種技能的預測是準確的,我們現在的教育能培養什麽?我們現在教育有沒有培養學生這些能力,讓他在未來設計裏去生存?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是我自己包括我們在西交利物浦大學探究的問題,人該怎麽樣從當下的心態過渡到未來的心態?第一個就是動態注意力,每天有各種各樣的信息,你關注什麽,選擇什麽。手機有上百個群,它人的注意力沒有辦法集中起來,你怎麽樣形成動態注意力,你怎麽樣能夠形成一種協同連接力?到處是碎片的信息,把碎片的信息整合起來形成對世界的認知,你怎麽形成一種整合能力,讓你的人生保持戰略上的揪心,知道我活著是為什麽,我知道我應該攝取什麽。

李院士講,人最大的能力是忘記能力。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凝聚性合作能力。你怎麽樣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格特點,不同能力,甚至跟機器合作起來,完成事業?這個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這是澳大利亞的調查,最新職場上的能力改變,我們會發現這裏麵包括幾類能力。他們研究了幾百萬個崗位,得出了這樣的能力結構:前麵是相互作用的技能,中間是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技能,然後數字技能。大家看到最近幾年增長最快的技能,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數字技能。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技能和相互作為的技能。大家想一想看最近幾年相互作用的技能,我們在大學裏幫學生訓練的是不夠的,更不用說新增長的技能。

所以通過觀察未來社會的變化和未來社會對人才能力需求的變化,我們會發現我們需要去調整人才觀念,需要改變當下的教育理念,需要重塑育人的過程和方式。這是當下很多大學必須麵臨的問題。如果我們要改變,我們得朝哪個方麵去改變?我們還要理解未來社會怎麽生存,生存的原則是什麽。

最近有一本書,這本書裏提到了未來生存九大原則,第一個是湧現優於權威,也就是未來在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深度計算的情況下,很多東西不是說你設計出來的,是冒出來的。第二個是拉力優於推理;第三個是指南針優於地圖,今天上午講“活地圖”,“活地圖”不管用,地圖很容易找到。我們現在用大數據、互聯網很容易到一個地方去把地圖裝進去,但是我怎麽樣再去選擇清晰的戰略,選什麽方向,這個取決於第一個能力,意義構建。如果你對生存沒有意義構建,你就不知道朝哪走,你可能就迷失在這樣的世界裏。

還有第四個原則,風險優於安全。未來世界的邏輯是每一個人不在於你做多大的事情,而在於做別人不一樣的事情,當你不一樣了,把簡單的事情做到的極致,你就有絕招,有絕招就有空間、有利潤,有利潤可以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把它放大到全世界去,你就有無窮大的貢獻。這個邏輯跟過去傳統的邏輯完全不一樣。所以這個時候不是怕風險,而是要敢於去冒風險,敢於去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第五個違抗優於服從,第六個是實踐優於理論,第七是多樣性優於能力,第八是韌性優於力量,第九個係統優於個體。這些生存原則提醒大家,未來世界會發展顛覆性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會改變,我們的能力需要改變,我們的生存規則需要改變。在這種所有都需要改變的時候,我們怎麽改變自己?通過教育改變自己讓我們能力立足於未來,這個是每個人麵臨的挑戰。

對於教育工作來講,對於不同類型的人需要形成不同類型的培養模式。實際上教育必須是立即行動起來了。如果再朝前看,有人把它稱之為“零次革命”,有人把人工智能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但是這種革命的影響不是簡單對行業的替代,有些傳統行業會被替代,有些傳統行業會被加強。我們發現機器做很多超越人類能力的事情,也會改變我們人類應對這個世界的能力。

所有這些改變也都會調整我們人類在人工智能以後的行為,我們怎麽樣麵對顛覆型社會?未來世界我們有很多種需求,比如說知識獲取不斷方便等。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改變社會,這個時候我們的職業日益碎片化,我們的休閑時間可能增多,生活需求的多樣化會越來越豐富多彩,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高端化。

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麽樣能夠在未來社會裏生存呢?未來社會裏可能會出現老齡化、物聯網、機器人,全球化以後會導致很多業態,健康養老、新型供應鏈、新教育等。在這種情況下,哪些人能立足於未來,知識的融合會創新創作,你善於變革管理,你有國際視野,你有跨文化的領導力,你就可能在未來生存中你有較強的競爭力,這是未來簡單的趨勢。

圍繞這樣的趨勢,我們未來的人才還應該是世界的玩家。我們生存全球世界一體化環境裏,不是生活在蘇州某一個拐角裏。世界玩家應該是騎在牛背上的人,世界環境有著不確定性、負責性、複雜性、多變性,而這個牛又是一個瘋牛,我們未來社會是一頭“瘋牛”,很不穩定的。我們在這樣的世界裏該怎樣馳騁,在國際環境下怎麽玩?

從教育者角度來講,高尚的品格和素養,將會成為未來世界裏非常重要的東西,其他簡單技能性、重複性的東西,機器人能夠幫你做。但是你怎麽樣能夠借助機器人的幫助,讓你的生活更豐富多彩?通識教育、素養教育、藝術教育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其次,未來的世界可能還需要專家,需要一些專家幫我們製造機器人。也就是說,在未來人群中可能有一小部分人成為專業精英,基本上90%都是培養專業精英的。未來需要借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改變傳統行業、製造行業。這些人不僅僅有行業造詣,而且還要有跨文化的領導力,更要有企業家精神,具備有這些能力才能成為行業精英和業界領袖。這些人可能在未來的人口中也是一小部分,比如說20%。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未來人群機構裏有10%左右的精英,20%左右的行業精英,這些人給我們製造了一個非常方便的生存環境,我們70%的人怎麽辦?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中國的教育國家已經在這方麵進行思考了,我們現在的教育體係無法滿足未來對人才的需求,國家鼓勵大家加快改革以適應未來的變革,咱們在中長期教育裏麵已經提出來了。實際上我們已經進入了反思教育、重塑教學和大學的時代。這就是為什麽在這個時代進行教育探索。

先看看MIT,用傳感器來看人大腦的活動,大腦活動有非常活躍的時候,也有非常平靜的時候。很遺憾我們會發現,當學生不用腦子的時候是在什麽時候?基本上是在平時傳統的課堂上。學生什麽時候動腦筋呢?做實驗、做作業、自學、考試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假如說網絡教育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支持,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這樣下去,我們很多大學就會麵臨破產了,我們會出現一些可以打敗大學的網上公司。

假如說有大量的網課公司出現,實體大學校園存在的價值是什麽?如果我們大學打不過網課公司,那大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麽?這個是每個大學需要思考的,這個思考已經是全球的話題。哈佛大學一個商學院的教授,他曾經做了一個預測,2014年起的未來15年之內如果美國大學不改變,那麽美國大學一半可能麵臨破產。我們現在必須立即行動,而不是觀望。

另外一個問題,假如說我們不觀望,立即行動,為了防止破產,我們應該怎麽改變?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人類社會最後變成了機器人時代的乞討者,我們不成為機器人時代的乞討者,我們的教育部副部長也提出了,我們需要在未來的教育裏麵培養學生這麽多能力。教育將會發展重大的轉變,教育必須進行反思。

實際上我們現在大量的學校花精力在正式學習上,但是學生大部分的時間用在非正式學習上。我們學校怎麽樣通過改變教育,讓學生的正式學習能夠幫助非正式學習,比如網上學習,讓他們受到更大的收益?西浦的教育理念:從老師主導的教育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從學校幫學生學知識轉變為,把能力,把人生的意義,把學會學習看得更重要,而不再是簡單獲取知識。我一直告訴學生家長和學生,大學不是簡單的學知識的地方。

過去教育存在的意義是害怕人們無知,現在人們很難無知。過去教學基本上是屬於灌輸知識,我們把學生假定為海棉,讓學生吸收盡可能多的知識。現在知識太多,人們不知道怎麽樣才能有一個好的生活,教育讓學生變成一個氣球,什麽都不懂。那我們怎麽樣改變教育方式,讓學生從一個氣球變成一個有造詣的人,既有知識的深度,又有高度,又有廣度?

所以西交利物浦專門進行了研究導向性的教育,而且是引導型,不再是簡單的教知識。這樣才可能使我們的學生成為有造詣的人,能夠立足的人。我們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老師的教學行為,包括大學怎麽樣支持老師和學生進行學習。

教育實際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怎麽樣營造大學的生態?我們所關注的問題變成一個學習的夢,變成一個有想法的人到那兒去學。有好奇思想的時候到那兒做實驗做研究,那可能成為終生學習的地方。有各種企業和組織都在搞2.0和3.0,我們現在必須思考大學的2.0是什麽,3.0是什麽。西交利物浦正在做的一個事情,我們將要在蘇州重新再建一個校園,這個校園的形態就是未來大學的形態,包括大學的運行模式。

大學最後應該變成一個生態係統,這個生態係統裏麵,大學最大的意義是創新生態所有的資源進來,各取所需。大學存在的意義就是影響,共生共存下麵的影響。這個影響通過教育影響一代一代人,通過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影響社會的文明,這是大學存在意義。

從目前來講我們急需進行改變,這個改變一個是人文素養必須進一步強化。未來的教育一定是要跨國的、跨專業的教育,培養世界玩家,這個有可能形成有專業造詣的精英。同時,我們更需要培養大量的複合型精英和創業家,這個時候的人才不僅僅要有專業技能,還要有行業知識,還要有領導才能、管理才能,這就是西交利物浦已經開始融合式探索。圍繞這樣的探索把學校、行業、企業融合起來,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行業教育和管理教育融合起來。

我們生活一個多元化、全球化的互聯網時代,這個時代具有不確定性、複雜性、多變性。這個世界我們需要的是培養大量的國際玩家,而國際玩家需要具備跨文化的領導力。西交利物浦就是為了這樣的一個時代,通過教育的探索而建立起來的。我們不是簡單的在蘇州這個土地上建立一個學校,我們要建立一個探索未來教育的學校。我們要進行反思,我們要進行研究解決人類的困惑,我們更多的是要進行探索,怎麽樣要能夠跟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形成一種創新創業家社群。

這個理論的邏輯是什麽?我們要加強專業素養。我們現在大學基本上都是重視專業技能的教育,全世界的大學90%是這樣的教育。當這些學生走向社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們急需專業準則和行業教育,我們的教育跟不上。於是我們開始跨專業和行業訓練。但是有了跨專業和行業訓練,還是無法適應未來世界存在的需求。這些人還缺創業家精神,缺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隻有擁有了這些能力,才能夠成為未來的行業精英,業界領袖,這個時候一定是發展融合教育,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融合教育要把這些東西融合起來,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行業教育、管理教育融合起來,把學習、實習、在崗和創業融合起來,形成一種價值鏈創造和價值鏈共享。最後形成學、研、訓、創、產融合,形成新的一種融合式教育模式。最後要形成融合性的學習和教育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探索未來的大學形態,西浦創業家學院和蘇州工業園區進一步合作,提升整個社區的創業和創業家氛圍,形成一種生態。

最後形成我們的研究導向更重視素養,更重視批判性思維,把他們培養成未來專業精英;另外通過融合式教育,把他們培養成未來的行業精英。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探索。至於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時代另外70%的人,應該怎麽樣培養,這個問題留給更多的人包括我們自己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本文由張餘芳整理,未經講者審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