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中國式的政教合一

(2017-06-09 00:57:23) 下一個

中國式的政教合一

 
原創 破雲曉 2017-06-09 10:08

 

我曾在一篇小說之中寫了一段楔子,給我的父親看,我父親說應該講儒家放在前麵,因為儒家是中國的國教,當時不懂,後來漸漸的懂了,儒家為何會被稱之為中國的國教,擺在我麵前的,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儒家是宗教嗎?一個是儒家為何是國教呢?或者說,儒家憑什麽稱之為國教。

中國式的政教合一判定一個宗教,我依舊是按照西方的判定方式,即教義,教團,教儀的結合,儒家有非常偉大的教義,也有教團,眾多的儒家學子,整個古代朝廷都是他的教團,教儀主要記載於三禮之中。第二個問題,就是儒教為何能稱之為中國國教呢?

從上古三朝開始,一直到孔子為止,都是儒家的醞釀時間,在孔子這裏整理成係統,開始一個流派,我曾說中國諸子百家學說,大多是從儒家出來的,也其實是說,大致都是從上古三朝流傳的文化出來的,在諸子百家的學說之中,儒家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其根源,這是儒家的強大之處,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後,雖然沒有用儒家文化,算是儒家在中國一段空白時期,但是當時法家所用的,也是儒家中出來的,隻不過更加精確化,更加細化的一種而已,說是空白,也不恰當。

中國式的政教合一到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舒開始對儒家有一個政體上的係統闡述,比之孔子要更加的適用於當時(注意,是當時)的社會形態和社會意識,於是中國開始正名的儒家文化。

從上述闡述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從開始,就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

說中國政教合一,可能會有一大部分的人站出來反對,中國什麽時候是政教合一呢?這樣偉大的一個國家,怎麽會是一種政教合一的政體出來呢?

在古代,有專門的祭官,到了後來,國家設立禮部,祭祀的儀禮全部由禮部來統籌安排,而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忠於民而信於神(《左傳.季梁諫追楚師》)也就是說,國家兩件大事,一件事思利民,一件事正辭,利民是使百姓保證物質基礎,進而搭建上層建築,正辭是不誆騙鬼神,這是教義。而禮部就是掌管教儀的地方。

而教團呢?我說儒家的最大的教團就是整個朝廷,古代的君權神授思想,皇帝為天之子,故稱天子,而所有大臣都是輔助天之子來治理天下,教團分明的不能再分明了。

中國古代的皇帝,在中國相當於耶穌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在君權神授的時代,我們都相信皇帝是天之子,是天命選定的人,這樣的人,是讓我生活過的更好的人,所以百姓對於皇帝就會有一種崇拜感,這種崇拜感造就了皇帝一個教主的地位。

我們來這樣做一個梳理,皇帝是教主,大臣是教職人員,百姓是信徒,這樣我們看看中國這個儒教的宗教徒究竟有多大?估計也隻有曾經阿拉伯帝國才能夠向媲美了。

中國式的政教合一我們學任何的東西,都需要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比如我們學習科學,需要一個科學體係,不然我們永遠覺得科學好龐大,好複雜,好多啊,但是我們知道了科學的一個係統之後,按照這個係統步步遞進,慢慢的就會進入科學的門,而中國的先哲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這種一以貫之的文化的人,(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論語》)我們共同為了天而服務,我們這個國家的偉大使命就是治理好天下的子民,所有的人都再往這一個目標走,這樣就能夠形成一種向心力,當然,後來的朝廷所作出的事情讓人作嘔,因為私心和天理不能夠調節,使得私心壞了天理,從而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而我們看看儒家的教義,中國文化有多麽大的智慧,他往往會跳出盲目的崇拜性,從而進化成為一種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人生指導哲學,所以中國的三教都跳出了迷信,進化成瑰寶,甚至我們三教的文化有時候都可以大聲的告訴人們,我們不是宗教,就是因為有這種文化,他才有說這種話的自信,現在我們不覺得儒家文化是宗教文化,就是因為他的文化退可成鬼神信仰文化,進可成具有全人類高度的生活哲學,如此,他才能夠讓人沒有任何的感覺,認為他是宗教。

這是儒家文化的偉大之處,這是中國政教合一的文化結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