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劉瑜:城市精神是一種自由的精神2

(2017-06-21 06:26:37) 下一個

劉瑜:城市精神是一種自由的精神2

 

劉瑜:今天來到這裏非常高興,我參加過很多北京文化活動,這是第一次在這麽美麗的場景。有天、有地、有河、有草,還有很多的蚊子。這是一個非常浪漫的場景,感覺好像是一個婚禮的場景,而不是一個講座的場景。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是“城市的精神”。

在我們的傳統裏,當國家精神出現的時候,城市精神就消失了。無論是國家精神還是城市精神,是自上而下被規定的。我所理解的城市精神與之相反,它首先是自下而上生發的東西,政府並不是它的作者,每一個街道、每一棟寫字樓、每一個小區才是這個城市的精神的作者。

比如北京,可能馬化騰是北京精神的作者,可能範雨素也是北京精神的作者。

與之相關,城市精神作者分布在不同的區域,它是多樣的、多元的、碎片化的。不但巴黎和北京不一樣,北京和上海也不一樣,即便是在北京內部也不一樣。我來自於著名宇宙中心五道口,五道口精神和CBD精神非常不一樣。每次我到CBD來的時候都覺得進城了,因為這裏樓明顯更高大上,這裏的餐館明顯更好吃,這裏的女孩子也穿得更漂亮。相比之下,五道口更像是一個野草園,一個麻辣燙小館,但是野草園也有野草園的美,麻辣燙也有麻辣燙的味道。

即便是同一個城市,它的城市精神也往往是多元的、碎片化的,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所理解城市精神是一種自由的精神,是一種消解權力、某種意義上反抗權力的東西。

中世紀的歐洲,城市往往是自由自治的象征。當農奴想逃脫封建主控製時就會逃到城市裏,當商人想逃脫封建等級製時就會逃到城市裏。看一些相關學術研討就會分析,為什麽有一些西歐國家走向了專製主義的道路,有一些西歐國家走向了相對的憲政主義道路,很大程度上是跟某一個地區是否具有發達的城市文化聯係在一起的。

我非常理解貝淡寧所說的愛城主義,尤其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裏,我們的社區認同過多地集中於愛國主義,愛國主義當然沒有什麽不好,但是一個豐富、多元的生活除了愛國主義以外,應該有愛省主義、愛市主義、愛縣主義、甚至愛村主義,這才是一個豐富、多元的社會認同,是一個更健康的認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