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民主不是“洪水猛獸”

(2017-05-31 01:59:23) 下一個

民主不是“洪水猛獸”

 

 2017-05-16 趙光勇 哲學與政治

常識需要一次一次的重述,才能夠成為一種思維習慣!

中共十七大以來,“民主”不再是一個需要遮遮掩掩的詞匯。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民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做主”,黨和政府已公開宣稱了對民主理念和價值的尊奉。

然而,當下的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棱鏡社會,知識層的分裂使得價值觀“碎片化”,對民主的認識遠未形成共識。麵對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精英們”開出的藥方五花八門,從左到右的各種“主義”和“主張”在競爭群眾。新老自由主義者倡導自由、民主、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正統”社會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堅持毛澤東思想;“民主社會主義”代表了持改良主義的中間路線;“中華模式”的提出者要從傳統中獲取資源;而複興傳統則是儒家社會主義的宣示……

在上述思潮中,除自由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外,其餘諸種“道路”都視民主為“洪水猛獸”或者至少不以民主為價值取向。

當年,潘維教授的一篇《民主迷信與中國政體改革的未來》一文,在互聯網上流傳很廣。在潘教授看來,民主是一種“謎思(myth)”,是神話。作為民主實質的“多數決”並不正義,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因是多數人多。所以民主的背後是力量,是強權。

潘教授的言論頗能迷惑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在一些學者看來,是“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季衛東教授的評語)。”當時,蔡定劍教授對潘觀點的批評是我看到的最有力的。蔡教授寫了篇《為民主辯護》的文章,認為潘維對民主的理解還提留在熊彼特。民主的力量在於其一直處在發展完善之中,從熊彼特時代的“精英民主”已經發展到了今日的大眾參與民主,從競爭領導人的製度安排發展到了整套社會運行的規則,從政治製度發展成為生活方式。

 

時至今日,民主已不是抽象的價值符號,不僅是“好東西”,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人們互惠結合的生活方式。

 

民主背後最大的假設不是潘教授所說的多數人的力量超過了少數人,而是從一般意義上來將,多數人的智慧超過了少數人。如果非要鑽牛角尖,問:憑什麽多數人一定比少數人聰明?我們不是常說“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嗎?

答案是:在同樣的信息傳播條件下、在同樣的教育水平下,排除極端的情況下,多數人的見識是勝於少數人的,而且,真理隻是“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民主對應的是“他主”、權威之治。如果我們相信某個人或者某一類人,他們的智慧超越了人類的大多數,我們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他們是放心的,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大救星”,選擇“引路人”;

如果我堅信我的利益隻有我保管最放心,我會選擇民主。

 

在今日,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信息的獲得和傳播,科技的發展、教育的普及和識字率的提高縮短了人類智識之間的差距。如果再堅持某些人或者某一群體有統治和治理其他部分人的資格,那就是與全人類的智商做對。

那些恐懼民主的人,其實是搞錯了對象。他們害怕的與其說是民主,倒不如說是建立民主的“過程”。亨廷頓的“現代性孕育著穩定,現代化意味著動亂”常在他們耳邊回響,隻是改成了“民主孕育著穩定,民主化意味著動亂”。

其實,亨廷頓的老師是霍布斯,在霍布斯看來,有秩序好過所有的無秩序,所以,即使是大怪獸“利維坦”,人類也要尊奉。到了亨廷頓那裏,就變成了對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進程中穩定因素的高度關注,以至於他被認為是新權威主義的始作俑者。其實大家都誤解了亨廷頓,準確地說,亨廷頓關注的是發展中國家如何“有序”實現民主,政治民主是目的,穩定隻是條件。問題是:如何減少民主道路上的障礙和阻力甚至反複,任何將社會代價降到可承受的範圍。

 

民主化是一個艱難痛苦的轉型過程,但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好比新生命的降臨與成長,有陣痛,也有“成長的煩惱”,但不能因此我就停止生長。而且,萬物之初,其形必醜,新生的民主好比初生嬰兒,很難看的,但越長越漂亮。民主在最初時候,可能有“假民主”,有賄選、拉票,金錢政治,議會肉搏,沒關係,大眾有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民主是個大學校,不僅要從成功中學習,也要從失敗中學習。打架刺殺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暴力輪替。

 

因此,民主不是“洪水猛獸”,民主也非靈丹妙藥。

民主是可以習得的一種現代生活方式,而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大眾成長的腳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