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擁抱政治正確的奧斯卡,是不是比“烏龍鬧劇”更值得關注

(2017-02-27 17:13:14) 下一個

擁抱政治正確的奧斯卡,是不是比“烏龍鬧劇”更值得關注

新聞傳播學研 2017-02-27 21:07

 

政治正確與政治不正確的關係--------“維齊非齊”

 

請問你能夠把一個麵包,絕對平均的分給5個人嗎?
並且每個人所得到的麵包,不準有一個原子的差別。

 

請問你能夠把一個麵包,絕對平均的分給5個人嗎?
並且每個人所得到的麵包,絕對相等,誤差為0。

 

 

作者 | 張旭

本文由 新聞傳播學研 原創出品 轉載請授權


擁抱政治正確的奧斯卡,是不是比“烏龍鬧劇”更值得關注

“震驚!頒獎烏龍這麽大熱點,學研君卻不打算追,竟是為了這個......”

2017年1月24日,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在美國洛杉磯揭曉。《愛樂之城》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等14項大獎提名,追平《泰坦尼克號》和《彗星美人》的紀錄,成為今年奧斯卡提名的大贏家。本屆奧斯卡獲最佳影片提名的有9部影片,黑人題材的《月光男孩》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8項提名。

在過去兩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絕大部分的提名獎項的獲得者都是白人,這一現象引起了評論界的諸多批評指責,後來在社交媒體上還出現了“奧太白”(Oscar so white)這樣的討論話題。而在今年充滿混亂的美國總統大選季之後,奧斯卡獎委員會似乎決定毫不猶豫地擁抱了政治正確。

擁抱政治正確的奧斯卡,是不是比“烏龍鬧劇”更值得關注

本次奧斯卡評委會不僅創紀錄地讓6名黑人演員獲提名,還讓《月光男孩》《藩籬》等表現黑人的影片入圍最佳影片,而5部獲得提名的紀錄片中,就有4部來自黑人電影人。此外,奧斯卡獎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共有九部電影獲得提名,其中《月光男孩》、《隱藏人物》、《藩籬》、《雄獅》等4部電影,均是由少數族裔電影人操刀或是講述少數族裔的故事。

奧斯卡一向被稱作“披著娛樂外衣的政治機器”,《月光男孩》的獲獎毫不意外,因為很多演員的確目前對川普閉關鎖國、打擊來外移民和難民的做法很不滿,自然會希望通過一部少數族裔為主角、充滿人性的作品去展示美國的“民主與包容”。

《月光男孩》恰好講述了敏感又讓人心碎的男孩兒成年故事,男主角同時身為黑人和同性戀,正是好萊塢一向希望支持的“弱勢人群”。這份獲獎名單再一次證明了奧斯卡的政治正確。

 

? “非黑即白”的奧斯卡多樣性還遠遠不夠

 

在連續兩年的“奧斯卡太白了”的批評聲中,今年奧斯卡終於憑著多項對黑人演職員的提名避免了再一次的口誅筆伐。然而,不再“太白”的奧斯卡就意味著奧斯卡和好萊塢符合了“多樣性”這一政治正確嗎?

《經濟學人》雜誌在一項調查中指出,族群之間的不平等是影視行業的常態。2000年以來,黑人拿到了10%的奧斯卡提名,而美國黑人的人口比例是12%。但是其他的少數族裔的境況就沒那麽好了。占美國人口16%的拉美裔得到了3%的提名,亞裔隻拿到了1%。

擁抱政治正確的奧斯卡,是不是比“烏龍鬧劇”更值得關注

不僅僅是種族問題,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學院進行的一項研究則指出奧斯卡“太年輕了”。這項研究針對過去幾年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25部電影進行了分析,發現僅有兩位年齡在60歲以上的主角——而且這兩個角色都由邁克爾·基頓出演(《鳥人》和《聚焦》)。在這25部提名影片中“僅有22.3%的老年角色為女性,10.1%的老年角色是少數族裔,並且沒有一個是西班牙裔”。研究報告中還稱,得到刻畫的老年女性角色僅有4個是有色人種,而且全部是黑人。老年西班牙裔、亞裔或是原住民女性完全不見蹤影,而LGBT中的老年人也消失了。總而言之,在電影角色的食物鏈中,年輕人高於老年人,老年男性高於老年女性,老年白人又高於老年其他族裔。

 

? “政治正確”與“政治不正確”的前世今生

 

這裏提到的“政治正確”,與我們熟知的不犯“政治錯誤”不同,前者的指向不在於特定的政治或經濟製度,而在於避免對社會上弱勢或少數群體的冒犯。在語言上,“政治正確”督促社會拒絕對弱勢或少數群體的偏見性議論與受害者指控,用詞上也盡量避免曆史上的歧視性稱謂,避免以強勢或支流群體代表全部群體的傾向;在政策上,“政治正確”主張對弱勢或少數群體實行曆史性補償政策。

自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以來,“政治正確”由一種價值主張逐漸融入社會政策。許多政客、大學校長、脫口秀明星、節目主持人因為一不小心發表了對少數族裔、弱勢群體的歧視性語言,被迫下台、辭職或道歉。

 

最記憶猶新的例子,就是哈佛前校長summers栽過的跟頭。 summers 曾在一次午餐會上提出:女性在科學方麵的成就比較少,可能是因為男女在“內在智能”上的不同。此言一出群起激憤。哈佛大學女教師委員會寫信給他說:“你的行為讓哈佛大學蒙羞”。一些校友則宣稱,如果summers 不公開道歉,他們將停止給哈佛的捐款。事後雖然summers 一再道歉,最後也不得不因為此事而辭職。

擁抱政治正確的奧斯卡,是不是比“烏龍鬧劇”更值得關注

然而時至今日,反感“政治正確”的聲音逐漸抬頭,有些人甚至公開宣布“政治不正確才是最大的正確”。

 

“政治正確”這個詞本身其實是反“政治正確”者在1990年代為主張反歧視者貼的標簽,因為前者認為後者將多元複雜的社會簡單視作“壓迫者-被壓迫者”的二元對立關係,片麵強調“被壓迫者”的權利,容易導致逆向歧視,從而忽視了社會整體的發展需求。

 

前者還認為,“政治正確”者對平等的過度追求,也有可能鼓勵通過權力來消除一切不平等的做法,從而將民主社會推向威權。

 

從實然角度來看,“政治正確”所試圖保護的群體仍處於廣泛的結構性不平等之中,“政治正確”正是要在社會完全達成結構性的平等轉變之前,即先行將反歧視原則確立為社會主流價值體係,化自律為他律。而反對政治正確的理由則都是針對政治正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實踐的問題應在實踐中解決,其利處是無法否認的。

? 比奧斯卡結果正義更難的是電影業的程序正義

 

這一屆奧斯卡盡管避免了“奧太白”的稱號,卻又有陷入“奧太壯”的危險,可是奧斯卡應該背負如此之多的要求嗎?或者說,是“中老年白人男性基督徒”的趣味導致了好萊塢對弱勢群體的不友好嗎?其實恰恰相反。重點不在奧斯卡,而在電影產業。

 

並不是奧斯卡不把票投給少數族裔,投給老年人,女性,而是在電影工業中,他們所占的比例本來就少之又少。奧斯卡投票上要求關注少數族裔等弱勢群體無可厚非,但造成弱勢群體集體失聲這一結果的原因才更是需要關注的,不鏟除根源僅僅要求奧斯卡投票時的結果政治正確,無異於是轉移視線掩蓋矛盾。認為奧斯卡趣味主導了好萊塢的,不僅是高估了奧斯卡對於電影行業的影響,也給兩個相對獨立的事物強加了因果關係。

而為了應對公眾對於自己的責難,美國電影學會選擇了改革。《洛杉磯時報》此前的一份調查顯示,學院會員有6000多人,其中94%是白人,77%是男性,且為終身製。為了避免奧斯卡缺乏多樣性的責難,主席艾薩克斯推行了一項改革,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打破投票權終身製,引入淘汰機製。但是這一政策的出台,也迅速引來了質疑。

 

    學院成員的編劇史蒂芬·蓋勒在給艾薩克斯的公開信中表示,“缺乏多樣性是電影行業目前的現狀,但沒有任何理由要因此去懲罰電影學院的會員,會員的投票跟電影公司決定拍哪部電影毫無關係,所以這些會員也不應該因電影公司的選擇而受到懲罰。”

 

如果不從根源上解決弱勢群體的上升渠道和話語權問題,認為“避諱”就可以解決問題,則有可能在社會上出現反彈,近年來“受夠了政治正確”聲勢漸響就是民眾對僵化的政治正確產生的不滿。

 

正如缺乏程序正義的所謂結果正義,也不會是真正為人們所接受的正義。

 

擁抱政治正確的奧斯卡,是不是比“烏龍鬧劇”更值得關注

 

? 奧斯卡的第三條道路——不政治正確

 

奧斯卡作為一個美國的電影獎,本身評價標準如何並不具備強製性,而政治正確作為社會隱性規範,也並不是強製性的,那麽兩種非強製性的疊加是否造就了一個更好的好萊塢?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平權運動之後,少數族裔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黑人在電影行業的地位和形象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女性和老人的缺席也正在得到關注。

 

政治正確”招致批評的原因並不是它所期許的理想,而是它作為一條禁令強迫人違逆內心的真實感受。那麽或許在“政治正確”和“政治不正確”之間還存在著第三種選擇,那就是“不政治正確”:承認我們所處社會中存在的衝突,並抵抗任何一種意識形態對這個困境的自我逃避式的解決方式。我們直麵衝突,因為它既意味著風險,也意味著可能性。

 

在好萊塢,衝突並不是弱勢群體獲獎少,那是衝突的結果而不是衝突的原因。衝突實際上是弱勢群體在現有的電影格局下受到的種種歧視性原則,是這些政治經濟方麵的因素導致了他們更難進入這一領域得到好的發展。

擁抱政治正確的奧斯卡,是不是比“烏龍鬧劇”更值得關注

“不政治正確”並不是要冒犯他人,而是不以“避諱”的方式“解決”問題。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問題僅僅靠回避就能解決得了的。奧斯卡上越來越多的少數族裔所獲獎項也不是因為投票委員會發的安慰獎,而是實實在在的投入資源得到的結果。最後用烏比·戈德堡的一句話作為結束“我們應該持續關注這種事,而不僅僅隻是關注小金人”。

但是知道大家還是關心小金人花落誰家,所以貼心地附上獲獎名單:

擁抱政治正確的奧斯卡,是不是比“烏龍鬧劇”更值得關注

 
 
 
“維齊非齊”
 
請問你能夠把一個麵包,絕對平均的分給5個人嗎?
並且每個人所得到的麵包,不準有一個原子的差別。
 
請問你能夠把一個麵包,絕對平均的分給5個人嗎?
並且每個人所得到的麵包,絕對相等,誤差為0。
 
 
這句話出自《書經》,叫做“維齊非齊”.
 
就是說你要達到社會的平等,那就必須要“非齊”,一味追求“齊”,結果可能反而是“不齊”.
 
對於我們現在來講,這是一個對平等觀念的理解問題.怎樣才能達到平等呢?其實一定的不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因為人在智能、體能上都是有差異的,因此人們對這個社會的貢獻也是有差異的.
 
同樣的,人們的需求也是有差異的.
 
(就像穿衣服,如果要求每個人都穿成一個顏色的衣服。那就太單調啦,那就太死板了。)
 
(就像穿衣服,如果要求每個人都穿成一個顏色的衣服。一個品牌的衣服,一個樣式的衣服。那就太單調啦,那就太死板了。)
 
(就像吃飯,如果要求每個人都吃魚。不準吃其他任何東西,那就太單調啦,那就太死板了。那就太難吃了)
 
(就像吃飯,如果要求每個人都吃魚。不準吃其他任何東西,要求每個人都吃一個品牌的魚,要求每個人都吃一個樣式的魚。要求每個人都吃一樣大小的魚。那就太單調啦,那就太死板了。那就太難吃了。)
 
(就像吃飯,要求每個人,無論大、小。無論男、女。無論胖、瘦。無論長、幼。如果要求每個人都吃4兩飯。不準吃其他任何東西,那就太單調啦,那就太死板了。那就太難吃了)
 
(就像吃飯,要求每個人,無論大、小。無論男、女。無論胖、瘦。無論長、幼。如果要求每個人都4兩飯。
不準吃其他任何東西,要求每個人都吃一個品牌的飯,要求每個人都吃一個樣式的飯。
要求每個人都吃一樣多少的飯。
並且,要求每個人,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吃同一樣的飯。
那就太單調啦,那就太死板了。那就太難吃了。)
 
(就像地球上的鮮花,如果要求地球上的每個鮮花都長得一樣的顏色。不準有其他任何的顏色,那就太單調啦,那就太死板了。)
 
就像地球上的鮮花,如果要求地球上的每個鮮花都長得一樣的顏色。不準有其他任何的顏色,要求每個人都隻能擁有紅色的玫瑰花要求每個人擁有一個樣式的玫瑰花。要求每個人都擁有一樣大小的玫瑰花。那就太單調啦,那就太死板了。)
 
(就像吃水果,如果要求每個人都吃蘋果。不準吃其他任何東西,那就太單調啦,那就太死板了。那就太難吃了)
 
(就像吃水果,如果要求每個人都吃蘋果。不準吃其他任何東西,要求每個人都吃一個品牌的蘋果,要求每個人都吃一個樣式的蘋果。要求每個人都吃一樣大小的蘋果。那就太單調啦,那就太死板了。那就太難吃了。)
 
如果都按照同一個標準來對待的話,那當然就不公平了.
 
所以我一直覺得,荀子提出的“維齊非齊”這個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尚書?呂刑》.原文是“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維齊非齊”.
 
意思是說,刑罰有等差,治理才能有效.
 
引申開去,可以這樣理要實現或維持“齊”(一致、劃一、公平)的狀態,最好的途徑是承認或允許“非齊”的存在;
 
也可以反過來看:如果隻維持(追求)形式上的“齊”,其結果必然導致實質性的“非齊”.

希望對你有用!有不會的繼續探討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