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劉道玉
劉道玉:
對比中國與西方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在教育理念源頭上的差別,我國強調“塑造”,而西方主張“成長”,這就猶如“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這就是我國應試教育的根源,是我國缺少傑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中西教育差別:“塑造”與“成長”
對比中國與西方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在教育理念源頭上的差別,我國強調“塑造”,而西方主張“成長”,這就猶如“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這就是我國應試教育的根源,是我國缺少傑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塑造”
我國教育理念的源頭是什麽?
——“塑造”
所謂塑造,就是按照一種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到模具中,然後出來的就是流水線上規格相同的批量產品。
國家按照統一標準來塑造大學,導致了“千校一麵”;
各個大學又按照統一的要求塑造學生,導致了“萬人一格”;
學生家長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塑造子女,要求他們“成龍”“成鳳”,從而使他們失去了自己的理想;
中小學的校長、班主任按照升學標準要求學生,對學生越俎代庖,使他們喪失了興趣和選擇權;
各個群眾組織按照規章塑造其成員,使他們失去了獨立性;
企業按照苛刻的規章製度塑造員工,使他們喪失了創造性。
總之,“塑造”這個觀念已經滲透到一切領域,成了教育與管理的指導思想。
它製約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使絕大多數中國人喪失了創造性。
“成長”
西方的教育理念的源頭是什麽?
——“成長”。
所謂成長,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個體(包括人的智慧)在一定的條件下,任其自由生長,由幼小向著成熟的方向發展。
在英語中,Grow一詞含有生長、發育、增長、長大、逐步變成等意思,它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西方國家自由教育的理念。
成長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貫穿在從幼兒到研究生的教育全過程中。
在西方國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開明的,是順應自然發展的,他們幾乎從不幹預幼兒的興趣,更不會強迫孩子做什麽或不做什麽。
他們倒是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自身鍛煉,要孩子懂得無論什麽事情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
到了中學和大學,選擇什麽學校,學習什麽專業,什麽時候畢業,從事什麽樣的職業,都是由學生自己選擇做出決定,沒有什麽人可以幹預他們的自由選擇。
西方國家的成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教育理論的影響。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現代兒童心理學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創始人。
同時,盧梭又是自然主義教育的奠基者,自然主義教育理論是他全部教育學說的核心。
他認為:
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
成人不能不顧兒童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製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幹預或限製兒童的自由發展。
從自然教育理論出發,他反對死讀書,反對灌輸知識,反對“揠苗助長”,主張教學要適應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盧梭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具有極大的影響,像德國的康德和赫爾巴特,瑞士的裴斯泰洛齊,美國的杜威等無不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
所以,自然主義教育就是成長教育的理論基礎,它已經牢固地紮根於西方國家的各級各類教育中,並逐步形成了西方教育的精髓。
“教”和“育”,需雙向並行
其實,在漢語中教育是由“教”與“育”這兩個詞語組成。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這就是說,教育是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的雙向活動過程。
“教”即施教,是教師的作用,是外因;
而“育”是發育,是內在的生長力量。是內因。
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顯然,教育的作用,關鍵在於“育”,即學習者內因的作用。
這裏的“育”,也就是西方教育中“成長”的意思。
可是,千百年來,中國的教育隻強調了“教”的功能,而完全忽視了“育”的主要作用,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中的極大的偏差。
這個偏差所造成的後遺症,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指出的:
“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方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在這裏,我要大聲疾呼:
請家長、學校、教師和教育行政部門以及整個社會都徹底放棄“塑造”的教育理念。
在世紀之交,法國三位不同學科領域裏的著名學者在關於教育“結構危機”的一場討論中,提出了要創建“沒有權威、沒有懲罰的教育”。
這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新方向之一,我們應當從中受到啟發,讓我國兒童回歸他們的天性。
要尊重各類學校學生的誌趣和選擇權,讓他們在獨立、民主、自由的氛圍中成長,這是傑出人才成長必須遵循的規律。
最權威、最具時效的教育資訊
最深刻、最獨到的深度解讀
最實在、無水分的幹貨分享
全國中小學名校長交流學習、價值分享的社交平台
盡在校長派
自由思想,獨立人格,匠人精神
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