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歐洲和中國應為全球化擔當先鋒
“我的願景是要振興歐洲和中國的夥伴關係,為更好的全球化擔當先鋒。”在10日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曾經擔任德國總統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的經濟學家霍斯特·科勒發言稱。
這一發言的背景是世界範圍內“去全球化”思潮的抬頭,科勒也表達了對於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政策的擔憂。他表示,隻有合作才能達成世界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反對“去全球化”
“世界貿易對全球GDP的貢獻正在減弱,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正在加強,現在出現了一種非常奇怪的民粹主義和反全球化的言論。”科勒說,“似乎有很多人都相信,我們現在要構建一堵牆,無論是現實意義的牆,還是政治意義上的牆,隻有構建出來了這一堵牆,才是通往成功的秘訣。”
科勒認為,特朗普的當選,以及英國“脫歐”,反映出一些西方民眾“一定程度上對全球化投的不信任票。”
針對這種思潮,科勒說:“大家不要忘記,在近代史中,凡是閉關鎖國的國家都受到了極度嚴格的懲罰。全球化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不僅僅是社會和經濟的進步,還有科學和文化的進步。”
對於如何讓全球化做得更好,科勒認為,尋找新的可持續的增長方式並不難,它能夠極大地推動投資和經濟的進步。目前貿易的增長速度低於全球的增速,TPP、GDRP以及其他區域性的貿易協定,並不適合多邊的貿易構建,因此需要振興世界貿易。他提出,非洲將是下一個增長點,“美國和中國,需要為非洲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如果非洲的未來不是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的世界也不可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為非洲的人口在未來的30年將要翻一倍。”
中國將對全球化
作出重大貢獻
科勒表示,一個繁榮和包容的中國,將對全球化作出重大的貢獻。
科勒談及了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他表示,增長會創造繁榮,增長也能給中國的政策,尤其是中國的政策改革提供必要的空間,讓中國的經濟向內需和創新轉型。另一方麵,科勒認為,中國未來的增長不應該隻體現在數字上,還應該體現在增長的包容性上麵。他提到,中國未來還應繼續縮小貧富差距,他表示,“中國有能力完成這一項艱巨的任務”。
關於中國經濟,科勒指出,繁榮、包容、可持續發展不應僅僅是中國自身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應該是對外政策和貿易政策的指導方針。以“一帶一路”為例,“這個倡議非常符合時機”。它連接了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幾十個國家,加強這些國家之間的聯係和友好關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需要使“一帶一路”成為更好的全球化標杆。
科勒談及中德兩國貿易時說,“2014年歐洲對華出口的貨物半數來自德國,德中兩個國家都是重要的製造大國,也是重要的出口大國,當然也都是來自於自由貿易和投資製度的受益者。我們現在正在遭遇巨大的來自於貿易保護主義的阻力,德國和中國需要共同努力守護起長久以來建立起的夥伴關係,再共同成為各自地區的領頭羊。”
另外,科勒特別提到《巴黎協定》對於綠色發展的促進。“造福所有人的全球化才是好的全球化,同時造福人類和地球的全球化,才是好的全球化。我們在其中看到了中國對於碳減排的雄偉目標,而且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也進一步反映了中國的這一決心,我對此感到尤其高興。所以,中國的經濟是要從傳統的模式轉型到環境友好型,我們要麵對這些挑戰。”
南方日報記者 王詩堃 發自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