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批評“亞洲教育在浪費時間”,該如何看待?

(2016-10-07 07:40:33) 下一個

 

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批評“亞洲教育在浪費時間”,該如何看待?

 

東亞教育體製長期以來是利多於弊的。在工業化時期,可以為新建立的工業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級工程師。所以東亞各國在二十世紀的飛速發展,這種教育體製有很大貢獻。但是隨著技術和經濟的演變,這種體製就變得越發不合時宜。這一點可以類比成蘇聯時期的重工業。在這種體製下,采煤業是為了冶鋼,冶鋼是為了機械業,而機械業又是致力於生產采掘和冶煉機器,這樣形成了內部的自我循環,而無視市場和競爭的實際需要。這種重工業在蘇聯的工業化時期, 確實製造了大量本來缺少的工業製品,很有用處。但是到了某個發展階段,其缺乏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到如今,蘇聯這個曾經的第二工業強國,他的汽車工業、機械工業還有什麽價值呢?同樣,東亞教育體製曾經批量培養出的大量標準化人才,不是也將會在新時代裏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麽?更有甚者,為了脫離這種體製,很多東亞家庭送了孩子去歐美留學,可是除非他們留在國外,如果回國就業,海歸們還是要以他們畢業的各種學校為求職砝碼,這就又陷入了比較學校名氣的漩渦。就好像中世紀時印度很多低級種姓為了擺脫種姓製度的壓迫,皈依了外來的伊斯蘭教,但是在無所不在的種姓思想下,穆斯林也被視為一種種姓,同樣還是陷入這個等級體係之中。所以托福、SAT這些美國考試製度, 在東亞也無形中被融合到富有東方風情的應試主義和學曆主義的體係裏。這種體製由於造就了多個既得利益階層,所以很難撼動,甚至會像上麵說的蘇聯重工業綜合體或印度種姓製度一樣,“病得至死方休”。蘇聯時期的重工業不停地製造對社會無益的武器,形成一個利益相關勢力,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直到整個國家體製崩潰。而印度種姓製度,從佛陀時代就飽受批評,卻一直禍害了印度幾千年,直到今天還是印度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就是因為背後有大量的高種姓的既得利益者。

東亞的教育體製呢,一方麵,養活了龐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陳舊的各類公私教育機構(這一點類似蘇聯工業集團),另一方麵,通過對學曆的看重,占據社會中高階層的,多半都是最適應這個體製者,而這個階層又通過在應試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證自己的下一代在這個考試體係中也能脫穎而出,從而把自己在社會地位上的優勢又傳給了下一代(這一點又有點像種姓製度)。這個急需改革的體製,就這樣在各個社會集團的共謀下愈發僵硬了。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