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未來5年上海科創中心大布局,打造全球技術轉移網絡大節點

(2016-10-01 22:31:49) 下一個

未來5年上海科創中心大布局,打造全球技術轉移網絡大節點

 
文匯網 

【導讀】成果的誕生、人才的集聚、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一片充滿集聚力和輻射力的創新土壤。《上海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日前發布,其中的一大亮點,在於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個核心目標,未來5年,上海將構建以多元主體共生發展、創新要素集聚和活力迸發為主要特征的創新生態環境。

本報今起推出“上海,創新生態布局中”係列報道,抓取並呈現上海在營造科技創新軟環境上的探索案例,思考上海培育良好創新生態的路徑,對未來5年上海的創新生態進行展望。

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總裁謝吉華走進了今年8月APEC中國工商理事會2016年理事年會的會場。今年,東部中心成為該理事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來自科技服務業的理事單位。加入該理事會的企業,將可利用APEC平台,參與亞太地區更多的經濟活動,這意味著東部中心登上了一個國際舞台。而這,僅僅是東部中心“走出去”的一小步。

這一小步背後的真正願景,是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總體部署下,重點打造張江示範區國際技術轉移功能集聚區,構建國際技術轉移轉化新業態。而東部中心將通過籌建要素市場及海外實體園區,將上海打造成與美國波士頓、英國倫敦並重的全球技術轉移網絡三大節點之一。

消除技術轉移“痛點”

談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是繞不開的話題。從事孵化器行業十幾年,謝吉華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痛點了如指掌———

首先,產、學、研之間的溝通障礙,至今未能有根本性突破。“如果科研是1,產業是10,那麽中間的2-9誰來做? 怎麽做?”他說,優質技術中介的極度缺乏,使整個科技成果轉化難以“血脈通暢”,“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需要大量優質技術中介,需要搭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術貿易平台,讓優秀人才、項目、資源自動匯聚過來。”

其次,法規尚未理順,很多政策難以落地。上海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上海技術交易所,但由於法律法規有待完善,技術交易難以形成標準化產品,很多業務隻能零敲碎打地展開。謝吉華認為,通過搭建技術貿易全球性平台,讓技術進行公開交易,對知識產權形成有效保護,才能真正打通成果轉化的血脈———當國外技術想要進入中國,中國技術想要走出去,都會立刻想到上海,那麽上海科創中心的全球影響力也就不言而喻。

開辟波士頓倫敦創新中心

美國東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地區,上海張江波士頓企業園已在這裏悄然落戶。該園區由中美雙方合作共建,是在張江示範區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實施下,中美兩國在科技創新領域開展政府間合作的首例,旨在鼓勵國內企業將研發中心設立於波士頓,與美國當地的創新環境更好地結合。可以說,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觸角,通過這個園區,首次伸展到了美國的科技創新中心———波士頓。

此前,張江管委會在波士頓周圍做了一年的調研,結論是“在美國人心中,波士頓的科技創新地位無可取代”。這讓張江管委會決定在波士頓建立企業園,由謝吉華團隊負責具體運營,並與美方合資成立管理公司,員工全部在當地招聘。這意味著,直接吸納國際最優秀的技術、人才,抑或輸出技術,上海在波士頓的橋頭堡已初步建立。

與此同時,張江示範區又在英國倫敦開辟了一個創新中心。與在波士頓不同,倫敦創新中心的設立旨在推動跨國並購。“為了順利完成並購,我們還要把部分英國團隊派駐回上海,這將催化國內技術轉移體係的改變。”謝吉華說,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上海將可逐步成為全球技術轉移網絡的三大節點之一。

《上海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提出,要著力打造的“國際與國內創新資源整合的結合點”,將“向國內外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占比達56%”作為核心指標之一。顯然,今天的“破冰”將為明天的整合全球創新資源鋪路。

改製“技交所”聯通國內外

記者獲悉,東部中心將主導上海技術交易所的改製任務,預計在今年下半年,上海技術交易所將完成改製,從一個事業單位變成一個股份製企業。這將使它能在“十三五”期間,更好承擔起技術交易平台的職責。

上海技術交易所已建立了以上海為主,覆蓋長三角、輻射多省市、聯通世界各國的技術轉移網絡,在25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0多個國際技術轉移合作夥伴。而未來,上海技術交易所將在全球科創中心布局3至5個分所,實現技術全球流動;在國內建立10至20個區域分點,實現技術與需求對接。同時,它還將嚐試“互聯網+技術券商”模式,通過證券化,將技術變成標準化金融產品,方便資本周轉。

國際化、商業化是海派文化的特質,曾經造就了上海商業的繁榮,使上海迅速崛起成為國際大都市。在科技創新的大潮下,人們期待並相信一個技術貿易的“新疆場”也將出現在上海。

*本文係文匯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