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近代男士發型變遷史

(2016-08-15 08:40:32) 下一個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時男子當束發,成年之後便不許隨意剪頭發,否則會被視為大不孝,除非你已決意遁入空門。先秦有冠禮,滿清則剃前額梳辮子。可以說中國男人的長頭發最少兩千年了,而男人剪掉長發才區區百年。

 

古代男子發型:

本文來源:男人裝

而我國男性大規模接受剪發始於1912年,是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王權政府,隨即開始轟轟烈烈地實施除舊布新措施。當時的軍政府赫然貼出剪辮告示:“自武昌起義推翻清帝,重振漢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辮。”其中又以離當時的政權中心武漢不遠的南昌為最,《南昌掌故軼事》中有記載:當時南昌城內七處城門口,以及督軍衙門(市政府)、府學前、百花洲等十處,皆設有“義務剪辮處”,凡來剪“文明”發式或剃光頭者,一律免費優待。而當時上海一位名叫徐誌棠的土豪,為了響應號召則十分幹脆地自掏腰包:凡是自願剪去辮子的,奉送大肉麵一碗。

 

民國時期(1912-1945)


(剪辮運動)

 

而國人留了數千年的辮子,一朝悉數剪去又豈是易事?民國畫家王軍餘的日記裏記載了這麽一檔子事:當時王軍餘身處南京接管造幣廠,聽說政府開始滿大街逮男人剪辮子,就讓車夫拉著他出門看熱鬧。剛出造幣廠的大門,警察就攔著他的車夫說要剪掉車夫的辮子,車夫當即噗通跪地聲淚俱下,懇求著王軍餘念其衷心留其長鞭。不曾想王軍餘兩袖一揮,轉身對警察說道:“不管他,先剪了再說。”

 


(國父孫中山)

 

長辮既然已經留不住了,但我們總不能讓頭發肆意生長,當時的男人們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大不列顛帝國:短而精致的紳士分頭發型是大眾的主流選擇,再抹上頗具份量的發油,蹭光瓦亮。而中分的發型雖然也很流行,但後來不知怎麽慢慢就變成了漢奸的標誌特征……

 

建國初期(1950年-1980年)

 

新中國建立伊始,全國上下都在如火如荼地恢複著各行業的秩序,而我們要說的,是在那個特定時代下的特殊群體——知青。

 

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通常受過高等教育,在1950年至1980年這個特殊時期,他們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或自願或被迫。盡管手裏的筆杆子被換成了鐵鍬,但是知青們仍保有從學校出來所帶著的印記和重返城市的期望,雖然和鄉民一樣勞作,但畢竟頂著知識分子的帽子,仍想與農民有所區分,而這種種,都或多或少影響著他們對發型的選擇。

 


(當時的男知青往往帶著解放帽)

 

民國時期的分頭依然是他們的首選——但是在農村裏你總不可能抹上豬油吧?加上男知青們又不能跟女知青一樣紮兩個麻花辮,隻能勉強梳著分頭。缺少發油的滋養,男知青們的分頭往往會被田野的春風吹亂……好在男知青們往往帶著解放帽,發型似乎並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改革開放(1980-1990)

 

1979年,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成立,文化潮流也伴隨著貨輪湧入國門。次年,約翰·列儂遇刺身亡從某種意義上宣告了嬉皮時代的衰敗,但這並不影響嬉皮遺風吹入東亞大陸——更何況,那時才剛剛興起改革開放之風。

 


(約翰·列儂的死從某種意義上宣告了嬉皮時代的衰敗)

 

少男少女們在解決發型問題上此時就像飄在半空的浮毛,急需一個能落腳的選擇。無疑,各種國外磁帶、海報等文化宣傳資料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個美化自身形象的宣泄口和學習模板,大家開始像模像樣地學著報不上名的洋明星捯飭自己,而嬉皮的大長發則躍然成為廣大男青年的首選。

 


(搖滾教父年輕時也曾留有滿頭長發)

 

當時的長發發型,長度必須蓋住後頸,而且不能太緊貼,必要的話還可以適當燙卷,前額輔以空氣劉海,帶點膨鬆.配上修身襯衫和喇叭褲,便是那個年代的標誌裝束。

 

偶像時代(1990-2000)

 

90年代初,大批量的港澳台偶像明星開始冒頭,而我們今天隻需提一人——對你愛不完的郭富城。

 

憑借“光陽機車”廣告走紅台灣,再以亞洲銷量突破100萬的首張專輯《對你愛不完》躋身“四大天王”,郭天王對那一代人的影響可謂深厚——至少我還記得那時家裏的台曆上全是他占了紙張80%畫幅的大臉……他是第一個以國語歌曲進軍大陸娛樂圈的歌手,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能以自己名字命名一款發型的明星。

 


(郭富城頭)

 

那會的理發店裏貼牆上的海報,缺誰的都不可能缺郭天王的。據說郭富城在出道之前被某導演相中拍廣告,導演告訴他頭發挺好的先不要剪,然後就去台灣了。沒曾想正式拍攝已經是2個月之後了,我們的郭天王乖巧地留著頭發等著導演回來。正式拍攝的時候稍一拾掇,就成了後來標誌性的發型。

 

郭富城頭的特點是兩邊頭發極其厚重,從頭頂中間自然分開,形狀像是蘑菇,所以也叫香菇頭。

 

新世紀伊始(2000-2003)

 

郭天王對廣大男性發型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新世紀,而終結這一切的則是一部2001年的偶像劇——《流星花園》。

 


(紅極一時的F4)

 

《流星花園》改編自日本動漫作品《花樣男子》,而四位男主演的發型或多或少也都能看到原著中人設的些許影子。相比於改革開放初期的自然毛糙的男性長發發型,此時的長發顯得更有心機,燙卷、拉直、染色挨個地輪番嚐試,明星效應實實在在地影響著當時少男們的發型選擇。

 

殺馬特(2005至今)

 

1999年,香港女藝人Mai Rox憑借著模仿日本視覺係樂隊X-Japan的誇張裝束而走紅網絡。2005年,網名“淚鬼”的90後河南學生周新玉則通過百度貼吧建立了“殺馬特血族”,隨之將“殺馬特”概念推向大眾視線。

 

(國內殺馬特創始人淚鬼)

 

“殺馬特”一詞音譯自英文單詞“smart”,原意指“聰明、時尚、靈巧”,但是不知從何時起,殺馬特開始逐漸偏離了它的本意,被用以描述以誇張的彩色發型,濃烈的妝容等常人難以接受的打扮來演繹自己的一群人。盡管不是主流,但當言及國內男士發型變遷,我們始終無法避開殺馬特。正如來到北京你避免不了品嚐一碗濃烈的豆汁兒……

 


(日本視覺係樂隊X-Japan)

 

殺馬特的發型有著發量巨大(與肩同寬)、造型誇張(通常為徑向對外發射和磁感線狀環繞兩種)、色彩鮮明(一個發型佐以2-4種色彩,色彩明度極高)等特征,即使在熙攘的人群中辨析度也絲毫不受影響,反而與麵部妝容相得益彰。

 

時至今日(2013至今)

 

2013年底,《來自星星的你》在韓國SBS電視台播出,不僅以首播15.5%的迷你劇最高首播收視率領銜全年,更是火遍了整個亞洲,僅中國地區的網絡播放量就超過了60億,和《大長今》、《冬季戀歌》一起成為了韓劇中的代表作。

 


(《來自星星的你》主角金秀賢)

 

男主金秀賢(飾演教授都敏俊)被廣大女網名稱為“禁欲係男神”,厚重的黑色碎發劉海和廣大亞洲男青年的小眼睛相得益彰,整體服帖得像個帽子一般扣在頭上——在早先年間,這勉強可歸類為鍋蓋頭。

 


(鍋蓋頭是這樣剪成的嗎?)

 

最後回顧一遍,哪個年代最讓你心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太瘦,營養不良或者缺乏鍛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