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了給留守兒童造學堂,他折樹枝撿石頭,親手改造廢棄老宅成超暖圖書館

(2016-07-12 00:20:13) 下一個

 


【 1 】

德宏州,梁河縣,遮島鎮。 雲南邊陲的小村鎮,當地的居民說這裏除了木柴啥都缺。不隻沒有一家電影院,連報紙、書籍都難得一見。 但卻有人願意在這樣的地方,花大把精力,把一座破宅子改成花園書房。

 

 


【 2 】院子整修前

 


【 3 】

院子整修後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村莊裏,那些無處可去的留守兒童。

 

 


【 4 】

雲南德宏一村鎮的小學生長安村27號。順著一座畫有花車的圍牆,走進一個院子……你可以看到,剛放學的孩子捧起一本書正看得入神,一旁的孩子滿手油彩,坐在畫板前畫得有模有樣。在這個文化貧瘠的小村子,你在附近隨便問一個人,“是不是有個能看書、能看電影、能學畫畫,還能聽藝術家講課,欣賞音樂會的地方?”那人一定會告訴你,你說的是“先生書院”吧。

 

 


【 5 】

在書院的一角,一位目光溫和的男子正在樓梯上小坐,他便是先生書院的創始人——信“先生”。

 

 


【 6 】

信“先生”名叫信王軍,在藝術圈裏呆了十年,看著藝術家們都在比大,用大量的資本,昂貴的資料,製作最宏大的作品,他開始思考藝術到底是為了什麽?但一直沒有找到答案。2015年,因為去雲南德宏看望朋友,信先生有了些許新的感悟。德宏這裏的留守兒童有4.9萬人,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幾年都見不了父母一麵。

 

 


【 7 】

李懷安作品《留守兒童》清晨,天還沒有亮就起床,燒火煮飯,和爺爺奶奶一起吃完早飯,背起破舊的書包來到幾公裏外的學堂,讀書是最開心的事情,學校裏的每一天卻總是過得很快。回到家,顧不上玩耍,就要去山裏撿柴火,給家裏的豬呀牛呀喂食,晚飯之前幫著年邁的爺爺奶奶幹農活。夜晚看著窗外的星星,總會想起爸爸媽媽,害怕忘記他們的樣子。有時想著想著,眼淚就掉了下來,小聲地哭泣,哭累了也就睡著了。生活狀況和城裏沒法比,信先生卻覺得貧困並不是這些孩子要麵對的最主要問題,這裏的小孩很聰明,但獨獨少了跟城裏孩子一樣,平等地接觸書籍、接觸藝術的機會。

 

 


【 8 】

雲南德宏一個孩子的家每日浸淫在藝術海洋裏,突然到了一個藝術文化貧瘠的地方……信先生說,他領悟到了藝術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一點——開悟或啟蒙,幫助孩子打開未知領域的通道。信先生當即決定在德宏梁河這個地方建一個書院,讓孩子們在最缺乏書籍的雲南邊陲,讀到最好的內容。名字想好了,就叫“先生書院”,用“先生”這個詞表達建這個院子的初心再適合不過了。尋了幾日,租下長安村的這座院子,它年久失修,苔蘚一地,院子到處擺放著廢棄的雜物,還掛著沒人收走的衣服,沒有一點兒書卷氣。但地方倒是開闊,信先生想,那就親手改造它吧。

 

 


【 9 】

但是,要改造這座院子,最大的困難是建築材料的運輸,太多東西在當地買不到。要從外地運過來。

 

 


【 10 】

 


【 11 】

“隻好就地取材,拿筆改造了。”這對原本就是藝術家的信先生來說,倒也不難。到村子裏搜尋了幾塊木頭,路旁又撿回來些樹枝。先在樹枝上畫上樹葉,晾在一旁,再將木頭劈成兩半,畫上了雲南風的紋理,這些木頭和樹枝可以作為屋子裝飾的一部分。

 

 


【 12 】

又到屋前的樹下,挑了幾根細細的樹枝。發揮想象,一番塗塗畫畫之後,原來枯木也會逢春。

 

 


【 13 】

一些不好作畫的樹枝,拿刀片把樹皮上的苔蘚刮一刮,擺成自由的形狀,成了美麗的裝飾畫。

 

 


【 14 】

信先生用藝術想象,把最平凡的東西都搗鼓成了裝點院子的藝術品。大清早從床上爬起來,來到不遠處的小河邊,尋著可用的小石頭,他說,如果用心點兒,不起眼的小石頭也能變得很美。

 

 


【 15 】

每天早晨信先生都會去河邊撿石頭

 

 


【 16 】

 

 

 


【 17 】

然後在上邊描描畫畫河灘上撿了一大塊廢石,回家搗鼓搗鼓,做成了一個古樸的茶盤,配上茶具,竟別有一番味道。

 

 


【 18 】

一輛舊自行車,裝上花花草草,成了花車。

 

 


【 19 】幾塊鋼化玻璃用膠水一黏,成了一麵魚缸牆 。

 


【 20 】

一輛破手推車,竟改裝成了閱書台。

 

 


【 21 】

一個半月之後,一座美麗的院子終於改造完工,來看看它的樣子吧。入口處的一束光。

 

 


【 22 】

入口往左,可以看見展覽廳和畫室,院子裏有花車、玻璃桌、木頭做的椅子。

 

 


【 23 】

書院牌匾下麵的那一間是電影放映廳。

 

 


【 24 】

電影放映廳左邊的格子書架上放滿了書。白色幕布放下來之後就能觀賞電影,天花板被書鋪滿了發現了嗎?

 

 


【 25 】

閱讀室的牆上有用樹枝畫的藝術品,一走進去,頭頂上全是書。

 

 


【 26 】

沿著樓梯走上去藏書閣裏看一看。陽台上還有更多美麗的風景。斑駁剝落的牆壁被塗刷一新,地上的樹影,仿佛在訴說這個小院的故事。

 

 


【 27 】

最重要的是,自從有了先生書院,村裏孩子們的生活真的變成了彩虹色。咬著棒棒糖飛進書院,先和小夥伴跑到書架前麵。

 

 


【 28 】

選一本喜歡的書,找個位子看起來。

 

 


【 29 】

如果裏麵沒有位子的話,在花車前坐下來也能看入神。

 

 


【 30 】

專注地跟老師學做手工,拿起畫筆在石頭上畫一片葉子。

 

 


【 31 】

第一次在畫板上作畫,成了貓子臉也開心。

 

 


【 32 】

信先生說,你能想象到的,或者想象不到的,一張白紙,都能承擔。孩子們就像一張白紙,把未來的畫筆捏在手中,可以親手創造命運。

 

 


【 33 】

“先生書院”落成之後,一批誌願者陸陸續續地來到這個充滿歡樂的伊甸園。各地的大學生,藝術家、音樂家、作家慕名而來,隻為給孩子上一節課,或是帶來一場演奏會。就連騎行者也加入進來,用騎士精神給孩子帶去鼓勵。

 

 


【 34 】

“先生書院”如今很熱鬧,孩子們每天放學後都會直奔這裏,看書、畫畫兒、看電影、學新知識,就連附近的大人們也喜歡來這裏。書院也在一天天發展壯大,本月10日雲南曲靖迎來了第二家先生書院,就落在百年老宅——趙樾故居裏。但在這個公益書院發展早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那時信先生把個人創作的藝術作品賣掉,賺來的錢則投入了書院。他想用藝術的名義,讓這些偏遠地區的留守孩子和城裏的孩子一樣,擁有書籍和藝術的美好。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一個不一樣的未來。他的初心實現了,從遠方寄來的支持信,讓他更加堅信,“先生書院”這件事是做對了。

 

 


【 35 】

人生而平等,對於這些留守兒童來說,真正的平等太難。他們缺少接觸藝術的機會,缺少父母的愛,他們想更多地了解世界,但是這扇窗極少有人為他們敞開。每個人都不應該是一座孤島,閱讀打破了精神的貧富壁壘,讓每一個人都能平等地獲得精神富有的機會。從北京來到雲南,飛越3200公裏,以“先生”之名,他將出租屋變成了留守兒童的藝術學堂,還將繼續往前走,給需要愛的孩童帶去溫暖。

 

 


【 36 】

當你翻開一本書,再黑暗的日子,也能被擰成詩和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kuaizi 回複 悄悄話 Love it! Thanks for sharing!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