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麗萍最新舞蹈,20000 把剪刀高懸頭頂,48 斤熱血漫場翻騰!

(2016-07-07 00:51:08) 下一個
 

來自:益美傳媒

ID:YeeMedia

 

20000 把明晃晃的剪刀

半空懸掛,寒光逼人;

48 斤象征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

紅色羽毛鋪就成滔滔血海,漫場翻騰;

琵琶手幽居層層剪刀之後,

撥響古曲……

 

 

這樣的開場,瞬間,

觀者就被迅速帶到了劍拔弩張的氣氛之中。

豔!驚!四!座!

這就是楊麗萍的轉型新作

《十麵埋伏》。

 

 

楊麗萍將“楚漢相爭”改成了舞蹈劇場,

用中國傳統京劇嫁接起現代舞,

一掃以往舊作唯美空靈的特點,

換成了全是赤裸的血腥和爭鬥,

口味很重,但絲毫不失浪漫!

 

 

舞美用了幾萬把的剪刀!!

剪刀是中國文化裏的咒語和符號。

“刀”字上麵有個“前”,它意味著不止一把刀。

萬把剪刀懸在頭上,

沒有人知道什麽時候會掉下來。

 

 

劉邦、項羽、虞姬、蕭何、韓信等人,

全部用舞蹈的形式,演繹

他們在特定時間、空間下的

內心衝突與命運糾葛,

探討爭鬥與傷害背後的根源。

 

 

中國自古人對黑白有傳統的理解,

白是光明,黑代表黑暗,

就像人都有雙重人格。

因此,上演的舞蹈劇場裏,

韓信有黑、白兩個人物設計。

他們總是從對方胯下鑽出撕扯,

詭異莫常!

 

 

越是黑暗,越要尋找光明,

這是楊麗萍的創作靈感之一。

《十麵埋伏》表達的是人性的部分,

人性裏的善與惡,埋伏和恐懼,

是人類共通的特點。

 

 

美豔的虞姬居然是雌雄同體,

赤身獨舞亮相,

雖是男兒身,卻極盡女子的妖嬈,

與項羽的一段雙人舞,亦極盡纏綿。

 

 

她嘴對嘴從項羽處扯出一根紅絲帶,

在脖頸處繞幾圈,倒地而亡。

她用了項羽的血自刎。

淒美浪漫,又匪夷所思的死法,

毫無防備地刷新了觀者對死亡的理解。

 

 

楊麗萍說,

舞台藝術和影視劇還是應該不一樣,

台上如果一會劍,一會大刀,

就沒意思了。

所以《十麵埋伏》中不見刀槍。

虞姬用項羽的血自刎,

這種象征,一下就深刻了。

藝術就應該保有其獨特性。

 

 

劇中還有一個剪紙人,

從頭到尾都在剪,

最後,她被剪紙(物質)埋沒。

它象征現實生活中的人們,

很多時候,其實我們都是在作繭自縛。

 

 

“赤裸”的設計是為了更血腥。

最後一幕,

戰場上的人都赤條條在血泊裏騰挪,

然而,血很美,濺滿一地。

原來,死亡也是可以很美。

 

 

《十麵埋伏》由楊麗萍擔任總編導、藝術總監,國際著名視覺藝術家、奧斯卡金像獎得主葉錦添擔任美術和服裝設計。楊麗萍說,《十麵埋伏》不僅在於傳統的複蘇,還有更多的“現代意義”。

 

“埋伏”,不僅僅是古人的恐懼,現代人也有,我們每個人都在被埋伏,外界的,心靈的,時時刻刻。這是很現代也很普遍的人性的東西。她想用這部現代舞劇,告訴大家如何避免被“埋伏”的恐懼。

 

 

當被問到有關這部劇的轉型跨界時,楊麗萍說:“我的創作是分階段的。最早我可能就演個小傣族姑娘,像正開的花,尋找的是雨露陽光。那時編的舞也這樣,全是風花雪月,女人像月亮一樣皎潔,歌頌美好、陽光、月亮、孔雀。到了現在,我越來越感覺到生命的消逝,想得多了,就用這樣一部劇來實驗。”

 

 

對於大多普通觀眾來講,

這部實驗性的舞蹈劇場,

終究是象征意味太重。

舞台上每一件道具

和表演者每一個動作所蘊含的巧思,

很多觀者並不能完全看得懂。

 

 

然而,那又有什麽關係呢?

有震撼人心的感受就夠了。

楊麗萍的每一部作品,

從早期的《邵樹屯和楠木諾娜公主》

到80年代的《雀之靈》,

到2003年的《雲南映象》,

再到《藏迷》和《孔雀》,

帶給大家的一直都是驚豔和震撼!

 


 

她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性符號,

這種符號被打上了

“獨特”、“另類” 等烙印。

總之,但凡楊麗萍有新作問世,

總能釀出一樁文化事件。

 

 

無論是演員、舞美、舞蹈設計還是配樂,

《十麵埋伏》都達到了

楊麗萍藝術創作的新高度!

 


 

最後,通過現場發現,

紅 黃 藍 三原色的龍袍,

孔雀仙子樣樣都能 hold!!!

有一種美,叫楊麗萍!

她用舞蹈,驚豔了時光;

她以生活,溫柔著歲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