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瑞典教太極

薛中天(Zhong-Tian Xue 騮春)在2015年出版,2017年再版的瑞典語版本“太極拳”一書經他改寫、補充和重新整理而成的中文版本現在文學城與讀者分享了。筆者是在分子遺傳學領域的一位出色的科學家,曾在美國,丹麥和瑞典工作。這本書是由中國在瑞典的太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第七章先輩太極拳師論太極精選 (2)

(2020-12-10 01:36:24) 下一個

第七章先輩太極拳師論太極精選 (2)

 

5. 太極拳說十要 楊澄甫

一、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湧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鬆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所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麵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九、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6. 楊式太極拳的秘訣

太極拳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在1931年太極拳大師楊澄甫傳下來一對楊式太極拳的的秘訣:亂環訣和陰陽訣給他的朋友,另一位大師曾壽昌。曾壽昌是浙江省紹興全國武術學校的校長。

                              《亂環訣》 

       亂環術法最難能,上下隨合妙無窮。

       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能拔千斤重。 

       手腳齊到橫堅找,掌中亂環不落空。

       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 

 

《亂環訣注釋


第一句:亂環術法最難能,上下隨合妙無窮。此句說明太極拳的運用,以圈環方式為變化的基礎。亂環是表示太極拳沒有固定的圈環方式,例如在手法上有高低、 進退、出入、 攻守都走圈形,而圈是變化的,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和有形圈與無形圈的區別,並且又分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無形克有形。 什麽是無形的圈?就是在出手動作中,隨時都在螺旋力量的範圍之內,這和螺絲力量要成為動作中的習慣力量,所以雖然用手直入直出,但是隻要接觸對方的某部, 便顯示出直進是由螺旋力在推動的。由於這種螺旋力的主導作用,就能隨著對方的來手上下進退,並能在順隨之中相機地發揮螺旋力以入手克敵。

第二句: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千斤著法成。此句說明將對方誘入我的無形圈內,對方失去了主體力量,受我亂環螺旋力量牽製以後,即可隨時達到得心應手的機會。而且,這時隻要以四兩的勁,即可發 動對方的千斤之力。俗語所謂“四兩撥千斤”是以小力勝大力之意,並非純四兩來撥真千斤。拳訣說“練成千斤力,隻費四兩功”。是說要有千斤的收獲,隻用四兩的力量達到成功。例如對方以全身整力如同千斤之勢來襲我時,因我用圈環法,滑走來力,使他失去重心,就可以用四兩之力撥動千斤之勢,達到製敵之目的。倘若 四兩的力量不成功時,尚有似千斤之力在後接應周旋,也並非以純四兩敵真千斤的說法。 
 
第三句:手腳齊到橫堅找,掌中亂環落不空。此句說明在用亂環時發出整力的方法,按發力可以分全部力與局部力,全部力是把全身整力發出去,局部力是四肢單發的力量。要想發全身整力必定手腳齊到才可以。拳訣上說:手到腳也到,打人如蒿草。手到腳不到,打上不得妙。就是說要發全力衝擊對方,需要手腳齊到,才可奏大效。橫豎找:是找對方的橫側方,來進我的堅正方,就是向對方橫側進擊,可以使對方失去重心,而不得守其中心。在我用亂環時,雖然對方陷入我的圈環內,但必須向對方的橫線處發擊,用我正直線的力量,再加上手腳齊到的方法,才可以以小力勝大力,著法才不致於落空。 
 
第四句: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究竟怎樣運用亂環的方法,才可以得心應手的運用呢?例如當我向對方橫側身發擊時,所進擊點為發點,並且要找準對方的跌落之點,由發點用全力直向對方的落點猛擊,才可以收獲全功

 

                              《陰陽訣》

       太極陰陽少人修,呑吐開合問剛柔。

       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變化何須愁。

       生尅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

       輕重虛實怎的是,重裏顯輕勿稍留。

 

《陰陽訣》注釋

第一句:太極陰陽少人修,呑吐開合問剛柔。

陰陽包含著兩個對立的性質和現象。例如:反正、軟硬、剛柔、屈伸、上下、左右和前後等。練太極拳的人很多,但鑽研這個道理的人現在還不多。呑吐和剛柔在太極拳十三法中占兩個法。這兩個法在開合動作中來運用。例如平推四手,稱為合手,即是以吐法為首要,以呑法為次要,以柔當先,剛勁緊隨其後, 盡量使用推法,此推法即如同吐出一樣要脆、要快、要冷、要急。如由推手分開,出了平推四手的原則,即稱為散手,即是以呑法為首要,吐法為次要,以剛勁進 擊,盡量施展打法。此呑法職蛇吸食之狀,也須要冷、急、快、脆之突擊法。此句說明和對方交手後,由開合之分,運用呑吐之法,發揮剛柔的勁,剛和柔就是陰 陽,剛屬陽,柔屬陰,也就是說開合呑吐之分,合手陰陽虛實之現。

第二句: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變化何須愁。

正隅和收放,占太極拳十三法中的兩個法。正是四個正方,隅是四個角度,用我的正方向對方的隅方進攻是手法上的必要路徑,如果正對正就要犯衝撞(也叫雙重)就要互相頂勁,角對角就要犯“輕對輕全落空”的毛病,必須以重擊輕,以輕避重,才不失致勝道路。收放,是先誘對方深入,也就是俗說:欲擒先縱之理。收放先向懷中帶進,放是趁勢放手向外擊出。此句說明,在和對方交手當中,要利用正和隅兩方的機會進退,再按收放的方法進擊,在動靜變化中從容對待,隨機應變。

第三句:生尅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

在用手法時,有生的手法,就是先發製人的手法。有尅的手法,就是防備對方進擊的手法,生手與尅手要緊密配合著應用。

如果對方來勢凶猛,不及還著時,必先閃開他的鋒銳,雖然是閃,但不可失去還手的餘地,要做到:逢閃必進,逢進必閃。拳訣說:何謂打,何謂顧。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何謂閃,何謂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這是說明閃進和顧打是一致的行動,不可截然分割使用,這些都要在動中隨時注意。

第四句:輕重虛實怎的是,重裏顯輕勿稍留。

武術上的摔法,打法的用勁和用力,不出三個勁,即輕勁、重勁和空勁。輕、重、空這三個勁路也就是小力、大力、空力。按說大力可以尅製小力的,可是太極拳?清求以小力製大力的技術,也就是用小力巧製拙力的技術,這裏關健問題在於輕重、虛實的變化。

武術中的輕重變化是和虛實分不開的。如和對方交手,發覺重裏顯輕的時候,就應立即發手,隻要遇力不頂,就要順著力的趨向進攻,這樣擊無不中。所以說“重裏現輕不稍留”達到此地步,必在輕重虛實上運用純熟才可。

關於輕重用力方麵,有單重和雙重的分別。如在練拳時前腿虛後腿實,(即重心在後腿)叫單重,雙腿著地力量平均叫雙重。按實際運用上說,單重和雙重的意義不在 將重心放在前腿或後腿上,而是運用勁的出發點上。所謂隨重用輕,隨輕使重,才能發揮輕重的效能,拳訣說:“雙重行不能同,單重倒成功”就是說:雙重是力與力爭,相持不下。我欲去,你欲來,結果是力大製力小。單重是:我用力擊出時,使對方處處落空,這在武技上說是最上的高手。

這裏所說的輕重,就是分清單和雙,單雙和虛實在太極拳十三法中占兩個法,另外半法是重(中)字。按重和定合為一法,因為定和重有緊切的關聯,定是穩定,重和中不能離開 定,通常說:逢中必定。太極拳中所講的力是中心力和重心力。用在技擊上,是用我的重心力向對方的中心進擊。重心力是在我對準對方可擊之點(定)即將全身之 力集中於手掌上或拳上,這掌和拳就是我發力的重心,我手的著落點即是對方的中心點。簡單地說:就是以重擊中,以定用手。

 

7. 關於呼吸法 曾壽昌

呼吸係統與心髒血管係統密切相關. 呼吸的正常與否,須依賴調整來控製,如佛教的坐禪入定,道教的吐納練丹(丹田)均以調息為主要部門.佛教天台宗,即有"修習止觀坐禪"法.唐代僧人智頁說"臍下一寸名優陀那,此即丹田,若能心守此不散,經久多有所得".又有[定慧雙修]說止即是定,觀即是慧,其法也重在丹田.

太極拳的"氣沉丹田"等於腹式呼吸,因為吸入氣必須灌注全身.而灌注不僅到胸部為止,肺活量不夠推氣貫身,且步沉入丹田成為局部活動,而用腹式呼吸,氣從鼻吸入達肺,肺部膨脹推動橫膈膜下壓起體內按摩,一上一下地把氣由上焦,中焦,下焦散發到四肢萬骸,使體靜脈血液回流和淋巴循環,從而消滅淤血及潛在的病因.氣沉丹田即用"沉"以調整呼吸.

呼吸有深呼吸,順呼吸,逆呼吸和自由呼吸等,調整時任采一種,不過都以到丹田為主,初學者常采用自由呼吸,以後再采用腹式呼吸.

 

8. 太極拳中氣之呼吸及運氣法 炎林

人稱太極拳為內家拳者, 有三因也. 一為儒家之意, 所以別於方外也; 一為節拿抓閉等技, 行之於內而無形也; 一為內部氣之旋轉運用(鍛煉氣神)是也.
太極拳中初步氣之呼吸, 專鼻而不尚口, 與普通以鼻吸口呼者不同. 且至藝高時, 胸腹中之氣 (出自中焦), 可分為上下二層 (俗謂先天氣、後天氣). 呼時上層氣 (後天氣) 由鼻呼出, 同時下層氣 (先天氣) 反降入丹田; 吸時上層氣由鼻吸入, 同時下層反由丹田逼上. 此種境界, 俗曰氣通. 凡練習正宗太極拳術, 至相當程度時, 均能達之. 然初習者, 可不必過分求之, 以免妨礙拳式姿勢, 祇求動作和緩, 呼吸自然, 周身舒適而已. 否則屏壓抑製, 勉強使氣降沉丹田. 勢必易入岐途, 下部發生痔疾腸疝一類病症. 但至相當程度後, 則氣之呼吸, 如何運用, 亦不可不加注意. 若不知理, 即不能達太極之聖境.《十三勢行功心解》中雲: “能呼吸, 然後能靈活.”意即呼吸與動作, 當求其互相合拍. 應呼者呼, 應吸者吸. 蓋吸則為虛, 呼則為實, 知之然後身體自能靈活. 否則虛實不分, 練習太極拳之真諦全失, 因太極拳最注意虛實也.
普通教習授徒, 分為內外兩部. 內部為呼吸, 外部為拳勢. 往往僅教外部, 而不授內部. 此乃授之不得其法, 反滋弊端, 故不如聽其自然, 日久或能知其訣竅, 非謂教者故意不肯示人也. 惟本書為指示初學者應有之常識, 不能因噎廢食, 故亦詳述其運用之法.

大抵在盤架子之時, 出手為呼, 收手為吸; 升為吸, 降為呼; 提為吸, 沉為呼; 開為吸, 合為呼.
動步轉身及各式過渡之時, 為小呼吸. 小呼吸者, 即呼吸不長, 又呼又吸, 而含有稍停息之象也.
在推手時, 按為呼; 擠為呼; 履為吸; 掤為吸; 化為吸; 被履為自然小呼吸. 此小呼吸, 乃求心靜,. 心靜則可視聽對方之行動, 而不致有誤. 如被擠被按至不能再吸時, 則改為呼. 因使吸進之氣, 散於四肢也. 故呼之不能再呼時, 改為吸; 吸至不能再吸時, 改為呼. 呼與吸, 原可循環而變更也.
在大履之中之呼吸, 閃為呼; 靠為呼; 按為呼; 履為吸; 被靠為吸; 被履為小呼吸; 轉身將按未按時為小呼吸; 其也動步未發勁時亦均為小呼吸. 因求其靜而能視聽, 且有沾黏勁也.
劍、刀、杆、散手等呼吸運用, 亦與盤架子者同. 即出手為呼, 收手為吸; 升為吸, 降為呼; 開為吸, 合為呼等等, 恕不敍述.
至於內部氣之旋轉方式, 分為先天往後天、與後天往先天二種:
(一) 由前往後 (俗謂由先天往後天). 即丹田氣往下達於海底, 抄尾閭而起, 緣脊上行, 經玉枕、天靈等穴, 下過前額、人中、喉結、心窩、臍輪等處, 而仍歸於丹田原處.
(二) 由後往前 (俗謂由後天往先天). 即丹田氣往上過臍輪、心窩、喉結、人中、前額等處, 經天靈、玉枕等穴, 緣脊下行, 抄尾閭而過, 達於海底, 往上仍歸於丹田原處, 正與前式相反. 此種行氣, 初練時亦甚渺茫, 日久自能達斯境界.
以下兩種內部氣之旋轉, 除單人練功時當采用外, 在與人交手發勁時更宜注意. 否則, 發勁雖厲, 亦徒然. 按太極拳中武藝高超者, 不僅己身內部氣之運用純熟自如, 即對方身內之氣, 或升或降, 或前或後, 均可由手探知. 斯種精微功夫, 非初學者所能了解也.
至於呼吸中含有哼哈二字 (功深後亦能兼以口, 或僅以臍作呼吸), 藝高者在單練或與人交手時, 每於無意中口露此二字. 其理有三: 一使內氣舒泰, 無屏壓受傷之虞; 二使內勁全部透出, 無稍滯留; 三使敵人驚惶 (敵既驚惶, 動作散漫, 神誌昏迷, 進退失據, 不能自守, 則可乘虛而入). 故哼哈二訣, 用處極大, 學者不可不知. 哼, 多用於引化時 (內氣為吸) ; 哈, 多用於拿發時 (內氣為呼).
乾隆舊抄本《太極拳經歌訣》內載: “拿住丹田練內功; 哼哈二氣妙無窮. 動分靜合屈伸就, 媛應急隨理貫通.”又《太極拳老譜》中內載; “對待 (即推手) 有往來, 是早或是晚. 合則放發去, 猶如淩霄箭. 滋養有多少, 一氣哈而遠. 口授須秘傳, 開門見中天.”由此可知哼哈二字之妙用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