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董事長·何林夏涉嫌受賄被捕|廣西師大社崛起的秘密 · 專訪何林夏

(2016-05-23 06:20:45) 下一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董事長·何林夏涉嫌受賄被捕|廣西師大社崛起的秘密 · 專訪何林夏

理想國(imaginist): 想象另一種可能

2016-05-23 張君成 王甫按:何夏林被決定逮捕了,文化屆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接著一個……

 

“為什麽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廣西師大社”)發展得這樣好”?某知乎網友提出的問題其實也是很多出版人心中的疑問。

地處文化資源並不豐厚的廣西桂林,依托一家地方性師範院校的廣西師大社並沒有什麽先天性優勢,然而近年來它所取得的發展成績卻令業界矚目。2014年,廣西師大社出版新書1184種,重版重印2163種,印製圖書總數0.97億冊,圖書造貨碼洋14.04億元,發行碼洋9.33億元,銷售收入5.58億元。

在2014年第三屆“中國圖書世界影響力評價”公布的數據中顯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全國580多家出版社中排名第12位,總體經濟規模在全國大學出版社中排名第10位。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廣西師大社共有89種圖書獲獎,上榜155項次。尤其是其經典文化品牌“理想國”、“新民說”等,在知識分子群體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廣西師大社圖書品牌以高雅的品味聚集了一大批高端學者

在國內,能夠將圖書品位與商業訴求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出版社可謂鳳毛麟角,廣西師大社就是它們中的一員。正是文化與商業的良好融合成就了廣西師大社在讀者心中的金字招牌。而對於從2008年開始擔任廣西師大社社長的何林夏來說,這種融合其實是廣西師大社和他一貫的追求。

初見何林夏,很多人會被他身上的文人氣質所吸引;接觸多了,更會被他的學識所折服。擁有曆史文獻學專業背景的他,出於對圖書熱愛,離開執教12年的大學來到了出版社。從一名普通的編輯,一步步走到社長的位置。在曆任領導班子和他的帶領下,廣西師大社在學術出版領域屢創佳績,珍稀類文獻圖書更成為了廣西師大社的一大重要板塊。對人文學術的追求不僅為廣西師大社帶來了國際聲譽,也為廣西師大社的圖書出版定下高標準的基調。這種基調,得到了出版業界的認可,也贏得了市場與讀者的肯定。

在工作中,何林夏有著超乎常人的專注與執著。在他看來,無論是出版還是管理,周圍的環境都充斥著太多的喧囂,他的理念就是剝去表麵的浮華,還原事物的本質。這種還原,使得他對大局的把握更加自信與從容。他不會避談傳承的重要性。他不會貿然跟風,盡管跟隨潮流更為輕鬆。在交談中,你能感受到他敏銳的思維下所隱藏的鋒芒。這種鋒芒,使得他作為一個出版人理性而堅定,思路清晰並勇於付諸行動。

談領導班子:傳承

對於廣西師大社來說,先天優勢的缺失,並沒有成為製約其發展的桎梏。成立近30年來,其不斷積累的出版實力與良好的市場口碑便是最好的證明。在何林夏看來,這些成績的背後是廣西師大社多年來清晰的發展願景和一以貫之的工作思路。

何林夏將廣西師大社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6年-1998年,廣西師大社從無到有,從默默無聞發展到在教育出版領域小有聲譽。第二階段是1999年-2008年,廣西師大社從單一的教育類出版社成長為綜合性的跨地域、跨領域發展的出版集團。第三階段則是從2009年至今,出版社完成轉企改製成立集團公司。

對很多國企而言,長時間的發展往往伴隨著領導者的頻繁更迭,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在廣西師大社出現。在長達近30年的發展曆程中,包括何林夏在內,廣西師大社嚴格意義上隻經曆了四任社長。領導班子的穩定與團結,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廣西師大社工作思路的一致與連貫。

2008年,何林夏擔任社長,麵對媒體對新任社長新思路、新舉措的慣常提問,他的回答是:“蕭規曹隨、與時俱進”。這在當時還不能夠為一些媒體所理解,因為這與“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慣常思維是大相徑庭的。

對此,何林夏表示,在現有的幹部任用體製之下,工作思路上的穩定與一致,對出版社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我們很多項目有大投入、大積壓、長效益的特點,如果沒有著眼長遠的考核製度,那麽編輯年度考核就會麵臨隻有投入,沒有產出的問題,考核很難過關。如果領導班子不穩定,三年一小換、五年一大換,不能長遠規劃,出版社就不敢做大的項目,圖書的質量也難以得到保障。”

從近年來廣西師大社在重大項目開展上所取得的成績來看,何林夏所言不虛。2014年,廣西師大社申報的“編輯部改革背景下區域性高校學報平台建設”成功入選“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華文化東盟多語種全媒體傳播平台”穩步推進。截至2015年初,廣西師大社已完成11種入選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國家“十二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重點出版規劃、國家十年重點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項目的圖書出版工作。

談市場化:自我裂變

廣西師大社管理思路的一致與連貫性保證了其自身發展的持續性和平穩性。2009年廣西師大社迎來了發展曆程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在“自我裂變”的基礎上改製成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公司;原出版社內部的編輯室和出版中心被改組成為分社並逐步改製為公司,進一步明晰了各分社公司的權責與利益,從而大大激發了發展活力。

廣西師大社良好的發展態勢,也讓很多人開始關心其長遠規劃。對此,何林夏給出的答案簡練而幹脆:“交給市場”。他以聞名業界的“廣西師大社發展模式”為例解釋說,2000年,廣西師大社在北京成立了貝貝特公司,隨後又在上海、廣州、南京、南寧成立分子公司。這一跨地域、跨領域的發展模式被業界稱為“廣西師大社發展模式”,其實這個模式的誕生完全是廣西師大社“內涵發展,自我裂變”的結果,從根本上講取決於市場的選擇。

他認為有關廣西師大社的未來規劃,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之下,交給市場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他並不回避市場所存在的風險,但他同樣認為任何一個企業和產品都應該接受市場的檢驗。包括“理想國”、“新民說”這樣的圖書品牌,隻有獲得市場認可,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談上市:勿忘出版本質

做出版的人都知道,圖書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既有精神文化屬性,又有商品屬性。然而很多出版社卻往往突出前者,回避後者,仿佛一談商業性就會影響圖書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純粹性。對此何林夏卻直言不諱地提出:“隻有先成為出版商而後才能成為出版家”。在出版業裏,他一直以服務人員自居:“出版業就是一個服務行業,因此心態一定要擺正。”

何林夏不僅不回避圖書產品的商業性,而且善於利用市場化的手段促進自身的發展。2014年5月12日,廣西師大社集團公司成員企業“北京昊福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係統(“新三板”)掛牌,成為“書業新三板第一家”,這從一個側麵體現了何林夏和廣西師大社敢為人先的特質。

不過,當有人猜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是否借此釋放出上市信號時,何林夏卻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這體現了何林夏身上的另一特質:堅持自我。實際上,早在1999年廣西師大社製定《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十五規劃和未來十年發展規劃》時,就邀請湘財證券參與並按照上市公司的發展模式製定出版社未來集團化發展規劃。

對此,何林夏解釋道:“出版企業上市至少要考慮兩點,一是上市的原因,二是上市之後對主業的影響。”一個企業要上市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利潤足夠高,能夠滿足投資者的利益需求;二是所在行業的風險,而這種風險出版行業難以承擔。在他看來,出版業的投資回報率和利潤增長率並不能夠讓投資者滿意,而且出版企業的主要落腳點還是要有好書,“如果沒有好書,上市對出版業的意義在於何處?”而且,大量的資金湧入,對於出版業來說可能是“富貴逼人”。“目前,在社會教育水平、閱讀習慣、購買能力較低下的情況下,投入了巨大人力成本和前期成本做出來的書,能夠通過銷售來收回成本的,寥寥可數。”何林夏如是說,更重要的是,“一旦上市,企業變為一個商品,就會被賣來賣去。”何林夏擔憂的正是出版社所具備的文化屬性,有可能消失殆盡。

作為出版人,何林夏非常欣賞一些著名企業家對待上市的態度。他們支持自己旗下的公司上市,一旦公司開始獲利後,就著手研究其退市方案。他同這些著名企業家的想法類似,何林夏很支持廣西師大社集團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上市。在他看來,像昊福文化這樣的子公司就具備了上市的條件。

談尊重員工:社隨人變

在廣西師大社的內部管理上,何林夏一直認為,出版屬於文化創意產業,對出版社的管理不應該是僵化的,而應該是靈活的、富於人性化的。因此,他上任後繼續堅持出版社一貫以來的做法,對廣西師大社的工作人員,尤其編輯人員,給予了很高的自由度,以保障編輯的創造力不受影響。當年,出版社的一位編輯喜歡夜間工作,廣西師大社就修改了作息製度,允許有5年社齡的編校人員可以坐半天班,這樣一些編校人員中的“夜貓子”白天就多些休息時間,為晚上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廣西師大社的人性化不僅僅體現在內部管理上,也表現在人員分工與安排上。何林夏認為,出版社的事情是跟著人走的,“有這樣的人就有這樣的事情,沒有這樣的人就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就是創意產業所謂的“社隨人變,事隨人走”。“之所以在北京、上海成立公司,是因為北京、上海有這樣的人,他適合做這樣的事。為什麽在廣州、南京隻做區域教育市場呢?因為那裏的人就是適合做這個市場。”何林夏這樣說道。

作為性情中人,何林夏率性而隨意,這有時會給別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尷尬”。比如在一些場合表達自己對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的理解時,有時會在無意中與他人相左。

談品牌:堅持與責任

提到廣西師大社,必然繞不過“理想國”、“新民說”這兩個文化品牌。2010年開始打造的“理想國”如今不僅成為一個深入人心的圖書品牌,更成為一個高端、立體的文化品牌。2013年“新民說”,更是立足於法學、政治學及社會學等領域,以圖書出版為中心,搭建起了與讀者互動的平台。

對於這兩個品牌的意義,何林夏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說過:“這兩個品牌是出版社在多層次上對社會和讀者的回饋,即以思想和觀念的交流推動社會進步,用積極向上的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影響年輕一代,形塑社會,這正是出版人的理想和文化擔當,也是出版社對出版宗旨——開啟民智,傳承文明。”

這兩個品牌的誕生,何林夏認為更多是經過長時間耕耘的結果,是廣西師大社近十餘年在學術人文類、思想文化類圖書領域不斷探索,積累下來的財富。同時他認為一個品牌,必須要得到市場的承認。如果沒有市場的檢驗和支撐,一切都是空談。

何林夏也多次提及,廣西師大社的發展,也離不開廣西師大的支持。“自出版社成立至今,學校沒有向出版社派過一個幹部,出版社的領導都是由出版社自己培養,學校考核任用。這在全國,恐怕沒有第二家高校能做到,也很少有出版社的主管、主辦單位能做到。有的人鼓勵我們說:‘廣西師大出版社創造了中國出版界的奇跡。’其實,如果說有奇跡的話,那是廣西師範大學創造了一個奇跡。”

相遇是70幾億分之一的奇跡!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我辯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