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教授的學術博客

內容涵蓋:傳統經學為主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為主的古文字學研究、宗教史和製度史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學和校勘學為主的古典文獻研究、京都學派為主的海外漢學研究、古代神話和詩論為主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個人資料
正文

《周易》和中華文明5——《易傳》和中國哲學的昇華

(2024-05-26 05:49:25) 下一個

大家好!這裏是KTV頻道,是國際考古學暨歷史語言學學會創會會長和終身高級研究員劉正教授官方認定的學術演講視頻發佈頻道。是我們學術演講第103講。

我們今天想談的話題是:《易傳》和中國哲學的昇華。

《易傳》的作者從一到十把自然數劃分為天數和地數兩部分。更進一步強調:“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這樣一來,數字已經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數了,而是具有了所謂的“神性”。這些數字被哲學化包裝之後,《易傳》的作者已經對《周易》的產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宇宙觀和認識論的模式。有了這些包裝,《易傳》的作者就已經把《周易》哲學完整地昇華成了一種認識宇宙和人生的精密的哲學體係: 而《易傳·說卦傳》的作者則更進一步點出了《周易》以“數”來認識世界的本質。《說卦傳》從“數”的方麵對《周易》的本質進行了分析和說明。

《易傳》的另一個重大特點是對傳統的《周易》象學術語的規範化處理和最新闡釋,並且由此而來使這些術語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真正基石和核心範疇。可以這麼說:沒有《易傳》中的這些概念,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史也就失去了它的立論的物質載體! 假如把“一陰一陽之謂道”理解為物理學上的“宇稱守恆”說在《周易》哲學中的理論根據的話,那麼“陰陽不測之謂神”就是物理學上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在《周易》哲學中的理論依據。請想一想,《易傳》中提出的關於《周易》哲學的“以製器者尚其象”的觀點,難道不正是中國古代哲學對自然科學的一個積極的指導?! 我想我們不必要再重複地講道教對內丹的追求和實踐開啟了中國古代實驗化學的先鋒這樣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吧,而從漢代的張衡和劉徽到唐代的僧一行和李純風,從宋代的沈括和李誡到元代的郭守敬,從明代的宋應星和朱載育,到清代的方以智和李善蘭……這些中國古代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們,他們都是精通《周易》的學者,都是《周易》哲學思維方式中的“以製器者尚其象”學說的積極實踐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