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商周曆史 金文甲骨 文史考證 易學研究
《考古暨曆史語言通訊》第2期
考古暨曆史語言學會名譽會長王宇信教授
王宇信教授最新獲獎證書
王宇信,1940年5月出生,男,漢族,北京平穀人。1956年平穀初級中學畢業,1959年良鄉高級中學畢業,1964年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畢業,同年9月入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成為胡厚宣教授甲骨學商史專業研究生。1983年5月任副研究員,1989年任研究員,1997年任博士生導師,2003年退休。2011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曾兼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1999—2010),現兼任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並研究商周考古學及先秦政治製度史。參加大型集體工作有《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釋文》(並任總審校)、《甲骨文字詁林》、《中國政治製度通史》(2·先秦卷)、《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商代史》(4·商代國家與社會)等等;主編有《甲骨學—百年》、《甲骨文精粹釋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殷墟叢書》(6種)、《夏商周文明研究論文集》(多集);個人出版專著有《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西周甲骨探論》、《西周》、《甲骨學通論》、《中國甲骨學》、《新中國甲骨學六十年》(即出)等。此外,還出版專著有《商周甲骨文》(與徐義華)、《甲骨學導論》(與魏建震)等,另有論文90多種。參加的《甲骨文合集》多次獲國家、院級一等獎,《中國政治製度通史》多次獲國家、院級一等獎,《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獲院二等獎,《甲骨文合集釋文》獲院一等獎,《甲骨學一百年》獲“五個一工程”一等獎等,《甲骨文精粹釋譯》獲院老年基金二等獎。王宇信曾多次應邀去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及我國台灣、香港地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或任客座教授,是在國內河南安陽、鄭州、洛陽、北京琉璃河、平穀、四川三星堆、江西南昌、山東煙台等地多次召開的大型殷商文明國際學術會議的組織者和主持者。
2017年4月當選為考古暨曆史語言學會名譽會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王宇信在中學時代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寫詩、辦黑板報,因為他的願望是成為一名作家。但1959年春天,一次周口店遺址之行促使王宇信不再做“作家夢”,而是毅然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並被擇優錄取。1964年春天,王宇信報考了胡厚宣先生的甲骨學商史專業研究生,從此與甲骨文結下不解之緣。
手寫填完41956張卡片
“苦得很呐!”與最初決心“大幹一場”的心情截然相反,在真正接觸甲骨文後王宇信才發現,搞研究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充滿詩情畫意。
1973年,《甲骨文合集》(以下簡稱《合集》)編輯工作在郭沫若先生的關懷下恢複,為了加快編輯的速度,王宇信等年輕人被吸納進編輯組。《合集》上版後,所選收41956片甲骨,每一片都需要有一個對應的檔案,即做出卡片。包括原著錄號、位置、重見號、現藏綴合號、現編號等等,都需填寫得清清楚楚。而這項細致又繁瑣的工作恰好落在王宇信與同事孟世凱肩上。孟世凱負責對著“賬本”逐項念,王宇信則負責在卡片上按項填寫,全部41956張卡片都由他們手寫完成,其中的韌性和磨礪不言而喻。但是,王宇信談到這裏卻充滿了感恩。他說:“在《合集》的整理和資料的編輯過程中,雖然花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但我們也有所積累、有所學習、有所發現、有所提高,應該說我現在之所以能做點工作,跟當時的曆練是分不開的。沒有一開始填這41956張卡片,就沒有我今天的研究,這個過程很重要。”
1978年以後,隨著《合集》資料整理工作的基本完成,編輯組的成員開始著手甲骨拓片上書稿圖版的正式編排工作。“記得,我們為了向1978年召開的科學大會獻禮,趕出了第二冊樣書,並向病中的郭沫若主編報喜,郭老總算在生前見到了這部大書。”王宇信回憶道。直到1982年全書共十三巨冊才陸續出齊。談到參與《合集》編纂的感受時,王宇信說:“其間的酸甜苦辣、困難艱辛鮮有人能體會呐!”
在編纂工作中逐漸成長
1980年8月,在《合集》已出版二、三、四、五、六、七冊,其他各冊書稿也已編訖時,胡厚宣先生就開始布置並著手下一步《合集釋文》的工作,《合集》編輯組的同仁被安排各負責一冊《合集》的釋文工作,王宇信負責第十冊,並被委任為《合集釋文》組組長,協助胡先生處理日常工作。直到1984年底《合集釋文》初稿基本完成。次年,胡厚宣先生又委以重任,將《合集釋文》全部稿件匯總到王宇信處進行校審工作。王宇信深感此項工作任重而道遠,便集中全力和楊升南開始了釋文稿的總審校工作。在1999年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的時候,傾注了兩代學者心血的《合集釋文》終於麵世,這部巨著以文字釋讀的準確性和權威性贏得了好評,被授予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一等獎。
隨著《合集》的出版和《合集釋文》的完成,參與編纂工作的一批甲骨學者也逐漸成長起來,王宇信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陸續出版了《西周甲骨探論》《甲骨學通論》《中國甲骨學》《甲骨學導論》《新中國甲骨學六十年》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此外,他還參加了《甲骨文字詁林》《中國政治製度通史》等大型合作項目。
王宇信坦言,“《合集》的研究工作和訓練,使我們這些人受益終生。”
讓甲骨學冷門不冷
為了普及甲骨學,王宇信近年來在這方麵做了不少努力,他先後發起召開各種形式的甲骨學研討會,還與當地考古新成果密切結合舉辦會議及活動,從而使甲骨學更加“接地氣”,使文物活起來。另外,為了支持自學成才者的甲骨學研究新成果得以發表,王宇信更是為他們聯係出版社,或大力推薦出版,盡力推動甲骨學的傳承和發展。
關於甲骨學未來的發展,王宇信建議,應當普及甲骨學的文字考釋成果,出版甲骨字規範字典,引領甲骨書法發展的正確方向。扶持和吸引更多年輕學者投身於甲骨學研究工作,使甲骨學後繼有人。此外,在研究過程中還要善於利用現代科學手段,讓甲骨學的發展與現代科學技術同步。
雖年事已高,但王宇信目前依然樂於奔波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對於他來講,研究甲骨文已成為生活中最大的樂趣。當前,在王宇信的帶領下,安陽市一些退休老同誌,不少人自學成才,依然在傳承和弘揚殷墟文化的一線默默地奉獻著。在這些守護殷墟文化的“誌願者”共同努力下,《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文化大典》將要付梓問世。王宇信笑稱:“有人說我們是‘老弱殘兵’,老是對的,我們全是已退休人員。弱,是一些吸收進來的年輕人,今天看起來很弱,但明天他們就會和我一樣的強!是老弱,但不是殘兵,我們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從來沒有人做過的展示殷墟文化之大成的著作,由我們這群人完成了!”
王宇信對下一代接班人更是充滿了期望:“我的老師曾講過,隻要肯幹、肯學,努力、堅守,都可以做出一番成績。甲骨學研究新百年的再輝煌時期已經到來,年輕人要立誌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作出更大的貢獻!”
微刊簡介
《考古暨曆史語言通訊》:報導世界各國有關華夏考古和曆史語言學研究的精英觀點,宣傳華夏文明和傳統國學。歡迎投稿。聯係信箱:hyctwh@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