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教授的學術博客

內容涵蓋:傳統經學為主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為主的古文字學研究、宗教史和製度史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學和校勘學為主的古典文獻研究、京都學派為主的海外漢學研究、古代神話和詩論為主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個人資料
正文

劉正教授論文《歷代金文經典著作影印叢刊解題》33

(2016-09-14 07:15:03) 下一個

33、《韡華閣集古錄跋尾》解題

《韡華閣集古錄跋尾》,柯昌濟撰。

一函四冊。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編號:210/147。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登錄編號:246985~246988。雙魚尾。版心下右部刻“餘園叢刻”。四周單邊。上下細黑口。寬14.5釐米,高26.7釐米。

上海圖書館古籍部收藏此書,索書號為:線普301581-84。

書名頁題字用隸書:“韡華閣集古錄跋尾”,落款用行書:“至德周進”,有“周進”私印一枚。有書牌頁:“中華民國二十四年鉛字本”。此書為餘園叢刻第一種。卷首有柯昌泗序。所收為研究三代青銅器銘文題跋。無器形圖,有尺寸說明,無釋文,有考證文字。以器物種類為別,由甲到癸分為篇章。據周進序中所言,此書為“二十年前純卿尚未弱冠,讀款識時之作也”。

該序中又以為:

竊以為二百年來吉金之好尚,以山左為最著。曲阜桂未穀以小學說款識,其後有安邱王菉友、日照許印林·丁少山、萊陽周孟伯、濰縣宋晉之、膠州法小山、黃縣丁佛言。由是山左有吉金文字。

此書為晚清治金名著之一。

柯氏的採用傳統的金石題跋類筆法著述的十五卷《韡華閣集古錄跋尾》一書。此書,周進稱之為“前純卿尚未弱冠讀款識時之作也”。這也難怪此書創見並不多,而且多是以記錄前人的觀點為主了。如,他在對《鼎》的跋文中,如是說:

字,每於最古期之金文。見之於周代金文中則甚少見。自宋以來相承釋“舉”字。象扛舉形。或為“舉”字,或為“再”字,未敢定。因篆、隸書“再”字,亦與此字形近。羅叔言先生所謂“隸書中有古文字形”,此字或即其一例也。

但是,偶爾也有不少是作者本人的考證和見解。如,他對《楚公鐘》的跋文中,如是說:

字甚奇,頗不易識。楊詠春先生釋“為”,吳清卿先生釋“家”,孫仲容先生釋“寪”。愚疑是字或為“爰”字異文。唯《史記·楚世家》楚先君無名爰者,但雲“熊摯紅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延、爰,古音同部,古字或相假。

但是,也無須諱言,該書還是流於傳統的銘文題跋而已,缺乏對銅器出土地點的具體說明,也沒有對銅器尺寸的具體記載,更缺少係統的文字考釋,很多銅器跋文僅一兩句話而已。如,《叔餘鼎》跋隻是“西周中葉器,第二字當為古餘字”而已,《戲伯鼎》跋隻是“戲,國名”而已……這樣的所謂跋文佔據了相當數量,嚴重影響了該書的學術價值。這也是該書流傳不廣的致命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