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教授的學術博客

內容涵蓋:傳統經學為主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為主的古文字學研究、宗教史和製度史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學和校勘學為主的古典文獻研究、京都學派為主的海外漢學研究、古代神話和詩論為主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個人資料
正文

劉正教授論文《陳寅恪先生的列祖列宗》

(2016-08-03 17:44:51) 下一個

陳寅恪先生的列祖列宗

大名鼎鼎的義寧陳氏的祖先,現在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是始自六世祖陳騰遠,他是遷移到義寧的始祖。

陳騰遠之前,作為客家人的陳氏祖先,世居福建上杭。至於福建上杭之陳氏族源,則可追溯到中國著名的封建大家族——江州義門陳氏。

——公元832年,著作佐郎陳伯宣之孫陳旺在廬山腳下江州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開始購田置產,並在此定居。

唐僖宗時曾感其義聚一堂,禦筆贈“義門陳氏”四字匾額。

義門陳氏殘碑照片,見圖

      

義門陳氏住宅圖,見圖

      

到了宋代,曆經三百多年,陳氏全族多達3900餘口!當時有田莊300餘處。

南宋皇帝賜給義門陳氏旌表照片,見圖

    

義門陳氏莊園畫像,見圖

     

到了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宋氏王朝怕陳氏“朝野太盛”,危及朝廷安全,於是下旨分莊,由朝廷派官員監護執行,將“義門陳”分遷到全國72個州郡,144個縣,分成大小291個莊,龐大而複雜的陳氏一族,拆分起來十分不易,雖有聖旨卻也曆盡波折,曆時八月乃定。從此,一家衍成萬戶。

據劉經富先生在《義寧陳氏家史述略》一文中雲,在此次分莊中:

旺公十世孫、宋進士曰魁公者,攜眷九十七人,自江州徙汀州,為入閩之始祖。魁公生五子,曰崑、崘、嵩、嶽、峯,兄弟同居寧化之石壁寨葛藤坳陳德村,傳十二世,複由閩播遷,散處粵東、江右、楚南諸郡縣。峯公十二世孫曰中興,中興生子十八人,後世稱十八郎公。其中十一郎公字扶桑,由寧化遷廣東之潮州,再遷福建杭邑之來蘇鄉中都林坊。後世遂尊十一郎公為杭邑一世祖。扶桑公再傳十七世即為鯤池公。

文中“旺公”指陳旺,是1062年江州陳氏入閩始祖陳魁公的十世祖。陳旺是江州始祖,他將陳氏居住地由廬山遷至德安。

又,中國陳姓的受姓大始祖為西周武王時所封之陳滿,以封地“陳”為姓,陳滿的四十二世孫為漢太丘長陳寔,其封地在潁川,陳氏遂以潁川為族望。陳氏何時從河南遷至江西,已無記載,但如果以陳旺由廬山遷往德安之時為參考點,則可作一假設,即:在安史之亂時陳氏由河南南遷。這個推論隻是以理推斷,至於它的真實性,要有翔實的史料方可說明。結合“分莊”史實,我們可以看到,義寧陳氏的客家族源並非像大多數客家祖先一樣是在南宋末避兵亂進入閩粵諸省聚居而成的,而是由封建皇帝下令以行政權力遷徙的結果。而這次分莊的直接原因又是因為義門陳氏龐大的聚族而居規模之下隱藏的對當時皇族政權的威脅。奉旨分莊即是朝廷對陳氏的分化,但從反麵來看,也未嚐不是對義門陳氏的認可與重視。這種心理淵源導致義門陳氏的後代雖然顛沛流離、險阻備嚐,但他們始終不會忘記“義門陳氏”這個名稱的輝煌與榮耀,身體力行,恪守家法,耕讀傳家,即使在他們成為客家人之後。這條路在陳寅恪先生的先祖那裏,也表現得非常清楚。

《義門陳氏族譜》中的陳旺畫像,見圖

(一)、六世祖陳騰遠

陳寅恪先生的六世祖是陳騰遠。陳騰遠,字鯤池。

陳家祖居福建上杭,是客家人。到了陳騰遠時代,才移民到江西省義寧州修水縣竹塅裏村。

江西修水河照片,見圖

    

江西修水陳家老屋照片,見圖

    

案:陳氏祖先為客家人之說,見羅香林先生《客家史料匯編》一書中的考證:

按江西義寧縣陳公右銘(寶箴)一家,據曩歲友人古公愚先生直所麵告,謂昔曾於江西廬山,遇陳伯嚴先生三立(陳右銘之公子),與談曆史,據謂其家先世,蓋由嘉應州興寧縣壩尾橋所遷出,壩尾橋陳氏與曾坑陳氏,為同係統者。餘初亦頗以為然。惟稍後檢讀陳伯嚴先生《散原精舍文集》卷五載《撫府君行狀》,明謂“……其先自閩上杭來遷,是為府君曾祖。”雖閩之上杭陳氏,與義寧陳氏,同屬客家係統,然與古先生所言,則稍殊焉。惟義寧陳氏中,亦確有自嘉應州遷至者,如同上《散原精舍文集》卷六載《福建安溪知縣陳公墓銘誌》,謂“……其先幾世祖自嘉應州遷義寧銅鼓營,遂世居焉。”是其例也。意古先生所麵告者,乃指銅鼓營陳氏乎。

又見廖國仁先生在《關於陳寅恪先生是否客家人》一文中:

考入兩江師範,適有同班同學陳莘夫兄,為伯嚴先生令侄,……據莘夫兄談稱,其先世係福建之汀州,後遷居江西之修水縣,原為客家人。

再見《藝林叢錄》第一編《記陳師曾》一文中:

江西的修水縣,在清朝是義寧州,在宋朝是分寧縣……這個地方雖然屬於南昌府管轄,其實離南昌較遠,而離湖南的邊界反近。

所以,陳家多在湖南居住。今聖歎先生在《國寶雲亡》一文中以為是因為“以官湖南,故子孫皆生長久住長沙”之說,顯然是不當的。

陳騰遠字鯤池,從名字的意義上來看,客家人的陳家久有進取之心。騰遠即騰飛高遠,鯤池即以自比為池中的大鯤魚。當然是典出《莊子·逍遙遊》中。

這也是封建社會中普通士大夫階層的一點夢想,對於陳家而言,這一夢想更有了複興當年祖業之繁盛的含義在內。

今修水陳家老屋尚存有陳騰遠親題“鳳竹堂”三字匾。

(二)、五世祖陳克繩

陳克繩(1760—1841)是陳騰遠的長子,字顯梓,號韶亭先生。

孔子聞韶處碑銘照片和聞韶亭照片,見圖

陳克繩自幼聰穎,青年時力學為文,但投考多次而連年科場不利,連秀才身份都未取得。後來援例入太學,赴省參加鄉試,又不中,於是絕意於仕宦。在家中肆力於詩歌古文,晚年泛舟江湖,與友人相唱和,在當地士紳圈中頗有聲望。娶當地謝氏之女為妻。此時的陳家,正如陳寅恪先生在《寒柳堂記夢》中所說的那樣“吾家素寒賤”。這幾個字道出了陳氏家族史上辛酸的振興發達曆程。

到了陳克繩之子的時代,陳家才漸漸開始發跡。

陳騰遠的四子中,以陳克繩的後裔最為顯達。

陳克繩之名,其意義即以“克己複禮”為準繩,取法於《論語》中的孔子之言。因此,“韶亭先生”中的“韶亭”二字顯然是孔子聞韶之亭的略稱。《論語》中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之說。古代齊地曾有所謂“孔子聞韶處”的碑銘存在。

這裏的“韶亭先生”,疑當地亦曾留有“聞韶亭”之類的古建築,才有可能以“韶亭先生”來指代有德行和學養的人。

從鯤池到韶亭,畢竟我們看到了陳氏幾代人奮發進取的一個縮影。而陳寅恪先生卻依然沒有過多渲染祖上出身,卻念念不忘他來自“寒賤”的窮書生之家。陳氏家族中的這一清醒的自省意識尤為可貴。

陳克繩墓今尚存,墓碑上書“清授太學生十八世祖陳公名克繩字顯梓號紹亭大人之墓”。 碑上麵刻著“湖海風清”四字。碑左右兩邊有對聯,上聯是“仙影騎箕去”,下聯是“英魂跨風來”。

(三)、四世祖陳偉琳

陳偉琳(1798—1854)是陳克繩第四子,字琢如,號子潤。據郭嵩燾《陳府君墓碑銘》一文中的記載:

陳琢如先生諱偉林……祖鯤池由閩遷江西之義寧州,再傳而生先生。考克繩以孝義生子四人,先生其季也。

在學術活動上,據郭嵩燾《陳府君墓碑銘》中記載:

 得陽明王氏書讀之,開發警敏,窮探默證,有如夙契。曰:“為學當如是矣!”

故可以定王陽明思想為陳家先祖的最初思想基礎。陳偉琳精通醫術,是那個時代儒醫傳統的實踐者,這對陳家門風的更改具有獨到的意義。本來,在陳家傳統中並無通醫道之人。但是,據郭嵩燾《陳府君墓碑銘》一文中的記載:

以太淑人體羸多病,究心醫家言,窮極《靈樞》、《素問》之精蘊。遂以能醫名。

陳寅恪先生的《吾家先世中醫之學》中記述的通醫之先祖就始自陳偉琳。

醫學活動之外,在文化活動上,他曾創辦義寧書院,培養當地客家子弟學習。在軍事活動上,他又曾組織團練,抗擊當時太平天國義軍的攻打,以防衛義寧有功而遠近聞名。

陳偉琳娶當地李大嶸之女為妻,生有三子,長子陳樹年,次子陳觀瑞,三子陳寶箴。其中,次子早亡。

陳偉琳字琢如,此名和騰遠類似,其義是希望能立於偉丈夫之林。而其琢如之字,則是指品行象玉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