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張璧和他的鄉親父老們
在《張玉衡先生治喪處》紀念冊中記載了張璧:
為人慷慨,尚俠義,喜交遊,周急濟貧,毫無吝嗇。
張璧對父老鄉親們是十分保護的,尤其是霸州老家的那些鄉親們。經常有一些生活無著落或是遇到困難的人來找他尋求幫助,他都盡力給予幫助解決,而且是管吃管住。當時在那裏具體負責接待的就是白靜明。白氏常接待和安排這些人住在大義社(後來是金魚胡同一號),並去“翠花樓”張璧徒弟開的餐館吃飯。月底徒弟到張璧家結飯錢,總是要付一大筆帳。
白氏早在三十年代的大義社時期,就一直負責張璧的日常接待工作。在筆者采訪白靜明之子白洪瑛時,他說:那時來找張璧幫忙的人很多,而且來吃閑飯的人就更多了。當時,張璧家裏生活並不很富裕,但他從不吝嗇給需要的人們幫助。
如,從霸州老家來的陳靜齋,每次來京全要找張璧負責吃喝和居住。張璧經常把他安排住到魚胡同一號的四存學會所在地。
1943年,霸州中亭河南有一地主惡霸為保護自己的地,在河灘南部築壩圈護自己的土地,這樣使中亭河行洪道變窄,一旦洪水來時,極可能會造成北岸決口而淹沒大量農田。這讓沿河村民極為憤慨。共產黨地下政權便派人到京找張璧。張璧了解情況後即刻給霸縣縣長翟曜寫信說明曆史原由和事件的嚴重性,敦促縣長翟曜從速解決。致使翟曜抓捕了惡霸,平毀了土堤。張璧助鄉民護河保田的美譽在家鄉流傳至今。此事在1989年出版的霸縣誌和2006年出版的霸州市誌中均有記載。
其實,早在國民政府剛剛結束北伐之時,張璧就首先注意到了當時社會上百姓希望和平、企求生活安定的心態,及時地向他的老同學、時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商震,寫了一封治理河流水患和解決房山森林兩大問題的建議函。如果不是此信被一直保存下來,除了他的軍事政績之外,我們根本無從談起張璧對百姓、對國家有什麽具體的經濟建議和關懷民生的功績和措施。
這封在曆史檔案館裏被冷遇了長達八十多年的珍貴信函,直到2014年1月22日才意外地被筆者發掘出來,在此,我將重現寫信人當年的關注民生熱心公益的建議,他的愛國愛民心態,一覽無餘。
該信使用“中國飯店旅客用箋”,信封署名為時住中國飯店第42號。該信共四頁,內容如下:
起予主席老弟勳鑒:
近日有多事,難得弟一談,恐吾弟事忙,屢欲趨訪而未果。茲先函商最要者數項,或較匆匆把晤,轉可盡其所懷也。河北水利委員會把持於軍閥及南人手中者,十餘年。巨款徒靡,水患屢興。今當革新伊始,水利為吾省千萬民命所關,徹底改造,萬難再緩。查其所以空耗巨款之由,類以當事者多與河北省毫無關係之人,河務既乏常識,利害更不切膚,欲其熱心服務為省民興利除害,嗚呼可得?今當建設開創之時,軍閥名流之偶像,無複利用必要。且桑梓父老,千百萬生命安危,舉係於此,尤非其他空泛政務機關可比,及今不圖,將更無徹底革新之日。省民處此青白旗下,恐亦不容默爾以息,常此置切身利害問題於外人之手也。兄意此事既到無可因循延緩之時。吾弟宜毅然處置,就河北老同誌中,物色輿情素孚允洽人心之士,完全接收,將軍閥餘孽及名流外國人之虛風,一掃而空。然後水害可免,款不虛靡,省民生命得一保障處,均吾弟一念革新之所賜也。
外聞王樹丞兄有一意見書送呈省府,關於坨清高線路管理局及房山森林變價兩問題,亦係地方公益性質。吾弟可注意一閱。
此二事內容詳情,係家兄律生與王樹丞共同調查之所得,個中原委,頗清析也。兄意房山森林問題,頗可用之為民眾團體之經費。近日裁兵風浪已遍全國,河北省民宜當首先號召之衝,組織協會,結合各界,擴大宣傳,實行促進,均非有相當經濟確定基礎不為功。以房山森林供民眾裁兵運動之資,化無用為有用,吾弟當不河漢兄言也。有暇甚盼謀一懇晤,專此即頌
勳祺。
兄張璧 謹啓
廿六日夜十二點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張璧的書法十分秀麗美觀,具有紮實的楷書和行草書法功底(書信見下頁照片)。
根據此信內容談到“近日裁兵風浪已遍全國”,可知當寫於1929年1月北伐勝利後國民政府決定裁軍之時。因此可定此信作於1929年1月29日夜。張璧此信核心是治理河北海河水患和北京房山森林利用這兩大關係民生切身利益的大問題。
河北水利當然是指海河流域治理問題。張璧明確意識到改造河水泛濫的緊迫感:“水利為吾省千萬民命所關,徹底改造,萬難再緩”。他針對當時出現的“空耗巨款之由,類以當事者多與河北省毫無關係之人,河務既乏常識,利害更不切膚,難其熱心服務為省民興利除害”等陋習,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國家的軍事相爭才剛結束,他就敏銳地注意到了關係民生疾苦的治理水患問題。民國政府成立初期,曾經在河南、河北、山東三省分別設立了各自獨立管轄本省河水問題的河務局,既缺乏相互之間的協調,又疏於兩省交界地帶河道的治理。而堤防又最為治理的薄弱環節。張璧提出的根治陳規陋習和貪汙腐化的方案是:“就河北老同誌中,物色輿情素孚允洽人心之士,完全接收,將軍閥餘孽及名流外國人之虛風,一掃而空。然後水害可免,款不虛靡”。
其實,根據《霸縣新誌·張毓珊傳》中的記載,張璧的二爺張毓珊就十分重視治理河水問題:
張毓珊,字樾樵。清增生。世居霸縣東高各莊村。性寬和。治家勤儉,事親以孝聞。好讀書。早歲入庠。丙辰歲試,補增廣生。因家事繁瑣,遂不習舉子業。專心理家政。暇則為諸子侄講經史。……光緒二十年,境內大水,糾合鄰村修堤堵口。嚐撥夫數千,不分晝夜,親自督催。竟得秋有收獲。……光緒二十九年,在村南中亭河堤修築永豐閘,環村開溝,旱則引水灌田,澇則泄水注海。
可見,對河水泛濫的治理是張家曆代的一個願望。
而房山森林則是指房山縣內嶽各莊鎮境內的上方山森林,是華北地區保存完好唯一的一片原始次生林。早在
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
535)就有僧人在此開山建寺撫育森林,其中香椿、黃精、拐棗被稱為“上方山三寶”,載譽北方,聞名久遠。這裏的森林景觀峰奇山秀,古樹參天,春季山花爛漫,夏季清爽宜人,秋季滿山紅葉,冬季白雪綠柏,被曆代遊人稱讚為“南有蘇杭,北有上方”之美稱。其地距京城
65公裏,上方山有九洞十二峰七十二茅庵等景觀。張璧建議將此林場,作為“頗可用之為民眾團體之經費。……以房山森林供民眾裁兵運動之資,化無用為有用”。
應該說以上兩點建議十分到位,由此可見張璧的施政能力和眼光。而這些方案又是他大哥“律生與王樹丞共同調查之所得”,可見當時張家兄弟二人皆憂國憂民、無私忘我之士。張律生對農業和水利的關注,是他以後成為民國時代農業部北平農事試驗場場長的一個學術背景。
北伐成功,革命勝利,深夜十二點了,張璧不是想醉生夢死的生活,而依然想到的卻是關心民生疾苦!他特別注意到了當時治理河患的人,是一些不懂水利、隻知貪財、和河北水患沒有任何直接利害關係的外省人士,民國政府的多年巨資投入幾乎全被侵占和浪費,沒有產生實際效果。另一方麵,北京房山的森林,成了一些軍閥和權貴們的意圖侵占的目標。張璧的建議是勸說商震做利國利民的好事,因為他首先注意到裁軍風浪當時雖然已遍全國,但是要想實現真正的裁軍就必須“有相當經濟確定基礎不為功”。他首先發現了裁軍和社會經濟基礎之間的對應關係,這一見解又是超前時代的。此見解幾乎可以成為21世紀裁軍行動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出發點和參照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