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張璧早年的軍旅生涯
張璧少年時開始,先是在家接受私塾教育,而後正式就讀並畢業於霸縣高等小學。在他大哥張律生的幫助下,張璧到天津就讀中學。
1902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創辦北洋陸軍將弁學堂,並設督練公所,下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以鄢玉春為總辦,王振畿為提調,李士銳為總教習。修學期限,中級以上為半年,初級為一年。
同時,袁世凱又在北京設立練兵處以訓練新軍。並派人分赴正定、大名、廣平、趙州、冀州各地,會同地方官精選壯丁6000名,分別訓練。當時,袁世凱對新軍的要求是“兵必合格,人必土著”的總原則。按名注冊,由地方官員協助操練新軍。
見《清史稿》記載:
二十五年……二月甲申,申諭各省辦積穀、清訟、團練、保甲。丁亥,命武勝新隊名曰虎神營。舉行京師保甲。戊戌,膠州灣德兵藉詞護教,入沂州境。命呂海寰告德國
外部,止其進兵。以新建陸軍訓練有效,予袁世凱優敘。
又見《清光緒朝實錄》卷五百三十四:
光緒三十年八月初三,練兵處奏籌擬陸軍學堂辦法。上諭:“依議行”。
那一年,張璧17歲。1902年,張璧中學畢業後,他為了減輕大哥的生活負擔,就報名參加了北洋新軍。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當時,張璧的軍餉是每月二兩五錢銀子。這些錢足夠可以保證當時一家幾口人購買一個月的基本口糧。幼年喪父的張璧,幾乎是在大哥的照料下完成了學業的。因此,當了兵有了軍餉的他,極大地幫助大哥改善了家裏的生活壓力。
在新軍中,張璧和同為軍人的劉夢庚等人成為好友。
張璧在新軍中,和其他軍人一樣,訓練十分艱苦。由於當時的新軍中已經有了德國和日本的軍事教練,當時稱之為“洋教習”。因此,畢業於中學的他,開始了日語學習。正是這些軍事訓練基礎和日語學習基礎,兩年後,他進入了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學習。
當時的北洋陸軍武備學堂錄取工作很簡單,基本上是麵試決定,沒有文化課和軍事課的考試。而麵試合格與否的原則依然是袁世凱的那句“兵必合格,人必土著”的要求。比如,當和尚的孫嶽,穿著袈裟來參加報名考試,隻因會武術,就被當場錄取。
1903年,北洋陸軍將弁學堂改名為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先後由劉永慶(1902-1903)、馮國璋(1904-1905)、段祺瑞(1906-)任總辦(即校長)。
這時學堂的
建築格局完全模仿日本士官學校,也是一片氣象森嚴的磚瓦結構建築群。四麵有高大的圍牆,牆外有護城河環繞。這裏原是一座擁有殿宇百間的關帝廟,1900年時曾遭八國聯軍焚毀。新建軍校時,就利用原來的廟產並征用了鄰近土地,改擴建而成。整個學校建成後占地達一百八十多畝。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大操場和靶場四個部分。
本部居學校的中心,由南、北兩院組成。北院是生活區,南院是教學區。南院的東、西兩側是教室和學生宿舍。當時的學製是兩年。
1905年,20歲的張璧,由於他具有初步的日文基礎,所以他被分配在武備學堂的“洋文班”學習。
關於張璧哪年進入北洋陸軍武備學堂的問題,目前為止,各類文字記錄和相關文章均語焉不詳。根據他和商震是同期同學、而商震是1905年17歲時考入的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因此之故,筆者曾主張:張璧考入北洋陸軍武備學堂也是在1905年,即他參加新軍兩年之後。我曾根據張璧1924年4月13日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而商震卻是在晚他一年以後的1925年9月24日才獲得這一軍銜,考慮到當時授予軍銜時特別注重的入學或畢業於陸軍學堂的時間先後這一論資排輩習慣,顯然張璧的入學時間或許應早於商震的1905年。但是,由於在1906年9月發生了十分重大的開除加入“同盟會”師生事件,正是在這一事件中,張璧和商震等人同時被除名——如果他是1904年入學的話,那麽到了1906年的9月,他該已經畢業了而不存在被開除的問題。既然是被學校除名,可見他也應該是1905年入學。至於為何他早於商震一年被晉升為陸軍中將,隻有一個原因:當時他的察哈爾省全區警務處處長兼警察廳廳長這一職位是較重要的。
在北洋陸軍武備學堂,“洋文班”是當時特別設立的以德、日模式培養軍事人才的專業。當時的任課教師中就有日本人和德國人。據說他和商震上課時曾是同桌好友。
案:商震,生於1888年,卒於1978年。字啟予,又作起予。河北保定人。1905年,商震考入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到校後,他很快就加入了同盟會。但是,很不幸的是,1906年8月,張璧和商震等人因為積極參與革命活動、加入同盟會而被學校開除。
在不到兩年的學堂生活中,張璧有了幾個很好的朋友孫嶽、商震、張席珍等人。而和尚出身的孫嶽當時則比他高一屆,並且在1906年順利畢業。
從下麵這張照片來看,當時黑板上使用的語言可能是德文,但肯定不是日文。
1901年,剛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吳祿貞回國後,出任武昌將弁學堂軍事教習。
案:吳祿貞,生於1880年,卒於1911年。湖北雲夢人。1898年,他被保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正是在此期間,他認識了孫中山,加入了興中會。1901年,他回國後,意外地認識了湖廣總督張之洞,並且被張視為奇才,加以保護和推薦,於是,吳祿貞成了武昌武備學堂的教習。張之洞死後,吳祿貞特地向朝廷呈奏了《為已故大學士張之洞官鄂最久,功德在民,請建專祠事折》。師生之情,盡情表露出來。1903年11月4日,他和黃興、劉揆一、宋教仁、章士釗、
周震鱗、
翁鞏、
秦毓鎏、
柳聘農、柳繼忠、
胡瑛、
徐佛蘇等12人,在長沙保甲巷彭淵洵家舉行秘密會議。開始創建秘密的反清革命組織“華興會”。
關於具體創始人數,劉揆一在《創立華興會》一文中記載為:
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在長沙明德學堂正式成立,黃興任會長。
5月,吳祿貞北上,調任北洋練兵處軍學司訓練科馬隊監督(即騎兵專業訓練負責人)。正是他引領張璧、商震等青年軍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1905年,剛剛考入北洋陸軍武備學堂的張璧,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導師、當時的教官、訓練科馬隊監督吳祿貞。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張璧和商震等青年軍人先後加入了秘密革命組織華興會、同盟會。
8月20日,在黑龍會的斡旋下,各派旨在推翻滿清王朝的中國革命組織在東京黑龍會總部聚會,協商組建中國
同盟會。同盟會由興中會、華興會、複興會合並而成,正式宣告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
吳祿貞、張璧、商震等華興會全體成員自動成為同盟會創始會員。至今保存下來的最早的同盟會《乙巳、丙午兩年會員名冊》中,並沒有記載張璧、商震的名字,但是有張繼的名字。因為當時,加入同盟會必須有個人簽署誓言的《盟書》,並將此《盟書》交到總會才算正式入會。而吳祿貞、張璧、商震等華興會屬於集體入會,所以沒有保存下來他們各自簽署的《盟書》。
1906年11月18日,朝鮮參政大臣樸齋純致函朝鮮統監伊藤博文,意圖侵占我國東北延邊地區,要求
日本政府派員前往
中國延邊地區保護實際上已經非法越境來華的所謂“朝鮮墾民”。針對於此,清政府在1907年7月任命
徐世昌為
東三省總督、吳祿貞隨行任軍事參議,處理東北事務。到達東北後,
徐世昌調集了4000多名士兵,在重要地點設立“派辦所”。深刻了解日本的軍事野心的吳祿貞首先提出“籌邊之道,貴在知邊”的建議。這一建議為
徐世昌所接納。於是,徐世昌派遣他到
延吉調查邊務,任命他擔任延吉邊務幫辦。
從1894年日本出版的地圖的左下方,可以明顯地發現當時的日本已經確認間島為中國領土。
由於缺乏人手協助開展調查工作。於是,吳祿貞很自然地想到了他在北洋陸軍武備學堂的幾個懂日語的學生、同盟會會員張璧、商震等革命青年軍人。1907年7月中旬,已被學堂除名的張璧、商震等人,被吳祿貞招攬到東北,參加北洋陸軍,任初級軍官。從此開始了張璧當軍官的曆史。吳祿貞既是他的軍事導師,更是他的人生導師,是他引導張璧走上了革命道路。
這裏的間島,原名墾島,因有大批朝鮮移民長期非法越界墾荒而得名。該地區位於圖們江北岸,最初是指
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自古屬
中國領土。韓國一些團體卻認為“間島”是指圖們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中國延邊
朝鮮族聚居地區,包括延吉、
汪清、和龍、
琿春四
縣市。至今,朝、韓兩國部分政客意圖對中國提出所謂領土主權的要求。
1907年7月11日, 日本駐華使節阿部照會清政府外務部,居然聲稱:“間島究為清國領土, 抑為韓國領土, 此事懸案已久, 迄未解決”。與此同時,日本派遣大批間諜人員到那裏進行勘察和刺探軍事情況等活動,並不斷地挑起事端。日本外務省甚至派遣齋藤季治郎任間島派出所的所長,意圖形成對那裏的實際管轄局麵。
案:這個齋藤季治郎,是當時日軍中的所謂中國通。他生於1867年,卒於1921年。在1899年至1904年曾任
杭州武備學堂洋文班的
教師。後來晉升為日軍第十一師團中將師團長。
1907年8月,吳祿貞得到日本軍隊在間島附近集結的消息,立即讓張璧、商震等人帶領軍隊與當地民團,做好防禦準備。然後,吳祿貞向日本軍官齋藤季治郎致信,表達守衛領土的決定,要求對方立刻無條件地退出邊界。吳祿貞在信中嚴正聲明說;“延吉廳所轄之地是中國領土, 我國早已設置官衙, 軍隊在此管轄, 已為萬國所公認”。並且要求日本憲警“立即撤走”。這是軍人的張璧第一次親身參與的保衛祖國領土的行動,這對他今後的軍事生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齋藤見清軍已經有了防備,不得不下令日軍撤出中國邊境。然後,齋藤季治郎向日本外務省撰寫了詳細的報告和建議。見電報原始文獻:
而吳祿貞也親自主持撰寫了《延吉邊務報告書》,並繪有《延吉邊務圖》。後來,清政府以此為中日談判的重要依據,終於讓日軍徹底退出了間島地區。
1909年5月,吳祿貞升任延吉邊務督辦,並任北洋陸軍協都統(即該軍最高負責人的助理)。9月4日中日雙方代表在北京簽訂《圖們江清韓界務條款》,又稱“間島協約”。該條約完全確立了
間島為我國領土,以圖們江為國境,在江源地方以界碑為基點,以石乙水為分界線的總原則。
1910年,處理完間島問題後,吳祿貞在慶親王的推薦下,調任北洋陸軍第六鎮統製(即該軍最高負責人)。於是,張璧、商震等人也追隨吳祿貞回到關內,隨後張璧擔任了北洋陸軍第六鎮的三等參謀官。
第
六鎮是袁世凱的嫡係部隊,總部駐地在北京南苑。原統製為段祺瑞。現在改由吳祿貞統領,自然是由於段、吳二人曾在北洋陸軍武備學堂時代的上下級關係。當時北洋陸軍主力一共編製六個“鎮”,一鎮有12000餘名官兵,“統製”是鎮最高長官。經曆這次間島問題,追隨吳祿貞的張璧徹底明白了日本軍事力量的強大,也使得他意識到外交周旋和軍事準備兩者缺一不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但是北方卻依然在清政府和北洋陸軍的控製下。這時,駐守山西的清軍發動起義,八十六標
標統(即該軍最高負責人)閻錫山被推舉為山西革命軍都督。清政府立刻命
袁世凱派兵鎮壓。於是,
袁世凱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的第
六鎮前往鎮壓。但吳祿貞帶領張璧和全體軍兵卻前往了石家莊。
在石家莊營地,此時的吳祿貞認為革命的時期已到。於是,他在娘子關,帶領張璧等貼身參謀,和閻錫山單獨會麵商談,決定組建“燕晉聯軍”,定於11月7日一起回師北京,討伐清政府,發動“中央革命”。
據樊文稷《民國名人張璧》一文的說法,當時的吳祿貞曾激動地對張璧、商震等全體軍官演講說:“蔭昌傾北京精銳之師南征武昌,諸位如果要和我一起倒戈,進攻兵備空虛的北京,可以兵不血刃而定天下,然後綏靖士民,易置帝政,而傳檄東南,釋甲寢兵,天下事可大定。”
張璧、商震等人積極地響應吳祿貞的主張。他們先是謊稱已經招安閻錫山的軍隊,而後張璧、商震帶兵又在石家莊扣壓了運往湖北進行鎮壓的餉銀二十萬兩和大炮十門及糧食等重要軍事物資。此時,吳祿貞的言行被軍中的密探密報給了袁世凱。袁世凱在得到了軍中密報後,才明白自己的愛將吳祿貞這時也已經成了逆黨。於是,袁世凱下令段祺瑞刺殺吳祿貞。段祺瑞則以重金買通了吳祿貞手下的騎兵營長馬步周,將第六鎮統製吳祿貞、參謀官張世膺,副官周維楨等第
六鎮上層軍官刺殺於石家莊軍營中,北洋陸軍第六鎮的起義遂宣告失敗。如果吳祿貞不死,他很可能在進入民國初期時代成為一名大軍閥,張璧和商震都將成為他手下的重要將領,也許中國民主革命的曆史和民國的格局將徹底改寫了,可惜一切還隻是“假設”和“如果”而已。個人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大小和價值,往往很難準確地說清楚。
吳祿貞被殺後,袁世凱立刻在第六鎮展開肅清逆黨的行動。張璧、商震等青年軍官自然在被肅清之例。於是,張璧在軍中同盟會份子的安排下,逃往當時東北的奉天省。
為了躲避追捕,他開始使用了“張君玉”這一名字。這一名字後來也被舊北平特別市公署警察局張璧檔案中所記錄和保存下來,足以證明其真實性。
正是在1911年10月底前後,張璧在奉天加入了影響他一生的一個傳統組織——青幫,引導他進入青幫的師傅是當時青幫“理”字輩的王約瑟。當時按照青幫的輩份,張璧在青幫屬於“大”字輩。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張璧在奉天,充分地利用了青幫組織和他的畢業於軍事學校的特長,他和商震發起組織了陸軍小學,招集學生學習,計劃建立東北地區的“光複軍”,積極地策應武昌革命。他和同屬於“大”字輩的青幫成員、同盟會成員顧人宜、楊子厚、楊大實、藍天蔚、朱霽青、蔣大同、徐於、劉乾一、陳幹、祁星宸、石磊等青年,包括辛亥革命成功後的陸軍中將厲大森等人、成為了革命戰友,他們一起參與組織了著名的高力門起義、鳳城起義和開原起義三次起義,為辛亥革命在東北地區的發展和推廣做出了輝煌的戰績。頻繁的起義證明了當時奉天的革命活動的積極和張璧等軍事學校畢業生的領導能力和軍事指揮能力。
1911年11月13日,山東省脫離清政府的統治,宣布獨立。
11月中下旬,張璧等人帶領數十名革命青年學生,到達遼陽西南劉二堡村,在那裏建立了“光複軍”革命基地。
11月24日,在袁世凱第五鎮軍隊的打擊下,山東又被迫取消獨立。當時,主張繼續獨立的革命黨人建議加入中華民國政權。
11月25日,張璧和商震等人在遼陽西南劉二堡村再次打出了發動起義、召集“光複軍”人馬的白旗標誌。此舉迅速引來了當時的遼陽地方官員和巡警、軍隊的鎮壓。11月29日,張璧等人組織敢死隊,準備起義。當天夜晚,商震因為臨時有事外出,離開這裏得以幸免於難。前來鎮壓的趙爾巽的軍隊將張璧等“光複軍”起義者們團團圍住。經過激烈地交火,槍少彈絕的起義者們,犧牲了數十人,而張璧等部分有過軍事訓練經驗的起義者成功突圍逃生。
張璧、顧人宜、藍天蔚等人帶領突圍成功的“光複軍”部分成員渡海到達山東煙台,繼續開展他們的革命起義活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由海外回到南京,就任中華民國中央臨時政府大總統。
1月20日,中華民國中央臨時政府應山東地區同盟會和革命黨人的要求,委派胡瑛出任山東都督府都督。
案:胡瑛,生於1884年3月28日,卒於1933年。原名胡祖懋,字敬吾。後改名瑛,字經武,號宗琬。湖南桃源縣人。1903年,他在就讀長沙經正學堂期間,協助黃興,參與創建了華興會。1905年6月,他留學日本。8月,他在日本參與創建了同盟會。1906年2月,短期回國領導革命活動。1907年,他在漢口被捕並被判死刑。後經直接找到張之洞說情營救,他被改判無期徒刑。1911年1月,與蔣翊武、詹大悲等人在武昌組織革命團體文學社,胡瑛為該組織領導人之一。武昌起義後,胡瑛任湖北軍政府外交部長。於是,胡瑛親自到漢口各個租界,宣傳中國革命宗旨和軍政府的對外政策,贏得在漢口各個駐外使館的理解與支持。
胡瑛帶領著黃興手下的3000名革命軍人到了山東後,2月21日,立刻聯係上了正在煙台組織革命活動的華興會的老友、“光複軍”起義的領導者之一的張璧,讓他帶領東北“光複軍”,全體整編加入到他帶來的軍隊中。於是,在胡瑛領導下,張璧帶領的東北“光複軍”成員在煙台芝罘島建立了革命基地,建立了一支新的軍隊——“關外民軍”。時為軍人的張璧,成了山東都督府都督胡瑛最信任的革命武裝領導人。
按照當時日本外務省的情報記載:
在誰來當這一軍隊的最高領導人的問題上,張璧和商震、楊大實三人之間展開了競爭。競爭的結果是軍事學校畢業的張璧、商震任“關外民軍”正、副總司令。而楊大實則落選退出,並離開了“關外民軍”。
自此,張璧第一次成了一支軍隊的領導人,為他進入民國時代積累了革命資本。特別是張璧親自出馬,並利用他在青幫的地位和關係,策動煙台、青島、威海等地的北洋海軍中的青幫份子先後易幟,歸向革命,更使他威名遠揚。史稱這次革命行動為“芝罘獨立”。
如果說吳祿貞引導張璧走向了革命,那麽胡瑛則是將張璧領導的東北光複軍推向了北方革命的前台。正是在1911年11月至12月這一特殊曆史階段的積極的革命活動,山東省的同盟會“武”先鋒張璧和河北省的同盟會“文”先鋒張繼,一時間贏得了“北二張”的名聲。和“北二張”並立的 “南胡汪”,就是時任廣東軍政府大都督的“武”先鋒胡漢民和時任南方議和參讚“文”先鋒汪精衛。故時人稱之謂:“南胡汪,北二張”。
1912年1月22日,胡瑛在山東煙台宣布獨立。
2月初,清政府派遣軍隊進攻山東。胡瑛向南京政府告急,要求增兵。於是,一直在南方領導“光複軍”的李燮和帶兵前來支援。李燮和立刻派遣手下、“光複軍”第二混成旅旅長李炯和團長周朝霖,帶領三個營,日夜兼程趕赴煙台。張璧則立刻和李、周率領的部隊會合,他們帶領各自的軍隊,聯手協助胡瑛,最終導致了山東再次脫離清朝統治。
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徹底結束。
3月19日,袁世凱下令解除胡瑛山東都督府都督之職,改任新疆屯墾使。他辭而不就。可惜革命成功以後的胡瑛,在袁世凱的陰謀打擊下,他喪失了所有軍事指揮權之後回到日本,一度與李燮和等人一起又轉而支持袁世凱稱帝,從革命蛻化成了反革命。這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的人性中最為軟弱的妥協性的一麵。《蔣介石日記》1915年8月14日中就明確記錄:“楊度、孫毓筠、嚴複、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發起籌安會,鼓吹帝製。”
應該說,辛亥革命成功之前的張璧在吳祿貞、胡瑛等幾位民主革命導師的正確引導下,他的人生價值觀和理想是非常積極和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