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50年後氫彈研製內幕大揭秘,於敏構型解密。
1 於敏構型和T-U構型的本質差別,不是什麽折射反射的差別,而是於敏構型中沒用氚。這是於敏構型經濟性和高可維護性的根源,也是現在傳說隻有中國有氫彈的原因。如果用了氚,氚半衰期12.5年,每隔6.5年就要換一次。氚非常貴,每千克3千萬美元,有價無市。其它4大流氓都是T-U構型,沒有氚根本不會聚變。
2 於敏構型不是氘氘反應,而是氘氚反應。何祚庥文章不是說了,所有輕核聚變最大截麵不超過5個巴(5平方厘米),因此半徑1.5厘米的次級就夠了,比一個網球還小。
3 引爆的關鍵不是X射線,是Y射線(伽馬射線),這已經是常識了,Y射線波長更短,攜帶能量比X射線大4個數量級(1萬倍以上)。
4 T-U構型用氚,氚存在一個金屬桶中,可以用機械開關設置氫彈當量,通過放出的氚數量和氚通道不同,當量在幾千噸(隻有初級爆炸)到幾十萬噸(全部放出)之間幾個檔次調節。於敏構型沒有這個功能,不能調節當量。
5 於敏構型的全部秘密,不是怎麽製氚。地球人都知道是裂變的中子打擊氘化鋰6,可以製氚。氘吸收中子變氚,鋰6吸收中子分裂為氦4和氚。秘密的關鍵是:裂變時,中子和射線同時產生,但是中子有靜止質量,速度小於光速;X和Y射線都是光子,光速。再加上製足夠的氚需要時間,當氚產生後,用於引爆氘氚的射線(不論是X和Y射線)都早就過去了。靠反射?每反射一次哪怕隻喪失10%的能量,這個速度差都夠反射N次了,能量早就衰減完了。
6 T-U構型大概就是楊振寧設想的那樣,靠橢球反射高能射線到位於焦點的次級上。次級就是一個網球大小的氘化鋰,外麵被氚包圍。或者更大的蓬鬆氘化鋰,內部氚能進去。何祚庥文章說了,氫彈反應速度和溫度4次方,密度平方正相關。溫度即高能射線速度,這個大家都差不多,不會有本質差別。關鍵就是材料密度了,既要壓的緊,又要留出足夠的反應時間,反應還要均勻,不能把材料炸飛。
7 氚半衰期12.5年不到。成品過了12.5年,氚隻有以前一半,另一半衰變為氘和中子,中子衰變為質子加電子又結合成氕。最後就是氚一半,氘和氕各25%。氚密度一半,反應速度變為1/4,加上一半的中子會被氕氘吸收掉,中子密度變為1/2,最終反應速度和威力會變為1/8以下,而且很可能炸不響(反應速度變慢,在全部反應完成前結構已經被原子彈摧毀)。所以不要以為T-U構型就簡單,朝鮮印度老巴以色列,都沒有真正掌握氫彈。氚也是氫氣,有氫氣本身的一些怪特性,比如被氚桶內壁的金屬吸附,等關鍵要用的時候不肯出來。因此用的量要更大,每隔7年就要換一次,經濟上真的承受不了。於敏構型不用氚,長期的經濟和維護優勢就顯現出來了。老有傳言隻有中國有真正的氫彈,這是不真實的,隻不過美俄現在氚桶不是滿配(除了執勤的戰略轟炸機和潛艇外),10個鍋隻有兩三個蓋子。不值班的氚桶(外加原子彈的中子源)放在倉庫裏而已。轟炸機部隊的氚桶,也是誰上天誰滿配,不上天就卸下來。
8 於敏構型不能小型化,所以中國是5大流氓中氫彈小型化最晚的。美蘇70年代,法國80年代,中國90年代才完成氫彈小型化。法國也是T-U構型,所謂中國教法國氫彈或者氫彈小型化,都是假的。中國氫彈小型化也是回退到T-U構型,使用氚的氣體助爆法。何祚庥文章裏講的很清楚。
9 氫彈越小越困難,越大反而越簡單,就是堆材料。但威力提高到8倍,殺傷半徑才提高到2倍。而且威力越大,核材料浪費越多,因此大威力並不合算。5大流氓現在都追求小當量。中子彈,電磁殺傷彈,本質上都是小型化小威力氫彈,掌握了氫彈小型化技術後水到渠成。中子彈也不是用來打坦克的,那都是忽悠。中子彈是用來打擊敵方核彈的,用高能中子引爆敵方核彈頭或者使對方失能,無論是在發射井,初段反導還是中段反導。大威力氫彈可以用於核地雷,不需要考慮運載能力。中子彈或者氫彈中最缺德的是鈷彈,外麵包一層鈷59,受中子輻射後變為半衰期5年多的鈷60。那些躲在山洞深處,吃了5年罐頭在核戰中活下來的人,走出洞後看到的是一個寸草不生的月球地貌,外加衰變剩下一半的充滿鈷60粉塵大氣的世界。
10 常規爆炸,比如金屬氫,高能氮5之類,都是化學變化,好比燒煤,無論化學能多大,反應速度多快,都不可能引起核聚變,原因是溫度不夠,氘氚反應要上千萬度。激光聚能是可以引爆的,但目前實現不了。如果解決了初級,氫彈就變成一種幾乎沒輻射的常規武器,想想多可怕。或者變為一種大威力炸藥,比如用於炸喜馬拉雅山。
最後總結:於敏構型不用氚,T-U構型用氚。這是兩者的本質區別,其餘折射反射之類,都是具體的技術手段而已。氫彈小型化用了氚氣體助爆,何祚庥文章說用了不到1克的氚,和T-U構型用的量也不同,可以認為是兩種構型的中間體。因此即使是中子彈,中國的也是省錢的,窮人能用的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