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電影院上映馮小剛導演的《我不是潘金蓮》,我第一天就去看了,座無虛席。從荒誕裏看到諷刺,對官場的官僚作風,和人心自私的揭露,馮小剛“帶著鐐銬跳舞” 針砭時弊,勇氣可嘉。
這兩天不少華人朋友也去看了,其中有些不在中國長大的華人朋友,可能因為缺乏背景認識,有疑惑,我給他們的解釋,順手匯總寫下來。純粹我個人的觀點。
Q: 李雪蓮為什麽因為一句話就那麽執著,有什麽大不了的?
A : 需要補充一些背景資料。在中國農村,公開場合的一句話很容易傳遍全村,社會輿論對農村婦女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會被壓抑得抬不起頭做人。所以李雪蓮很重視要糾正討回公道。也從側麵反映了,農村婦女長期被壓抑的可憐狀況。從這一點上,李雪蓮這個農村婦女很值得同情。
Q : 在西方生活的華人很不解,上訴為什麽不走法律途徑,而走奇門歪道?
A: 我想這也是在法律健全的社會的人無法理解李雪蓮做法,因為人們普遍都有現代的法律意識,有比較健全的法律體係和上訴途徑,受到公平的對待。那做出李雪蓮這種出格的事,是不是就意味著她本身的條件, 和社會環境和製度,都不具備這些呢?如果能有常規的做法,她何必這樣千辛萬苦呢?這樣想來,就比較能夠理解和同情李雪蓮的處境了。
Q:按照大家的判斷,其實法庭的判決沒有錯,李雪蓮還糾纏不休,所以,她的上訪是不對的。建立在不正確的訴求上的電影情節,是不合理的,電影也不值得看。
A:很多電影的思路,一般有一個正確的人或者觀念,情節圍繞著這個正確去展開或者去尋求,去糾正錯誤。這是很多觀眾的習慣思維。但是,在這部電影裏,李雪蓮的要求就是錯誤的,電影沿著這個錯誤去展開,各種的荒唐和謬誤接踵而來。一般荒誕電影是這樣的思路,在荒誕不經的路上越走越遠,來反諷這些現象的不合理性。
馮小剛導演在訪談裏提到,李雪蓮不合理的上訴,隻是一個引線,主要是為了引出各個官場的荒謬現象,官場和身邊人物的嘴臉,這才是導演重點想表現的。
乍一看,創作者描寫這樣一個無理取鬧的上訪者形象,是在反對這種現象。但這個不合理的上訪,我覺得更像一個幌子,遮蓋著創作者想表達的真實意圖。就如一個有抱負的人,表麵裝瘋賣傻,從瘋言瘋語裏不時吐幾句真言。試想,如果電影說的是貼近真實的上訪案例,那一定是某些官員或者社會不合理的亂象,按照現在報喜不報憂的審查製度,電影絕對不可能通過政審。話說在能自由表達意願,直接針砭時弊的環境下,誰還需要這麽遮掩著呢?馮小剛這種打插邊球的做法,冒風險,也懂得運用技巧。
Q:其實很沒有道理的無理取鬧的上訪,各級官員都那麽耐心和包容,到後來害怕擔心,還被大批撤職。
A:我認為是對官員形象和行為的美化,現實中應該更冷酷和高壓。但這算是政審通過的妥協,或者是美好願望吧,希望官員會變得如此nice。
因無理的上訪,一下就撤職大批官員,並不是好事,其實也諷刺了是人治的社會,而不是法治。上級領導的意願,政治風向的無常,讓下級誠惶誠恐。讓人聯想到現在畸形的狀態,隻有把事情鬧大鬧到網上引起大規模圍觀,才能引起上級立即重視處理。如果官員及時公正處理,民眾需求能通過走正規渠道解決,何須如此?
Q: 那麽多年,為什麽李雪蓮堅持要上訴?
A: 我發現,電影中主要隻有李雪蓮這一個主要婦女的形象,身邊都是各種不同的男人,而且地位和能力都比李雪蓮強。這樣的刻意安排,應該是凸顯婦女在男權社會裏, 地位和能力處於弱勢。整個過程中,電影裏的李雪蓮沒有感受到真正的關心,對她不是冷漠,就是敷衍,沒有人把她作為一個人,站在她的角度,試圖理解她,關心她,安慰她。
她感到很委屈,找前夫理論,前夫當眾指責她汙蔑她,但圍觀的男人們並沒有對她的遭遇表示同情,隻是要她不要惹麻煩趕緊離開。後來遇到以為能托付終身的人,也其實在利用她。遇到的各級官員,高高在上,漠視她,當她是一個障礙,一個需要解決問題,都站在她的對立麵,躲開她,推開她。以至於她後來說不想上訪,讓官員無法理解,因為官員已經預設她是一個麻煩。我想,這就是為什麽李雪蓮和官員的對話,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李雪蓮的心病一直無法解決。最後被撤職的縣長回歸平民的身份,以一個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員,去跟李雪蓮正真交談,了解她內心的想法。如果李雪蓮在上訪的這麽多年裏,能被當成一個人,得到身邊人的同情,理解和關心,心結又如何糾結多年呢?
清漪園又在造謠了!還長釘子釘在頭上?這樣的謠言也就是你能想出來
---
我的朋友忠厚老實,為人實在,絕非誇大其詞之人。她親口告訴我,不是傳的話,所以不會是以訛傳訛。我隻能說,孩子,您沒有經曆過文革,不可能知道當年在山溝裏的三線工廠,一個留美學者被打成美國間諜的慘狀,所以才會認為這是匪夷所思。多讀點書吧,孩子。
yx-003 發表評論於 2016-11-21 07:36:39
清漪園又在造謠了!還長釘子釘在頭上?這樣的謠言也就是你能想出來。
這個故事真實,但馮導能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