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色戒
2009-07-07
我是先看電影再看小說的,所以對電影的感覺完全獨立於小說。同時我看電影的角度也完全是從王佳芝的角度出發,所以這部電影對我而言有足夠的說服力。我也能理解為何王佳芝似乎真的對易先生動了情。
王投身於革命,並不見得基於多深厚的覺悟,更多的是年輕人的浪漫情懷及對朦朧中暗戀之人的追隨,這樣的革命者很難是堅定的革命者。尤其對女人來講,虛無的主義在感情麵前實在是不堪一擊。所以當王坐在昏暗的珠寶店中,四周的一切都令人恍恍惚惚,不能確定真實或虛假時,她心中一閃念中意識到“他是愛我的”,對她有震聾發聵的衝擊,在這樣的匆忙和混亂中,她很可能是下意識地示意易先生逃跑。
“他是愛我的”,令她感動。為何她這樣輕易就如此被感動以致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暗殺於成功一瞬呢?電影開始,她是棄兒,父親帶著家人逃難,她不在其中。香港的暗殺失敗,她的同伴做鳥獸狀,付出巨大代價的她不得不回到上海,寄人籬下,無人理睬。當同伴再聯係她時,她對新暗殺計劃的首肯,多少有些無奈-對目前生活的不滿;多少有些不忿-對當初事業未竟遺憾;多少有些怨恨-對所謂同誌不顧而去的埋怨。其實她並沒有選擇,如果她不滿當時的暗淡生活,難道她有其它的選擇嗎?如此這樣的遭遇,是否會令人的心特別易於感動呢?我想是吧。所以當她在餐廳中對易先生“半真半假”地唱到“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啊,咱們倆是一家人”時,我覺得她唱的是真心話。我在那一刻流淚了,因為她是那麽可憐,可憐到要在自己的敵人身上尋找一些溫情,尋找家人、同誌都不能給她的溫情。他們是一家人,因為他們同樣摸索在黑暗中、同樣內心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同樣不見容於同類。所以電影中的粗暴性愛令我信服。因為雙方在言語不能及時,都需要這樣暴力的方式來發泄心中的怨、恨、恐慌、無奈。在世界如此不可控製之時,隻有他們的身體是在那間昏暗小屋中最真實最可控,最令人體會到他們還在生存。而王在不安(因而漫長)的等待,其後暴風驟雨般的發泄之後,是不是多少有些動心呢?對我來講,似乎也是非常可能的。
這部電影有很多評論,有褒有貶,對我來講,李安對人物的掌握是妥當的。我讚同他的處理手法,因為我覺得我看懂了。張愛玲本人就不是有著正統是非觀念的作家,同樣在看這部電影時,觀眾應當不帶評判眼光地去看其中的人物。兩位主角都是大時代,狂亂時事中的可憐小人物。(可憐小人物並非就人物身份地位而言,而是就個人在曆史中的渺小而言。我們都很渺小,但幸運的是我們的時代並不給我們大是大非的選擇,所以衝突不見激烈。)他們掙紮於既定的時代背景下,既妄想在曆史上留下軌跡,又不得不與人自身的弱點抗爭,實在可憐。看這部電影,我不評論他們的立場,所以單純許多。
P.S. 因為剛剛開博,正在陸續把一些舊作搬過來。這是其中一篇。
抱歉啊, 我根本沒有留意到還有複雜體位, 所以沒辦法和您就這一點進行討論。而且這篇觀後感也是2009年看完電影的時候寫的,很多情節現在已經記憶不深刻。我的觀後感反映的是我看完整部電影後的一些感想而已。謝謝您的評論。
==================================
大大有名的回形針都沒有注意?李安的努力白瞎了埃!既是那麽推崇,時不時回味一下有何不可?
如果劇情需要描述那些“色情”的場麵,那麽為了故事本身的完整和有效,那些場麵就是必要的。三級與否那是另外一個加上去的評判。我個人看到那些場麵,反倒沒有“色情”的感覺。
謝謝你, 你是我開博後的第一個評論者,很感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