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Dora的小屋

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正文

新主婦日記 20151215

(2016-04-19 02:40:56) 下一個

新主婦日記 20151215

 

春秧街的話題還沒說完,而所謂的新主婦日記已經有十日未曾更新。所以從今天開始,羞慚的主婦正式將名不副實的題目更改為“新主婦碎碎念”了,這樣就不會有貨不對板的顧慮了。

繼續尚未講完的春秧街“春秧街的一個特色是電車從中穿過,因為路上滿布行人和攤販,每當電車從北角道右轉駛入狹窄春秧街時,電車司機必須不斷響著叮叮提醒行人閃避,在人潮中緩緩前進,駛到市集的東麵盡頭再右轉入糖水道,到達北角電車總站。

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

電車是在1953年才開始出現電車走在市集裡的奇景,當時電車公司將東行線的終點站由銅鑼灣延伸到北角,但是英皇道的寬度又不足以建立讓電車掉頭的回圈。因此,電車公司重新鋪設一段路軌,成為春秧街支線,讓東行車左轉進入北角道,右轉進入春秧街,再右轉到糖水道 的總站上下乘客。離開總站時,則從糖水道右轉回到英皇道向西行。(引號中內容摘自維琪)

電車進入春秧街,需要降低速度,以遷就路上左右穿行的行人,常常可以看到行人大大方方地橫穿馬路,電車慢慢吞吞、停停走走,而電車後麵非常可能會有一輛私家車,不管是寶馬賓士還是尼桑豐田,受限於前麵的行人和電車,也不能不心平氣和地或降速或等待。 香港有趣的一個地方也就在於此,不管它如何國際化,除了金融區的高樓大廈,它仍然保留著這些小街小巷,讓城市居民有機會保留傳統的生活方式,讓老一輩人可以選用他們最熟悉和舒服的方式過日子。一個有深度的城市也許正該如此,在走向未來的時候,盡量做到能夠同時傳承歷史, 這樣的城市才能成為有趣有意思的城市,而不單純是一堆城市建築的組合。 (最近北京市政府遷至通州辦公的消息,讓大家重新關注建國時梁思成當年提議保留老北京古城的舊事,不知是否北京有朝一日重新回復當初那個“薊門春雨散浮埃,煙樹溟蒙霽欲開。十裡清陰連紫陌,半空翠影接金台”的燕京。)

香港的“叮叮”和倫敦的紅色雙層非常相似,都是紅色、車門位於車輛的後部、沒有車門。倫敦巴士是倫敦的重要標誌之一,到訪倫敦的旅客通常會購買紅色的巴士模型作為手信;而香港電車也不僅是港島區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還成為外地旅客觀光的一項。

八年前我初初到埠,出門時不認識路,向便利店的一個阿姨詢問如何搭車,慈眉善目的阿姨告訴我需要搭乘“叮叮”,然後如何如何,另外一個阿姨在旁笑著插話說:“她剛來香港,怎可能知道你說的叮叮是什麼?”,然後兩個人就開始熱烈地幫我規劃出最合適的路線。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叮叮”這個可愛得有些稚氣的名字,從此“叮叮”和這兩個友善的香港阿姨成為我對香港最初的印象。

 

附圖:倫敦的巴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