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青雲的故事(75)- H1簽證

(2021-03-05 13:38:17) 下一個

青雲的故事(75)- H1簽證

住在矽穀的假日酒店,這才剛過了二周,前台和後勤的許多酒店工作人員就都認識了青雲,她是史無前例的唯一客人要在這酒店住四個多月。

為了活躍氣氛,幾乎每周六晚上酒店都安排了小型派對,每周曰也有早午餐,即美國很時興的那種將早歺和午飯合並成早午餐,通常從早上八點開至下午二點,自助餐形式。

參加派對和吃早午餐的人都是酒店的住客。大家非常客氣,雖麵熟陌生,在酒店大堂,電梯裏或走廊上,大多有過一二次見麵或是擦肩而過,但一起就餐相見甚歡。酒店的這種安排讓大家有機會介紹自己也了解對方,有的是出公差,有的是休閑渡假,重要的是希望大家在酒店找到家的感覺,有愉快的居住經曆哪怕是隻有短暫的幾天。

這對青雲而言則是極佳的機會,不僅可以練習英文口語,還能與各種層次的人打交道,了解美國生活,風土人情,文化特點,宗教理念,社會風俗。特別是周六的派對交談中,因為休閑娛樂講話很隨意,青雲認識了許多人,收獲滿滿,感觸良多。那時一旦出國就象是斷了線的風箏,飄到哪裏是哪裏,由於通訊手段的匱乏根本沒辦法即時地與國內的人交流,包括自己的丈夫。而酒店暢所欲言的氛圍著實地給青雲帶來歡樂的感覺。

那時打去中國的電話費是每分鍾$3.5美元,總共隻有五十美元的人怎麽也下不了手去打這麽貴的電話除非生死攸關。酒店的越洋電話自然更貴,那時隻有公司涉外銷售部才能打越洋電話,偶爾找借口打電話也隻能打給公司上海辦公室,用公司電話打私人越洋電話是不妥當的。有些事不可做,有些事不可錯,這一點青雲很清楚。

再說,那個年代,家裏根本沒電話,傳呼電話等的時間太久。單位的電話也是一層樓才按一個電話在走廊上,(盡管那是中科院單位),加上中美的時間差。無奈,寫信才是唯一通訊途徑。郵局的快遞費太貴,五十美元經不起幾次的快遞。平信則需二至三周才能到達,收到信時黃花菜都涼了。囊中羞澀,加上通訊方式的局限,青雲精確到小數點地算好了這僅有的五十美元用途。化了十美元買了郵票,大約可寄二十封信,為了不超重,每張紙都是用足了正反兩麵,盡量將字寫得小一點,每天寫一點分享經曆,但為省郵費一周才寄一次。

酒店成了青雲暫時的家,每個周末或工作之餘,青雲常與酒店的住客交談,了解美國公司的需求,甚至政治經濟。中美貿易正常化了,會中英雙語又有專業知識的人找工作很容易。市場需求量很大,有沒有高學位並不重要,有一技之長,有真才實學的都能找到合適的位置。

青雲想到自己丈夫原打算來美工作的事一直沒有落實,也順便在派對上谘詢一下有公司人事背景的住客。沒想到熱心人很多,主意也各式各樣,許多人還與青雲交換了名片,一下子讓你感覺這個國家的百姓好熱情可愛。

青雲的丈夫有11篇文章發表在美國的IEEE 雜誌上,其中有兩篇與美國的一家小公司準備做的項目有關。這家公司的老板-柔德在雜誌上看到了文章,也找到了青雲的丈夫,並且派人到中國對青雲丈夫做了麵試,有意向請他去美國工作參與產品研發,但可能苦於不知道怎樣辦理跨國聘請的手續已經耽擱了小半年。青雲丈夫對這短期出國工作的期望也象下開口的拋物線圖形那樣,從地平線升起又回到了地平線.....

對搞科研的人來說哪個人不想讓自己的論文觀點賦予實施,如果應用到產品能成功那便給了論文永久的生命,不然許多論文就是紙上談兵,等待著被遺忘或與廢紙一起被丟棄。

有了各方熱心人士的出謀劃策,青雲也谘詢了外企公司的法務部門,了解到具體申請的步驟,並且獲得了當地幾個專門承辦簽證申請的律師信息。

青雲找到了柔德老板的公司電話,作了自我介紹後,告訴柔德老板可以找律師辦理H1簽證,律師費用可以從丈夫以後的工資中扣除。並且要找那種不成功不收費的律師,這樣無論辦成或辦不成簽證,公司不會有任何財務上的支出。柔德老板一聽就開心了,沒想到剛到美國不久的中國人能提供這麽好的谘詢。是啊,公司小資源不夠,本想嚐試請一位中國科研人員就是為了省錢,若要化錢請律師就不值得了。

美國國內電話在公司是可隨便打的,青雲每天早上在上班前一分鍾準時給柔德老板打電話,多半是問候,隔三差五問一下簽證申請的進展情況。但講話僅限於一分鍾之內,不打擾柔德老板的工作。

那時,通常從H1簽證的遞件到收到回複需要三個月的時間,結果不到二個月簽證就批下來了。再一次驗證選對人辦事,程序正確,順利就成了理所當然。八十年代幾乎沒人知道H1簽證,而且是美國申請中國出發,在辦理出國手續時每一關都被問H1簽證是什麽東東。

二個月下來青雲的每早請安讓柔德老板習慣了,如果他哪天沒接到青雲的電話反而覺得缺了什麽。後來柔德老板風趣地說他的工作是從接青雲電話開始的,如果電話不來他便不知道要怎樣開始他一天的工作!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隨緣無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東村山人' 的評論 : 現在通訊手段這麽多,人們根本想不到以前沒有手機,沒有社交網站,沒有網絡的日子是怎麽過的!向好山妹妹!
東村山人 回複 悄悄話 這一篇讓我想起了往事。
先生先來了日本,我還在國內時,家裏還沒有電話。他每次打電話都打到鄰居家裏。
鄰居再來叫我接電話。所以也不好意思常常打電話。
而且那時電話費實在是貴啊!那時還是以寫信為主。
日本近一些。信件基本一個禮拜就可以收到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