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璧隋珍

那些物件兒,那些事兒。
正文

收藏版: 隋侯片羽,瑰意琦行: 2015-2016的那些物件

(2016-02-18 12:14:40) 下一個

長途漫漫無心睡眠,喝酒散步數羊發呆試了一遍都不行。幹脆----洗了把臉,上網碼字。別的我也不會說,就聊聊去年和今年春拍的一些小物件。

本篇文字隻代表個人觀點,大量照片拍攝角度也是建立在個人鑒定習慣基礎上,器物發色不一定準確體現,所以本篇謝絕轉載到任何其他網站、微博、微信,隻限文學城論壇內部神侃。

簡單說下去年感覺,2015與其說是萎縮的一年,不如說是在擠水分。低保真、無傳承的那些都被擠掉了。再看好東西,不但沒便宜,明清瓷器、書畫、雜項、現代藝術板塊中間價位更是穩中有升,千萬元以上成交很多,而且第一次出現億元以上網拍成交,這是市場進一步冷靜和成熟的標誌。少些炒作,多些共識,讓知識的認同來主導這個特殊的文化產業,這對真正的文博愛好者是好事。

言歸正傳,先說2015年。

去年春拍時在蘇黎世看到這個青花蓋罐,這種畫風首先一眼可以定位在崇禎至康熙。罐口蓋沿尺寸不一,兩者發色、版麵內容均有差異,所以蓋子非原配。看罐底,足高、胎鬆、青中泛灰;石子青發色暗淡,通體暈散,雙手盤過整器卻摸不到尖銳積料;畫風少皴點多單線平塗,這是畫風上最區別於康熙之處;圖樣有山石蕉葉、高仕書僮以外,更有雲氣紋回旋、合歡草點綴,已經是很明顯的崇禎時代器物。《養生論》提到過:“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明代晚期天啟朝以後的社會動蕩,民間渴望太平,物映人心,瓷器上的相關表達也就多了起來。蓋子時代特征也很明顯,與罐子是同一時期的東西,發色比罐子略好,胎質相同,尤以菊草畫工為明末典型,有崇禎年間成冊南京胡氏《十竹齋畫譜》的《菊竹譜》可證。

這兩個巴黎的崇禎外銷燭台品相較差,但因器形罕見,還是引來包括國內省級文博機構在內的眾多投標者。胎質、發色、畫工與上麵罐子沒有太多出入。左側燭台為《加官進爵》,右側畫麵有棋譜棋盤,為《對弈圖》,都是比較明顯的明晚題材。唯獨燭床下多了一圈兒青花鬱金香,是崇禎年間專銷西歐器物所特有。


波爾蒂爾春拍時的一組康熙外銷,冰梅、博古、教子、太獅、西廂記等傳統圖案和克拉克布局,發色不一,年份不一,分水較少但仍明顯區別於明末清初,左側花觚器形為康晚,右側成對花觚為康早,花口少見,克拉克盤子和冰梅開光多為康中晚器物。

波爾蒂爾春拍時的一組乾隆外銷,山水、草葉畫法紋路區別於康熙,畫麵繁複而色彩單一,最明顯的是在畫卷外緣或整個畫麵都加入了很多西洋花草藤蔓元素,輪廓為西洋畫風,但填色仍舊是傳統平塗和白描,沒有透視表達。

布萊斯春拍的兩組康熙五彩瓷板,用色濃淡不一,人物花鳥形態纖細,布局緊湊,是比較典型康晚時期作品。這兩組瓷板都是白地五彩,所有彩均為釉上加彩,而傳統瓷學認為康熙五彩上品為青花加彩,即五彩中的藍色紋飾以青花體現。此外現在常有“老康濃豔小康清淡“一說,不知出處。這說法並不準確,康中晚的青花、三彩、五彩、琺琅彩、釉裏紅、各色單色釉器,均趨淡雅,逐漸向雍正軟彩布色風格過渡。

這件是故宮藏康熙青花五彩。

 

倫敦SOTHEBY’S春拍出了這件康熙青花釉裏紅龍缸。這東西國內公開展出的有幾件,一尊北京故宮傳世並展出;一尊頤和園(清漪園)傳世,在國家博物館借展;另一尊在中國三峽博物館,是80年代初回流捐贈品。

青花大家都知道,與青花比肩的另一大類釉下彩為紅釉器,成熟的紅釉器出現在元朝,到明代宣德燒製出的寶石紅最為珍貴。元末還開創了將釉下青花和紅彩一起燒製成功的技術,現代俗稱青花釉裏紅。這種工藝,道光年間《浮梁陶事錄》有載:“宣成登頂,正德藝絕,康熙複燒”,說的是明朝宣德、成化年間這種技藝最高,明朝中期正德年間技藝失傳,康熙複窯成功。清末《陶雅》記載“釉裏紅一種以康熙朝為獨擅勝場”。

這種東西燒造至今仍舊是難題,最高成品率“十之一二”。簡而言之,銅元素為紅色呈色劑、鈷元素為青花藍色呈色劑,兩者成色溫度相差500攝氏度,如果直接燒製,窯內成就青花發色時,銅紅呈色成分已經全部蒸發;青花紋樣“鮮翠如生”時,紅色紋樣部分已經“淌如化燭”。宣德以後300年各朝代所用配方均不同,也隻有康熙一朝能達到最接近宣德的效果。就是在瓷業最盛的雍正乾隆,青花釉裏紅的質量也是直線下落,沒有任何反複,乾隆一朝的釉裏紅龍紋,半數以上看不到清晰龍臉,糊做一團,但仍算進貢精品。

嘉慶、道光、鹹豐、同治仿乾隆釉裏紅龍紋,燒成者麵目清晰不在少數,因為龍的畫工本身已經不及乾隆細節,稍有暈染也可辨認,如下麵這件嘉慶-道光年間抱月瓶。

這一組是巴黎2016年春拍的,這裏提前借用一下。最右邊青花釉裏紅的截口瓶子為典型嘉慶晚期-道光年之物,青花發色淡雅,如意雲頭肥厚,龍紋整體顯粗糙,龍鬃集束較少、較短,不顯飄逸,龍角和麵部細節已經大量淡化,大片留白,隻略施點染,所以可以區分五官,可龍頸回旋處由於龍鱗密集,就出現了混沌暈染,已經有要燒飛了的趨勢。這組圖左邊青花釉裏紅花草蓋罐是康熙,左上角露一半的事康熙青花百子將軍罐,上邊中間是清初五彩穿花鳳將軍罐。

說遠了。繼續回來說這個龍缸,最明顯的有幾點,龍態凶狠,爪利鱗鋒,“山字”焰火珠,十字如意雲,海浪沒有像清代那樣的自成一體、輪廓留白,而是佛手浪花沿山石斜描勾勒渾然一體,這些細節都是仿宣德製作,再看釉下紅略有暈染,側看釉麵,紅料紋樣表麵凝重下陷,與留白處釉麵對比,有如刀刻一般,是典型的康熙釉裏紅特征。早期康熙釉裏紅發色偏粉,晚期偏紫,中期最正,但釉麵形態始終清晰而深沉。康熙龍缸底部處理有兩種: 素胎、上釉。露胎的修足粗糙,沒有底款。底部上釉的有青花雙圈和青花大清康熙年製兩種不同底款。故宮博物院那一尊為露胎無款,國家博物館借展頤和園的那一尊和重慶展出的底部有釉,並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底款。這種底部處理和分布也有淵源,清代內務府訂製宮廷用具一般都是一器多造,因為同樣的東西要分布到冬宮和夏宮兩處,清早期國力尚弱時,粗糙的那套一般都在故宮,細致的一般都劃撥到新建的清漪園,靜宜園以及後來的圓明園和承德等處。

倫敦春拍時的這隻康熙黃地綠彩雲龍碗,黃綠彩濃重而色澤分明,康熙綠彩沒有明代的綠中黃。龍紋細膩,龍鱗立體,類似上一個釉裏紅龍缸,現在很多人把康熙的這種特色的龍稱為“禿尾龍”,比較形象也容易記憶。底款青花發色青翠,字體古樸。注意這個碗口,並不水平,碗倒扣紙上畫出的輪廓也不是完美的圓。不能因為官窯就以為這東西必須是完美的,事實並非如此。

 

坎城春拍時一組瑪瑙鼻煙壺,大都是素麵,蓋子都是粉水晶。

米蘭春拍時的一個清中期翡翠鼻煙壺,上品碧璽帽,白玉護片。壺身材質是典型的老翠,沒有任何優化處理,翠性是顯而易見的,晶體交錯的自然表麵肯定會顯出凹凸的橘皮結構,瓶口和瓶身都很明顯。

一般瓶口大而持平的年份早些,瓶口小而下陷的靠近清晚。勺是象牙材質。

蘇黎世春拍時兩個蘇作黑白玉料巧雕鼻煙壺,一個蘇武牧羊,一個昭君出塞。蓋子都是琉璃料。有紋路的綠料仿孔雀石,沒紋路的仿翡翠,兩個頂蓋紅料都仿珊瑚。蘇作對應京作,早在明末《天工開物》就有“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的美譽。蘇作以琢玉為主,鹹聚雕金、鏤木、刻竹、治犀、髹漆、針繡等幾大類,諸工均以“精,靈,巧,小” 著稱。蘇作鼻煙壺基本承襲於玉雕作,多陽刻,多詩文,多民間典故,融世俗意趣於文人書卷氣中。

 

法蘭克福秋拍時的一個蘇作福祿壽翡翠鼻煙壺,鏨花銅鎏金蓋。翡翠料子較粗,畫麵層次略少,但雕工一流,福(蝙蝠)紋飽滿,翅尖圓潤委婉,祿(祿星)衣衫飄逸,比例協調,壽(鬆樹)紋挺拔,鬆針羅疊,通篇古意盎然,是清乾隆晚期至道光早期典型作品。

法蘭克福秋拍時的一個茶晶鼻煙壺,琉璃仿珊瑚和孔雀石蓋。凡透明料類鼻煙壺,大致有水晶、碧璽、蜜蠟、琥珀、琉璃、玻璃、瑪瑙等類,精品都要注重掏膛工藝,以“壁薄膛闊、餘料等齊”為上品,前後左右壁厚整齊劃一為最佳。掏膛工藝中隻有一個特例,就是這塊料子太貴重,本身已經是寶,過度加工則已屬浪費,這種料子一般掏膛都小,形態不一,有些頂級翡翠和蜜蠟鼻煙壺,隻掏一個淺淺的豎井,囊括勺子即可,不再旁擴。

舉個例子,翎管是插花翎的飾品,一般都是掏膛到底方可將花翎插入束緊。可這件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榮祿墓出土頂級翡翠翎管,整塊翡翠透徹如冰,透過翎管可以毫無阻礙看到翡翠下麵的展示布料。這個翎管掏膛隻不到一半即停止了,是物主惜料的一個典型例子。這種成色的料子,出了故宮,基本就隻停留在人雲亦雲的傳說中了。看到實物前,更多的人是根本不相信這種東西的存在。

一品夏涼冠、白玉翎管、單眼花翎。

蘇黎世春拍一個清晚蘇作“麒麟獻瑞”瑪瑙鼻煙壺,這個蓋子和墊片就是真料子了,紅頂為珊瑚雕盤螭,墊片為翡翠,圖案為一麒麟口含靈芝。

瑞士春拍的一個荷葉佩,料子一般,清晚雕工。

英國利物浦春拍倆翡翠蓋瓶和一個清中期茶晶壺。鼻煙壺蓋與瓶嚴絲合縫,立壁端齊,做工非常規矩,蓋子為天然珊瑚,有紋路,有一白斑為天然珊瑚孔。

巴黎春拍一個民國琥珀鼻煙壺,料子一般,可見開片,瓶蓋為仿翡翠琉璃。上手極輕。琥珀和蜜蠟料子都很輕,發飄,互相磕碰有凝膠質感,比玻璃聲鈍,比塑料清脆。200年以上開片老琥珀,剝離顆粒用手電一照,仍舊粒粒寶光,酷似金砂。古時還以血珀高於金珀,紅琥珀貴於黃琥珀。

蘇黎世秋拍108顆清晚期血珀佛珠。

美國舊金山春拍一組水晶扳指。

扳指做工粗細不一,價值以原料貴重為主。一個沒有附加工藝、沒有其他價值參考因素的素料扳指本身工藝是否細膩,可根據扳指口沿判斷,一般最細致做工,都會在口沿處淺雕一個過渡斜麵或者二層台。下麵這個水晶有個二層台。

美國芝加哥春拍一個碧璽扳指,有個明顯的過渡斜麵。

美國波士頓春拍一個碧璽扳指。

美國舊金山春拍一個素麵琥珀扳指,一個煤根石扳指,一個鬆鼠葡萄紋珊瑚扳指。珊瑚料子較低等。珊瑚上品為紅,下品為粉。

波士頓春拍一套碧璽掛件。

英國布利福特春拍一對手佩。翡翠碧璽互為裝飾,另有米珠若幹,雕工為民國。

倫敦佳士得瓜瓞綿綿掛件,料子一般,民國雕工。

香港佳士得一個紫碧璽手佩,成色上好,50年代以後雕工。

美國紐約春拍一個銅鎏金編鍾。與過去出現的康熙、乾隆曆代編鍾不同的是,這種編鍾為明製。我國史料記載,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0月,八國聯軍駐天壇的英軍從該處盜走在冊的中國境內最後一組16口明代銅鎏金編鍾。93年後,印度政府發表聲明,公布光緒庚子年在北京指揮編鍾掠奪行為的是英軍遠東派遣軍第一錫克軍團少校軍官James. R. Douglas,被盜編鍾的其中一隻始終陳列於印度第一騎兵俱樂部,印度政府於1994年將其送還中國,其他15口至今下落不明。現在位於天壇北神廚的博物館內展出的即是這口歸國編鍾。

從形製、規格、紋路,尤其是錘鏨工藝上看,紐約這口編鍾和天壇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如出一轍,隻有個別龍爪、行龜尾部、如意雲頭和須彌座的細節鏨工較軟,略欠飽滿。

美國紐約秋拍一清晚像生瓷。乾隆一朝在瓷器形態上最善推陳出新,仿生瓷較多,瓜果梨桃、魚蟹螺蝦,都可以造的栩栩如生,多取吉祥之意。花生又名長生果,這個22厘米的大花生自然也寄寓意於長生長有,富貴綿長。“大清乾隆年製”六字青花底款為較典型的清晚字體,花生外偏淡雅的礬紅彩和內部鬆石綠釉的發色也是典型的清晚色彩。這件瓷器內部鬆石綠釉明顯是塗彩。

 

清代瓷器內部、底部的鬆石綠釉一般都是吹釉,隻有晚期和民國以後才是大量塗抹上彩,但吹釉仍舊是高檔瓷器鬆石綠釉首選工藝。下圖是民國吹釉匠人在給一個剛出窯的塑胎天球瓶鋪地。

哥本哈根春拍一康熙青花山水茶壺。畫麵上一書僮攜一器物緊隨長者,是明顯的攜琴訪友圖。如意雲朵、山石分水層次不多,勾線流暢,點染犀利,有幾處斧劈皴,短披麻皴,精巧地以色彩布局、留白來彌補狹小版麵分水不足的缺陷。康熙青花山水上承黃公望,中承董其昌,畫師融筆墨修養於繪畫之中,多皴擦、點劃,因此康熙山水青花均柔中有骨,轉折靈變,墨色分明。對宋元畫風運用如此嫻熟普遍,用色構圖層次如此靈巧者也唯有康熙一朝,此類外銷品亦不例外。

美國舊金山春拍兩個銅胎畫琺琅玉堂富貴大盤。顧名思義,銅胎畫琺琅即在銅胎骨表麵塗一層白釉,入窯燒結使胎平滑,再繪以西洋琺琅材料,再經焙燒而成。清宮在北京內務府造辦處和廣東專設兩處琺琅作坊。因佳器色澤頗為瑰麗,康熙在紫禁城武英殿外專設琺琅作,親自督燒,為曆朝所未有。畫琺琅者,以瓷胎畫琺琅最為珍貴,銅胎次之。這兩件玉堂富貴銅胎畫琺琅大盤,畫工和發色均為典型的十八世紀作品。

巴黎春拍鼻煙壺之最,乾隆禦製銅胎畫琺琅。

巴黎雍正畫琺琅大盤。

故宮的雍正畫琺琅

哥本哈根春拍的一件仿青銅饕餮紋獅鈕掐絲琺琅鼎爐。銅胎琺琅有兩種,一種畫琺琅,一種掐絲琺琅。掐絲即用銅絲起線,再填入釉料。元代末期《格古要論》已經有記載“大食窯,以銅作身,藥燒五色。”大食大致就是現在的中東。銅胎掐絲琺琅元朝末期傳入中國,很快演變成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奢侈工藝品。銅胎琺琅的稀有罕見和釉料細膩、發色程度,均以元末明初為最佳,時間軸基本與青花瓷器相符。明朝末年,因本來就流通極少的掐絲琺琅器物又大都刻有“大明景泰年製”,“景泰年製”等底款,因此銅胎掐絲琺琅器又被稱為“景泰藍”。孫承澤《天府廣記》中說到故宮玄武門(現在的神武門)外每月初四開市,名為內市,專門交易奇珍異寶:“宣德之銅器、成化之窯器、永樂之髹器、景泰禦前作坊之琺琅,精巧遠邁前古,天下好之者,重價購之”。實際上民國時期已有研究,明朝景泰底款器物,釉色上佳者大多為宣德、永樂時期的琺琅器,隻是景泰年間在原有器物的素底上加刻底款。後世雍正乾隆的上好景泰藍,也喜歡寄托景泰年製,而不用其他年號。

景泰藍除了看形製,最主要的是紋路和釉色。纏枝蓮、葡萄紋、菊花、龍鳳、蝙蝠這些掐絲圖案,明清區別很明顯,和瓷器一樣較容易識別。釉色透明程度,元末>明>清,藍、綠、紫釉料細膩程度,元<明<清。這件鼎爐的紅釉、綠釉、黃釉發色均是典型清中期,色澤偏灰暗,不如明代晶瑩。

前麵說到乾隆好古,所以仿古器也多,這件景泰藍就是仿商代青銅方鼎。乾隆本人藝術造詣略遜於他的祖父和父親,追求古味多修其表而少內蘊,尤其是在器物造型上,以繁瑣堆砌物華,雍容有餘,靈動不足。這件景泰藍滿工滿彩,饕餮紋比商代原物還要密集,爐蓋也是鏤空鏨花和掐絲相結合,頂部又置有錘鏨細節極密的繡球大獅鈕一個。一般看到這種景泰藍,基本都是乾隆或更晚的。

 

明代景泰藍基本沒有獅耳,獅鈕之類的附件,如果看到一件明代景泰藍兩邊鑲有鬃毛畢現的獸首,或者蓋著一個繁瑣的雲龍鏤空蓋子,這些90%都是康熙以後附加的,有的是為了掩蓋脫落的釉麵缺陷,有的純碎是皇帝個人喜好。下麵幾個都是明代的器物,清初的鋪首和爐耳。

元代掐絲琺琅香爐,清初象耳。

巴黎春拍一個景泰藍香筒。紋路,發色都是比較典型乾隆,頂部有紅蝠捧壽,頂蓋四周淺刻纏枝蓮,主體圖案也是紅白黃纏枝西番蓮,景泰的寄托底款。

巴黎春拍一件康熙秋香色妝花平金“壽與天齊”五爪九蟒蟒袍。親王、郡王爵吉服。第一幅正蟒的細節圖中可見,團蟒妝花緞上運用了盤金、織金、撚金、堆金、打籽、刺繡、墊繡、平針、套針、戧針、釘線這幾種工藝。《內務府奏銷檔》記該類蟒袍從畫樣到呈送需繡工20人、150日,較最高等的絲質龍袍少200日左右,穿戴者平均使用日期在20日左右,一有破損或汙漬即封存。一直到清末,江寧織造署下轄熟練繡工始終在2500-3000人。

所謂的“龍吞口”袖口,石青包邊內部少了一圈片金。

片金袖口

 

這件康熙晚期蟒袍的蟒形與康熙中早期及以前不同,已經完全脫離了明代蟒形。簡單說一下背景,清初因國力不濟,南方動蕩,典章不全,所以順治到康熙早期的蟒袍大都是用明代宮廷剩餘綢料,故宮現存皇太極的龍袍甚至是拚接料,就差打補丁了。所以那時蟒袍、龍袍除裁剪和附加圖案略有不同外,龍蟒形態就是明代原物。清代龍形在康中晚期開始初具雛形。龍的一切細節更加具象,形態也更豐富,仔細看這件蟒袍胸前正蟒,清瘦矯健、筋骨畢露,龍角修長,惡眉低懸,蟒眼留白,龍睛墊繡,右爪不是盤爪,而是握爪,極富生猛。墊繡龍睛的妙處在光芒下,無論日光還是燭光,隻要略有相對移動,龍眼即有轉動效果。乾隆年最好的龍袍點睛一般都是兩顆藍寶石或紅寶石,其次剛玉,再次矽線石之類的,俗稱貓眼兒。乾隆三十五年秋八月己亥,木蘭秋獮,乾隆皇帝穿著一件嵌有兩顆滇南紅寶的繡黃實地紗五彩滿雲金龍袍,無論怎樣側身,胸前金光過萬鱗的正龍始終“盯著”對麵的數百群臣,《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道, “繡技之奇,錦工之妙,至乾隆已極”。

 

倫敦秋拍,一件清中期石青繡八團十二章紋袞服。十二章紋自西周起為天子龍袍專用,一件有龍的衣服有12章紋就是皇帝穿的龍袍,沒有12章就是其他人穿的蟒袍。在眾多存世的清代宮廷衣冠中,隻有偶爾幾個例外,故宮有一件普通的乾隆年赭色妃子服有十二章。另外就是禮崩樂壞的清末,慈禧、慈安、攝政王載灃穿過十二章。

日章正龍補,龍上方有三足烏圖案

月章正龍補,龍上方有玉兔圖案

星章正龍補,龍上方有星辰圖案

山章正龍補,龍上方有山形圖案

行龍補。

 

清朝未亡時、康熙、乾隆已經是公認聖君,一般沒有明文規定的等級用度,習慣上不會超過這二位。乾隆龍袍最多達到60條龍,乾隆自己的龍袍後世皇帝都不能用,哪怕是嶄新的,1是表示心存敬畏,2是有自知之明。隻有一個例外,就是慈禧六十大壽新做的龍褂,裏外120條龍,另外鑲嵌翡翠、東珠、紅寶、藍寶、珊瑚數量和種類也全部超過所有前朝。那時慈禧權傾一世,已經沒人能阻攔。90年代初聽溥佺(惇親王奕誴的孫子)老先生回憶過兩件晚清重臣看不慣慈禧的事兒,一件是慈安突然病逝,當時軍機處左宗棠聽聞後立刻跺腳吼起來:“昨天早對時還很好,上邊思路清晰周密,怎麽突然就病了?就算疾病,怎麽可能這麽快就殯天了?!”隨後左宗棠、寶鋆、惇親王奕誴等軍機大臣被叫到長春宮告知,左宗棠不信這邪,要當麵上前發問慈禧,被奕誴死死踩住朝服衣角挪動不得。另一件就是李鴻章在慈禧六十大壽質疑龍褂超等級、禍亂典章,《走向共和》中有關於這段史實的描述,基本是溥佺回憶的原始內容。

十二章有幾種表現形式,朝服、吉服上,十二章是獨立圖案,袞服上永遠是團龍圖案的一部分,但無論怎樣表現,前後左右位置永遠是固定的。肩挑日月,懷抱星辰,負馱江山。袞服一般隻有十二章中的前四章,日(左肩)、月(右肩)、辰(前胸)、山(後背)。其餘八章在滿繡工的朝服和吉服上才會在肋部,腰部,下襟處體現出來。

十二章也是中國第一代國徽,民國北洋政府時期使用。

西班牙馬德裏春拍清晚、民國蟈蟈葫蘆一組。葫蘆和其他手撚兒略有不同,葫蘆本身不稱奇,講究規矩。形態必須規整,皮子厚,沒疤痕。葫蘆蓋兒講究料子和工藝,一般有象牙、玳瑁、玉、翠、木等等與葫蘆質感不違和的軟料子。下麵九個葫蘆,白料都是象牙,黑料有玳瑁和瑪瑙。

下麵兩個是需要說一下,第一個綠色頂子的,口兒和蓋子外緣都是賽璐珞,一種民國仿象牙合成樹脂製品,發黃,沒有X紋路的。蓋子頂部鏤空滿地星和陽刻染綠色暗八仙部分為象牙。第二個葫蘆口黃色部分為賽璐珞,白色頂蓋為象牙,兩種料子呈現很好的對比效果。

法國布瑞斯特春拍一個象牙鏤雕葫蘆香囊。

英國倫敦春拍一個象牙齋戒牌子。

巴黎小拍這柄1200萬歐元的嘉慶禦製和田玉如意應是2015年全球玉器紀錄。

 

坎城秋拍,二品武官頭盔。這種品相、這個品級的清代鎧甲,中國境內隻有一套,在湖南省博物館。1952年英國出現過一套頭品錦甲,現存大英博物館。坎城這件是時隔63年第一次出現的高規格全品相甲胄。單看盔甲,可見完整的描金衝天翎、粉琉璃二品朝冠頂、掐銀絲抹金點翠升龍、銅鎏金鏨花頂、正中嵌紅寶石一顆、珠簾罩貂尾、珊瑚點芯綴、翡翠掛纓角、鏤空鏨雙龍、嵌碧璽一顆,盔正中又嵌紅剛玉一顆,是典型的清代提督大閱盔。

倫敦春拍兩套玉件

蘇黎士春拍一塊明晚期龍帶板排方

南非藏家的幾組頭飾,基本都是點翠鑲寶。

 

下麵說說2016春拍。

新年伊始,歐美小拍市場強勁,元旦剛過兩星期便有北卡64萬美元成交23厘米高乾隆粉青釉琺琅繪西洋人物瓶,國內外一片嘩然,尤其國內苦熬半夜等著撿漏的,更是一片哀嚎。

這件小瓶主體紋路仍舊是仿青銅饕餮紋,刀工嫻熟;口、耳、乳釘、開窗足金,開光粉彩淡雅、人物修長,草木渲染過色細膩,樹杆筆直,是擁有雍正遺風的乾隆早期特征,乾隆中後期,西洋圖案的樹杆也開始出現彎曲,這也是受了乾隆好古的影響,追求古樹盤根錯節的風格。

 

 

紋樣細節可與下麵的故宮藏乾隆金地纏枝蓮開光粉彩人物紋燧囊對比,這個紋燧囊是乾隆中晚期作品。

英國春拍的幾個翡翠扁方、帶鉤。扁方是鏤空鳳戲牡丹圖,帶鉤是素麵或者螭龍。

有雕工的帶鉤除了看料子成色外,還看雕工是否精細,下麵兩件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東京春拍的一個海藻瑪瑙鼻煙壺,翡翠蓋,蓋子和瓶口不能對齊,為後配。這件幾年以前出現過。

紐約春拍一個螭龍碧璽鼻煙壺,清晚期。

波士頓春拍一件乾隆青花大六方瓶。簡單說下,古時方器不同圓器,不能拉坯,隻能手工堆砌、接合、打磨,《窺天外乘》記:“蓋窯器圓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獨方物,須手撚而成,最難完整,供禦大率十不能一二,餘皆置之無用。” 前麵說過乾隆本人好古,乾隆朝早期至中期,瓷器紋樣采古博今。在傳統畫譜中追求永宣色彩、點染特征、及紋樣主旨的同時,也嚐試融入了純裝飾作用的西洋風格畫麵,譬如這件瓶子的巴洛克卷草,枝蔓修長,葉飽草滿,與中國傳統靈芝紋、萬壽紋和回紋貫穿充實於“福祿壽”主題之間,雍容之餘,古趣未奪。

這類六方瓶在60年的乾隆朝中多次燒製,發色和畫工在一甲子的歲月中也呈現了眾多狀態。簡而言之,乾隆中早期的青花發色可以說是明快清麗,晚期則是厚重沉悶;中早期略有暈染,晚期罕見;乾隆一朝官窯罕見火石紅,民窯還是很常見的。早期青料入骨,似康熙,手摸上去能明顯區分溫潤釉麵和下沉青料交界,中晚期則更加平滑。畫工上,又要說到乾隆好古,枝幹勾線有力,蒼勁古樸中蘊含明暗交接,給人是再彎即折的感覺,與飽滿果實相映成趣,這種畫法承襲自雍正朝宮廷畫師對西洋畫法的探索,到乾隆已經成熟。畫麵還大量運用重墨點染以追求永宣青料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的工不厭精,一件東西的任何一個微妙細節都不會被省略。這裏隻舉一例,就是肩部和腹部西洋纏枝圖案中烘托的西番蓮中的蓮心,布局、勾線、分色、塗色、點染一絲不苟,但不注意根本就不會被看到,這種細枝末節,是《古今瓷器源流考》總結的“乾隆器,繁縟已極,幾近神工”的最好寫照。

乾隆花果全卷鋪開,這種集工藝與“中體西用”審美兩者大成於一時的造瓷盛世,乾隆後不複見,一直到清朝結束,也未曾再有任何創新與進取。

蘇黎士春拍的康熙螺鈿套碗。螺鈿即用貝殼鑲嵌於漆器上的一種工藝,東周時期已經流行,一般認為清代螺鈿工藝為頂級。《髹飾錄》中描述道:“螺鈿者百般文圖,點、抹、鉤、條,以細致如畫為妙。又分殼色,隨彩而施綴,光華可賞。”經過明末動亂,康熙中期工業複蘇,這一時期螺鈿工藝也以精密著稱,內容追求繁複也注重布局,層次有條不紊。色彩之豐富、圖案之細膩,曆代少有。

 

德國一扇康熙螺鈿掛屏。

這裏不得不說一下題外話,堪稱我國螺鈿工藝神品的,是一具孤品傳世的唐代皇室禦用玳瑁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大家都知道琵琶是曲項四弦器,而唐代這隻是直項五弦器,琴軫與相是在同一個平麵上的,這種樂器是從西涼、龜茲、疏勒等西域傳到大唐的,敦煌飛天壁畫中的類琵琶器都是這種樂器,宋代時已完全失傳。日本這具是唐玄宗李隆基賜給日本聖武天皇的聖物,聖武天皇去世前將生前寶物進獻給了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供奉,自此塵封1000多年無人驚擾。世間僅此一具。

布裏斯托春拍一件明代法華彩韋陀像。法華彩於山西燒製,明代最盛,雖然是民窯,但最佳成品仍舊會作為貢品送到北京和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有幾件法華彩館藏。

哥本哈根春拍一個養心殿款《漢宮春曉圖》剔紅缽。《髹飾錄·雕鏤·剔紅記載》記載:“剔紅即雕紅漆。”。元明至清中期為剔紅最盛期,清晚國力衰退,剔紅眾多流派也逐步消失。工藝流程大致是在金屬或木胎外刷紅漆,一層幹到某個程度,再刷,每層厚度勻稱單一,層層羅疊,最多可至200多層,再用“片”“起”“刺”“鏟”“勾”等刀工成畫。製胎、作地、光漆、畫麵、雕刻、烘烤、拋光等近30道工藝。明萬曆《遵生八箋》記明代早期、中期剔紅“精妙清朗、種種克肖”,從唐代到乾隆時期,有些剔紅底層為黃色,上層為紅色,剔後色彩對比鮮明,稱為“陷地黃錦”,乾隆後絕跡。手感上,銅胎剔紅厚重,而木胎上手非常輕盈。這件雙獅耳剔紅缽即為銅胎,周身雕刻的《漢宮春曉圖》來自明代仇英手卷,描述的是春時節宮廷生活,包括插花、折枝、彈唱、圍爐、琴棋書畫、對鏡鬥草等傳統畫麵。工藝為清晚至民國初期的1920年。大規模剔紅生產在溥儀出宮後的1924年至1958年間完全中斷,1958年國家搜集民間藝人重新恢複生產,發現完整的工藝流程已經失傳,拚湊的工藝流程也難以達到清晚水平。

 

萬曆禦製雙龍“陷地黃錦”剔紅寶盒

 

除剔紅外,還有剔犀、剔黑等剔漆工藝,由於時代節奏步伐加快,這些流程繁瑣、工期長、上手慢的工藝,目前均麵臨傳承困境。

台北故宮博物院明代剔犀蓋盒

蘇黎士春拍一個紫檀嵌寶如意。如意的材質很多,鑲寶木如意比較常見。這柄如意頂部鑲嵌西番蓮蜜蠟瓦,其餘八仙形態分別為白玉、珊瑚、琥珀、鬆石、象牙。

蘇黎士春拍一個瑪瑙鼻煙壺。

蘇黎世春拍一個康熙官窯全黃釉雲龍碗,比較標準的康熙物件。

米蘭兩隻清晚仿康熙鬥彩十二花神杯。淺談鬥彩,從“鬥”字即可理解,兩種爭相鬥豔的色彩分繪於釉上與釉下。釉下為青花,釉上為其他色彩。明朝宣德初創,成化鬥彩最高。《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皇帝,“神宗時尚食,禦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鬥彩雞缸杯的新聞,估計這幾年文學城首頁就不下20條,不再複述。這倆仿康熙杯,顧名思義,十二花神杯是一套十二隻,這兩隻的左邊是一月迎春杯,右邊為十一月梅花杯。一麵為鬥彩花樣,一麵為青花詩詞。青花發色灰暗淺淡,胎質較鬆,礬紅、赭色、鬆石色均偏灰暗,是典型光緒時期仿品。

一月迎春杯有詩“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選自白居易的《玩迎春花贈楊郎中》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
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十一月梅花杯有詩“素豔雪凝樹,清香風滿枝。”,節選自唐代許渾《聞薛先輩陪大夫看早梅因寄》

澗梅寒正發,莫信笛中吹,素豔雪凝樹,清香風滿枝。

紐約春拍一個銅鎏金編鍾。前麵聊過明代編鍾,除了紋路以外,工藝是一樣的。

巴黎春拍一組康熙,早期特征明顯,人物“頂天立地”。

布裏斯托一件崇禎外銷葫蘆瓶,比前麵介紹的幾件2015年崇禎器的發色要更加豔麗,可惜被做成台燈,已經是殘器。

紐約春拍一件明代弘治黃釉青花祭盤。這盤子北京故宮有一隻,和成化鬥彩一樣,從一出窯就是皇室身份的象征。道光二十年(1840)北京琉璃廠開了一間古玩鋪子,掌櫃祝晉藩,原姓朱,明代宗室,世代書香但是祖上就有不許做清朝官員的家訓。他家裏有一隻嘉靖皇帝朱厚熜賜給他先祖用來祭祀的黃盤子,就是這種弘治黃釉青花花果大祭盤。與紐約這件青花不同的是,那隻盤子的澆黃釉和青花融在一起了,天緣湊巧,所有花果紋都變成了一種罕見的果綠色,異常青翠可人。祝晉藩的徒孫直到90年代初還住在北京,說起祝家曾有兩件東西,一份族譜、一份弘治官窯黃釉青花大盤,這兩件是祝家明代宗室的物證。祝家到民國後又改回“朱”姓。民國三十一年(1942),朱家後人因抽大煙,這盤子以極低價格被賣到了北京珠市口一普通舊貨鋪子,被人發現後又輾轉流落到衡致中老先生家裏,解放後下落不明。
黃釉瓷器從明初起就是皇室專用,嚴格控製,明代私燒黃釉是忤逆,乾隆年連黃瓷碎片都運往北京統一處理。弘治黃釉被公認為明清之最,施釉法為澆釉,弘治黃瓷也俗稱“澆黃”,“雞油黃”。弘治黃釉比前期、包括成化在內的黃釉色澤都要更深厚、濃鬱,不像前期那樣黃中泛白。弘治釉麵光亮純淨,如“一泓清水”般。紐約這件盤子修胎規整,底款纖巧,器足有雙邊線,這些是比較明顯弘治特征。胎質略白,修足不夠細致,黃釉表麵粗糙,尤其是平等青料的青花發色較為灰暗,這些特征在明中期黃釉中較少見。

 

 

 

 

 

 

 

 

 

 
故宮藏明代弘治黃釉青花花果紋祭盤,標準器。

 

 

 

 

 

 
更為罕見的成化黃釉青花花果紋祭盤,出土拚接,典型成化色彩:黃釉摻白,青花發色透徹。

 

 


今年春拍重頭戲,無疑是香港春拍的Pilkington Collection。 Roger Pilkington是上世紀30年代英國著名收藏家之一,並藏有世界頂級博物館都無緣入藏的一些瓷器門類,這裏隻選擇幾個討論。

一件是成化青花瓜瓞紋宮碗。略述成化瓷,成化瓷器素以小巧精致著稱。胎質細密,胎體輕薄,釉水肺潤,器形上有“成化無大器”的說法,因為成化皇帝朱見深嬌寵萬貴妃,而萬貴妃最鍾愛瓷器,尤其是小瓷,最著名就是鬥彩雞缸杯了。事實上是這個說法比較籠統,成化珍玩瓷器確實小器居多,而20厘米以上的瓶瓶罐罐也不在少數。成化青料大致有兩種,前朝剩下的蘇料和新采辦的平等青料。前者發色濃重,後者淡雅,青中閃灰。兩者與成化特有的白皙溫潤胎釉結合,意趣各有千秋,或若濃淡相宜、豔雅脫俗,或若雲間霧靄,忽隱忽現。不上款的成化晚期和弘治器非常容易混淆,有“成、弘不分”之說。成化胎、釉、紋、彩、型無不精,瓷物各要素同臻其妙。所有官窯底款神髓更似出自一人之手。

這件宮碗是屬於典型的平等青料,藍中閃灰,青料入骨。從釉麵反光看釉水瑩腴,底足胎質緊密。底款中,“成”字末筆點在肩頭;“製”字上豐下斂,下部“衣”橫未出上部“製”字立刀,這些是典型的成化底款特征。“大”字出頭過高,“明”字“日”邊下部略寬,則是比較罕見或草率的成化寫法。瓜葉花紋布局均勻,單線平塗,葉瓣略顯肥碩,碗沿青花雙弦間距在成化碗類瓷器中算是比較大的了。

這件罕見的永樂青花佛教容器,大概是世界現存第二隻,另一隻在北京故宮。這個物件叫做“藏草壺”,皇家寺院用品,但如果你搜索這次春拍的中文新聞,截至到現在,你會發現沒有一個媒體使用這個名稱,都把它叫做“聖水容器”。現場照片中可見永樂青花幾大特點,釉極厚,有堆積、瑩潤、沒有橘皮紋、蝦殼青、青料強暈染、錫光、結晶斑,底部為細沙底、薄釉處泛黃。纏枝線條流暢、葉蔓清秀,布局不疏不密,最明顯的是纏枝一側有麥粒紋,為永樂獨創。

 

最後貼些和猴年有關的東西。與猴子有關的吉祥圖案比較單一,大都是獻瑞,蜂猴(封侯)之類的。

民國初期的景泰藍靈猴獻瑞。壽桃上的雲紋在清乾隆後才出現,藍褂上的花葉果實,填色較為單一,不及清晚。

帶皮子的青玉靈猴獻瑞。

民國蘇作靈猴鼻煙壺,琉璃。

清中期粉彩封侯鼻煙壺

民國“馬上封侯”瑪瑙佩。

清晚靈猴獻瑞碧璽鼻煙壺,翡翠蓋子。

東拉西扯一大堆,寫完天也亮了。

最後貼一件乾隆剔紅大春壽盒,祝大家猴年紅紅火火,財源茂盛,新春大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海洋藍 回複 悄悄話 和田玉如意真漂亮
yeyang 回複 悄悄話 教科書!
皇家英才 回複 悄悄話 高人口誤,那兩個花神杯,應為青花五彩,不是鬥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