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傷寒筆記(3:中醫是循證醫學嗎?

(2016-03-20 19:46:03) 下一個

 

說到學中醫,很多人都覺得難,那麽多東西都要記,怎麽背的會?其實,如果你學中醫靠背書,不學也罷。中醫不能死記硬背,必須理解領悟。說到悟性,很多人覺得很虛無,其實悟性就是一個分析判斷邏輯推理能力。

比如說,傷寒論,如果你打算翻譯成白話文再去背,會覺得難如天書,而且毫無用處。上次說到,傷寒中六經辨證就是一個對於外感病概括總結,包括特征和病情發展。在傷寒條辨中的第一篇(1-10),如果你隻看原文,你看到的是什麽?你能想到,接下來的內容就是對每一個經絡的病征進行進一步分類整理嗎?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402/201603/730273.html

病在太陽,脈浮,頭痛,惡寒是共性,而中風,傷寒,與溫病則是在這個共性基礎上探討太陽病的不同之處。比如說,中風與傷寒的差異,主要在於有無自汗和脈象的快慢。中風脈緩,有自汗;傷寒,無自汗,脈緊。而溫病與前兩者的區別在於有口渴,沒有惡寒。有自汗,脈緩,是虛證;無汗,脈緊是實證;口渴,沒有惡寒,是熱證。

所以,如果有一個病人,口述怕冷,高燒,根據上麵的知識,你怎麽判斷如何用藥?首先,號脈,如果脈浮,考慮太陽病,否則考慮其它經絡;鑒於溫病與中風和傷寒兩個在寒熱上相反,用藥前一定排除溫病可能,否則會出嚴重事故。從病人的描述和你的觀察,病人有沒有口渴?是怕冷還是怕熱?確信病人怕冷不怕熱,排除溫病以後,詢問病人有沒有自汗,如有,考慮中風;如果沒有,考慮傷寒;然後用脈證複核,脈緩,中風;脈緊,傷寒。如果病人怕冷,無自汗,脈緊,用麻黃湯;如果病人有自汗脈緩,用桂枝湯。

這就是循證,就是中醫的辨證而治。學習中醫,一定養成這個辨證推導的習慣,不能根據直觀和經驗用藥。

在學習方法上,要善於總結,注意中風,傷寒和溫病的關鍵區別。

中醫中藥群組:http://www.wenxuecity.com/groups/index.php?act=groupview&gid=260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