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魚鷹-鶚的神采(osprey)

(2016-06-21 22:59:04) 下一個

          我們被它薩利的鷹姿吸引,攝影師聯盟的一行幾人,結隊去舊金山南80英裏的地方“打”魚鷹(osprey)。美其名曰:“打”鷹.

鶚:隼形目 鶚科 鶚屬 ;又稱魚鷹。

英文名:osprey

魚鷹南美洲南極洲外,分布全世界。雄雌鳥相似體長約65厘米

頭頂和頸後毛多白色,含暗褐色縱紋,頭後羽延長成為矛狀。上體兩翅表麵為暗褐色,各羽具棕色狹端且尾羽淡褐色。

下體胸部有棕褐色斑紋,餘為白色。幼鳥,頭頂羽色較暗,下體有明顯的白色羽緣。

 

腳趾有銳爪,趾底布滿齒外趾能前後反轉,用於捕魚。

鶚,魚鷹見於江河湖、海濱;經常棲息岩石海岸、珊瑚礁沼澤

飛翔時,鼓翼與滑翔交替進行,見到魚俯衝到水麵,用腳抓魚。它們將獵物帶回棲息處食用,完後拖著腳,在水麵低飛洗腳。雌雄交配期,常成對追逐。

島嶼岩礁上,或湖沼、河流的喬木上營巢,巢簡陋,盆狀,結構粗大,直徑達2米。

樹枝、灌木枝、枯草、類搭成,鋪有杉皮、枯草、羽毛等。2~6月產卵,每窩產卵2~3枚。

(卵橢圓形,灰白色,具赤褐色粗斑)。

雌鳥孵卵。孵化35天雛鳥孵出後,全身密布稚羽,雄鳥捕獵,雌鳥將食物撕裂喂雛鳥。

鶚·魚鷹,中型猛禽。頭部白色,頭頂具有黑褐色的縱紋,枕部的羽毛稍微呈披針形延長形成羽冠。

頭側麵有寬闊的黑帶,從前額的基部經過眼睛到後頸部,與後的黑色融為一體。

上體暗褐色,微具有紫色光澤。下體白色,頦部、喉部微具暗褐色羽紋,胸部有赤褐色的斑紋,飛翔時兩翅狹長,不伸直,翼角向後彎曲成一定的角度,常在水麵翱翔盤旋。

下麵白色的下體和翼下覆羽同翼角黑斑,胸部的暗色縱紋和飛羽,尾羽上,相間排列的橫斑。虹膜,淡黃色間橙黃色,眼周裸露皮膚黃綠色,嘴黑,蠟膜藍色,腳和趾黃色黑色。

鶚棲息於湖泊、河流、海岸等地,尤其喜歡在山地森林中的河穀或有樹木的水域地帶,冬季常到開闊地區的河流、水塘地區活動,遷徙期間常集成3—5隻的小群,性情機警,叫聲響亮。

以魚類為食,有時也捕食蜥蜴、小型鳥類等其他小型動物。它的外側腳趾能向後反轉,使四趾變成兩前兩後,加上腳下的粗糙突起,可以象鉗子一樣牢牢地抓住粘滑的魚的身體後飛到附近的樹上,用利嘴撕裂後吞食。

它常在水麵上空緩慢成圓圈狀飛行,注視著水中的魚類,迎風懸停在空中,以便觀察獵物。發現獵物,則兩翅折合,急速到水麵,出兩隻長腳將魚抓起,一邊濺起高高的水花,一邊用雙腳提“戰利品”騰空飛,在空中抖落身上的水珠,如“漁夫”一般。

有時魚見到天空中有黑影,向深水逃,鶚會潛入水中捕獵。古人對鶚極為推崇,將目四顧形容“鶚視”或者“鶚顧”,把薦賢人稱為“鶚薦”。漢朝孔融寫的《薦彌衡表》中用“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來形容才華出眾之人。

繁殖期大多為5—8月。雄鳥和雌鳥配對以後常常比翼雙飛,鳴聲不斷。經考證,《詩經·小雅》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象征愛情的“雎鳩”,就是鶚。

鶚的婚飛別具一格,雄鳥首先在空中翱翔,身體呈一個很陡的角度,爪子上緊緊地抓著一條魚或者一根骨頭,一邊吃力地飛行,一邊搖晃著雙腳,有時甚至向後倒著飛行,同時發出一種激昂的叫聲。

雌鳥則高聲地應和著,與雄鳥一起上下翻飛。通常營巢於水邊的樹冠之上,也在水邊的懸崖峭壁和岩石上營巢。

巢用粗大的樹枝搭成,繁殖無幹擾,巢可多年使用,需要進行修理和補充巢材,巢的結構龐大。

形狀為盤,由樹枝、灌木枝、枯草而成,內鋪以樹皮、枯草、羽毛和碎紙。鳥和鳥共同參與營巢,每窩產卵2—3枚。

卵的形狀為橢圓形為灰白色,有紅褐色斑點。孵卵以雌鳥為主,孵卵期為32—40天。雛鳥孵出後喂養大約經過42天後才能離巢。巢中雛鳥關懷備至,如有天敵企圖偷襲,會飛到上空搖擺,同時發“切利利,切利利”叫聲,直到把它們引走。

鶚。魚鷹,分布於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亞洲等廣大地區,共分化為6個亞種,遷徙時間大致為春季於3月上旬到達東北繁殖地,9月中旬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

《山海經·西次山經》裏有個故事:“鍾山有個叫鼓的兒子,和欽丕將祖江的殺死在昆侖山黃帝事後生氣,將他們殺死在瑤崖欽丕化做一隻像雕的大鳥,白頭紅嘴,虎爪,背上有黑色斑紋,”叫做鶚。         下麵的劃水圖,實際上是它在食後洗滌。

 

 

 

 

(部分文字,引自”互動百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