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清代的宦官為什麽不如明代那樣有權?

(2016-09-03 17:49:07) 下一個

              清代的宦官為什麽不如明代那樣有權?


  黃宗羲在點評曆朝宦官時候說,閹黨之禍,漢代、唐代、宋代都有,但沒有像明代這麽猛烈的。漢代、唐代、宋代都有幹預朝政的宦官,沒有宦官當家的朝政。明代奏章的批答,先有口頭傳諭,後有票擬;天下的財賦,先供給皇帝的私庫,再分到國庫;天下的法律都是先經過東廠,再走朝廷司法程序。

  黃宗羲作為明清之際東林黨一係的大儒,對明代的宦官深惡痛絕,認為明代宦官的權勢亙古未有,甚至明朝的朝政都被宦官把持。明亡於宦官幹政,這是晚明一大批士大夫的共識。如何不讓宦官幹政,成了擺在清代統治者麵前的棘手問題。

  從結果上來看,整個清王朝都沒有出現太監幹政的局麵,朝政被牢牢把持在皇帝手中,文官集團輔助皇帝處理好國事,壓根兒見不到太監參政的影子。不得不說,清代的皇帝們在處理太監問題上,頗有建樹。


   那麽,清代是如何解決宦官問題的呢?這裏麵有虛招,也有實招。

  以明亡為鑒,嚴禁太監幹政

  曆朝曆代的皇帝,幾乎都明白宦官不能太得勢,一得勢就容易敗壞朝綱,導致外廷文官與內廷宦官死掐,皇帝自己的名聲也跟著受連累。

  但太監作為皇帝的奴才,確實有其好使、放心、聽話的一方麵,當皇帝就是離不開太監。明朝宦官幹政雖然厲害,但開國皇帝朱元璋對於太監可是深惡痛絕。朱元璋曾大罵太監,“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惡者常千百。若用為耳目,即耳目蔽;用為心腹,即心腹病。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洪武十七年還鑄造鐵牌,懸置宮門,明令“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犯者斬”,並敕諸司“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朱元璋雖然罵得凶,還設了高壓線,但基本沒什麽用。從他兒子永樂皇帝開始,就無視朱元璋的警告,大膽任用宦官,甚至在製度上把宦官嵌入到中樞機構內,讓內廷宦官跟外廷文官分庭抗禮。

  清朝皇帝自始至終也對太監采用高壓態勢。康熙有時說話很絕,他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不僅對宦官任職的具體權限做了瑣細的規定,對於太監的家屬也進行了有效管理。乾隆皇帝繼位之初,就立即頒布詔令,嚴禁宦官在宮內傳言政事。太監要是把外界的閑話傳到內廷,就算違法,要被正法。如此一來,極力杜絕太監跟外廷的聯係,將太監的執事範圍圈禁在宮廷內。晚清有個特例,慈禧太後身邊圍著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他們深受寵愛,但這些宦官也無法幹預朝政,觸及不到權力的核心。更為關健的是,慈禧太後自始至終對於這些宦官保持高度警惕,在臨終前,慈禧非常鄭重地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製。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連慈禧太後都根深蒂固地認為要嚴防太監,可見清朝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於太監不得參政這根“弦”繃得有多緊了。

  嚴格控製太監數量

  除了意識形態領域之外,清朝嚴格控製太監數量。多爾袞帶兵殺入北京城的時候,明末宮廷太監號稱10萬之眾。10萬人都趕上明朝禦林軍的規模了。這麽一幫浩浩蕩蕩的太監,難免人多生事。多爾袞一進北京城,就大規模裁減宮內太監,順治初期隻留宦官千餘人。到了乾隆年間,隨著宮廷事務的增加,宦官的人數略有增加,但也控製在3000人左右,其後一直保持這樣的規模。

  用更集中的皇權壓製文官

  明代太監之所以能夠左右政局,跟明代的政治製度設計也有關係。

  明代皇宮裏管理太監與宮內事務的機構稱為“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說白了,就是皇帝家裏管事的機構。其中,最要害的衙門是“司禮監”,凡皇帝口述命令,例由秉筆太監用朱筆記錄,再交內閣撰擬詔諭並由六部校對頒發,由此司禮監的太監獲得了牽製內閣的權力。從明武宗一朝宦官劉瑾專權開始,司禮監專掌機密,批閱章奏,實權甚至在內閣首輔之上。

  司禮監為首的太監群體,因為能直接參與朝政,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力。明朝中期的朝局,一度延續著宦官王振、馮保、劉瑾、魏忠賢、王承恩等司禮監掌印太監與外朝內閣共治的局麵。

  清代的統治者看穿了明代宦官亂政的根源,從政治製度上杜絕了宦官參政的空間。

  清朝專職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是內務府,而內務府是在滿清“包衣”組織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內務府的總管一般由滿清貴族擔任,主要人員分別由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包衣組成。包衣的來源是滿清貴族的奴隸,沒有人身自由,主要伺候滿清貴族。因此,太監們的頂頭上司並不是太監,而是內務府滿清貴族的包衣。內務府下設“敬事房”,作為太監的管理機構,這就在太監與皇帝之間設置了製度“隔斷”,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太監的權力。

  順治皇帝想破壞壓製太監的規則,恢複明朝二十四衙門的太監管理體製,新設立“十三衙門”。這個聖議遭到了朝廷官員的一致反對,他們對於明朝太監幹政的恐懼使得他們對於順治帝的舉措大為不安。最終,康熙皇帝一登基繼位,在索尼、蘇克薩哈等大臣的壓力下,立刻頒布詔書,“十三衙門盡行革去,凡事皆遵太祖、太宗時定製行,內管俱永不用”。

  明朝太監深受皇帝信任,職權越來越大,實際上與明代皇帝對於官員不信任加深有關。因此,太監才能夠在皇帝與文官之間,成為皇權與官僚係統之間的紐帶。明朝的皇帝需要依靠太監來壓製文官,但清朝的皇帝較之於明代更為集權,文官在皇帝眼裏都是奴才、臣子,隻有聽話執行的份兒。康熙皇帝培養起來的南書房、雍正皇帝設立的軍機處,職責都是擔任皇帝的秘書,幫皇帝在軍國大事上出謀劃策、提供谘詢、撰寫文書,並沒有前代宰相的行政權。清代的軍機處都馴服於皇權之下,皇帝也就沒必要任用宦官去壓製文官了。

  太監是伴隨著皇權而生的一個特異群體,他們身處在權力的漩渦中心,蘊藏著巨大的政治能量。清代對太監幹政問題處理得太成功了,沒有太監能在朝政上興風作浪,因而後人容易忽視清朝在這方麵的作為。這正是清朝統治的高明之處。

  參考文獻:

  1、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2、《明史》卷七十四《職官三》

  3、向斯:《老佛爺吉祥:慈禧鮮為人知的故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10月。

  4、《清聖祖實錄》卷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寒江孤影 回複 悄悄話 明亡於宦官幹政,這個結論是很值得商榷的,明末士大夫的表現實在丟人,卻把責任一股腦推到宦官身上,有點無恥。再說,即使像魏忠賢那樣的宦官,輕易被新上任的崇禎搬到,和唐代後期宦官可以影響皇帝廢立的情況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黃宗羲作為一代大儒,對曆史應該爛熟於胸,發如此議論,偏見可知。
可憐無數山 回複 悄悄話 文人當然說壞事都是自己對頭幹的了。明實在是亡於東林黨人手裏
rp2002 回複 悄悄話 明朝文官勢力太大, 宦官被明皇帝拉來抗衡的, 實為皇帝的代言人
十全老人 回複 悄悄話 明朝有的皇帝從不上朝,總體質量很差,太監當然乘虛而入。清朝要好很多。
ahhhh 回複 悄悄話 因為清朝的文人都被閹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