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致香港年輕人:願這土地裏不分你我高低|深刻!

(2016-02-14 00:14:29) 下一個

致香港年輕人:願這土地裏不分你我高低|深刻!
2016-02-12 長安劍 觀察者網
香港旺角暴亂,舉國嘩然。

我們正在歡度春節,為什麽會有香港的同齡人成為暴徒?互聯網如此發達,我們不是沒渠道相互了解、探討,卻為何要在社交網絡“unfriend”、“unfollow”?

這一次,有些話,我們想心平氣和、坦誠地對你們說……

微信公眾號長安劍(changanjwj)接連收到了幾位“80後、90後”的公開信,寫給香港的同齡朋友,也希望能夠給擁有家國夢想、真正願意為港為國做些實事的年輕人一些參考: 



第一封信

旺角暴亂後致香港“回歸一代”:請回望這片被你無視的土地

香港的同齡朋友們:

你們好!我們是來自內地的“80後、90後”。可能你們同樣在關注,今天,旺角暴亂的37名被告在九龍城裁判法院出庭受審。這37人中,最年輕的隻有17歲。


我們正在歡度春節,為什麽會有香港的同齡人成為暴徒?互聯網如此發達,我們不是沒渠道相互了解、探討,卻為何要在社交網絡“unfriend”、“unfollow”?

這一次,有些話,我們想心平氣和、坦誠地對你們說:

我們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成長起來的,人們把我們稱為是“改革一代”。你們是在香港回歸前後、一國兩製下成長起來的,我們願意把你們稱為“回歸一代”。我們和你們一樣,都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夢想,對家園的發展抱有期待。

聽說,你們困惑於中西方身份之問,驕傲於“香港人”的自稱;你們不安於家鄉在世界的地位下滑,不滿於內地人的“入侵掠奪”;你們熱衷於校園裏的“民主”口號,不屑於“建製派”的觀點;你們自信於香港的文化傳承,輕蔑於內地的文字和教育……

盡管如此,家與國就那麽容易分開嗎?

走在香港街頭,我們會看到軒尼詩道、德輔道這些西化譯名,但也能路過洛陽街、湖北街、奉天道這樣濃濃中國味的路牌。基督教的盛行,並不妨礙關公、媽祖、土地廟遍布全島……



香港和內地青年,我們已經在網絡上爭論了太久,如果雙方永遠居高臨下、指責對方,將永遠也看不清彼此,更看不見曆史的真相:

指責香港“數典忘祖”的內地青年,我們也許知道電影《十月圍城》,卻不一定了解王學圻有真實的角色原型,他是一直傾力讚助革命的香港富商李煜堂(1851-1936);


我們也許知道抗美援朝,卻不一定知道是香港企業家霍英東,突破西方國家、港英當局“全麵禁運”鐵幕運來大量物資;

我們也許看過紀錄片中的“大逃港”場麵,卻不一定知道1962年5月的馬路上,數百名香港人以躺倒的肉身,阻擋住港警的車輪,高聲呼喚素不相識的大陸同胞:“快跳車!快跑!”

指責內地“忘恩負義”的香港青年,你們也許知道九十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卻不一定知道1998年3月19日,人民大會堂裏擲地有聲:“隻要特區提出要求,中央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保護它的聯係匯率製度!”



你們也許熟知家常粵菜的“蠔油菜心”,卻不一定知道這是500多個供港蔬菜基地的女工冒著烈日,按“供港菜心”的嚴格長度要求采摘的;

你們也許知道香港每4天才供水4小時的曆史,卻不一定知道,是內地1萬多人鑿山劈嶺,才讓東莞東江倒流80多公裏,開出了“香港人的生命線”——東深供水工程,五十年來供水從未中斷!



九七回歸,回歸的不僅僅是身份,更是文化血脈。從曆史到今天,正是香港和內地互相給予,彼此支撐,才讓中華血脈戰勝鴉片戰爭的炮聲,折斷野蠻日寇的尖刀,穿越十年文革的浩劫,推倒租界鐵網的阻隔而不可斷絕!

鬥轉星移,看到有香港同齡人在互聯網上留言“我願當港英餘孽”,有香港同齡人支持所謂的“占中”和旺角暴亂時,我們感到驚詫。為什麽同為兄弟,年輕的我們之間卻有了這麽大的疏離和隔膜?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香港年輕人要做“世界公民”,追求的是西式“民主自由平等”。但你們是否忘了,這些概念並非西方的獨創,更不是中西方文明分野的標誌。2400多年前,孔子暢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2200多年前,孟子喊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900多年前,範仲淹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300多年前,黃宗羲宣告“天下為主,君為客”……



追求“自由民主”沒有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樣將“自由和民主”容納其中。我們可以充分想象“自由民主”,但不應忘記,沒有哪一種成功的民主模式是脫離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憑空移植的。

即便同源於西方文化,英國、美國、日本的民主模式也各有不同;同樣的西式民主,在伊拉克、在阿富汗、在利比亞,隻是改變了製度,卻沒能解決仇恨、戰亂和貧窮。



我們知道,你們尋求改變,還因為讓人感覺逼仄、失望的香港社會現實。

站在曆史的節點,西式理念遭遇層層困惑,香港發展也麵臨種種瓶頸。當你們把遭遇的現實問題歸咎於內地時,是否想過,你們以為的問題的根源,也許正是解決問題的鑰匙?是否想過,可以回過頭來擁抱一直背靠和依存,但卻被你們輕視、無視甚至敵視的這片大陸?回歸不是單向的,更意味著香港與內地的擁抱、融合和重新認識。

和你們一樣,我們也給“世界公民”這個概念點讚。香港最大的魅力,就是對中西方文明、對自由觀點和市場的巨大包容力。現在是我們摘下有色眼鏡,真正去了解彼此的時候了。如果說,前150多年,“香港奇跡”的秘訣在於,你們打開了海洋文明的出口;未來的150年,再次創造“香港奇跡”的關鍵,應當就在,你們回身真正擁抱綿亙幾千年的中華文明。

我們想告訴你們,對於香港青年,采納西方精華、回歸東方懷抱,並不是一個“非A即B”的選擇。站在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上,香港之所以能吸引海洋文明的目光,是因為你身後有東方文化的璀璨光芒。

邱立本先生曾用金庸小說打比方,形容自己和內地學者的讀書進境:“實際上大家都是在練九陰真經,但彼此看對方的練法都像是‘倒練’九陰真經,不過殊途同歸:到了21世紀,大家的武功都在同一個層次了。”在我們這一代,香港和內地的互讀,可能也將經曆同樣的曆程。


聽說街頭發生衝突的時候,不少香港同齡人傳唱過beyond《光輝歲月》裏麵的一句:“風雨中抱緊自由”,我們想把這首歌的另一句送給你們:“願這土地裏,不分你我高低。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

    此致

敬禮

四位內地年輕人

2016年2月11日



第二封信
再致香港“回歸一代”:“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香港同齡朋友們:

你們好!

我們是內地的80後、90後。昨天實在是不吐不快,就以“改革一代”的身份,寫了那篇《旺角暴亂後致香港“回歸一代”:請回望這片被你無視的土地》。其實是做了兩邊不討好的心理準備的。結果竟然在網上得到了網友們的認同,看到大家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也覺得很驚喜。

看了上萬條討論,最觸動我們的,是一位香港青年的留言,他說香港經濟在停滯,看不到發展的前景,“我出生在香港的輝煌年代,然後一路下行,在半山腰,和一路上行的你相遇。你們不可能理解我們的心情,我們也不需要同情。你伸出友誼之手,但在我看來,是居高臨下的施舍!”

這個留言促使我們動筆給你們寫第二封信。你說的我們在半山腰的相遇,不是老天的一個玩笑。為了這個相遇,首先,我們要對香港真誠道聲感謝!
 
幾十年來,香港是內地改革開放最有力的一個推動渦輪,一個牽引火車頭,一個授業老師,也是最重要的一根輸血管。



改革開放之初,內地摸不著門,外資猶豫觀望。是香港同胞率先到內地投資建廠,創造了許多個“第一”:1978年第一家由境外人士開辦的工廠———珠海香洲毛紡廠;1980年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83年第一家五星級酒店———白天鵝酒店……無數個第一,帶動了世界各地的企業家紛至遝來,撬動了內地崛起。深圳被選為“改革開放試驗場”,也是因為其毗鄰香港,可借香港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曾經一再呼籲“內地要建設幾個香港”。今天,他的願望實現了,內地幾十個“香港”拔地而起。
 


但隨著祖國內地全麵開放,今天的香港不如以往鶴立雞群,有人說,牆都沒了,窗口還有意義嗎?香港真的光環不再?回歸一代隻能收獲失落?
 
不是的。
 
關心香港未來,關心自己前途的同齡朋友,我們想問:你們了解香港的經濟嗎?知道它的出路在哪兒嗎?
 
我們知道,香港是一個典型的“小型開放經濟體”,對外貿易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查閱公開資料,2013年,香港的進口額為40607億港元,出口額為35597億港元,與GDP的比值分別高達191%和167%。
 
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你們最大的商業夥伴是誰?答案是我們——內地。中國內地崛起並不意味著香港的失敗,相反,我們成了香港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何東博士的研究表明,內地已經成為香港經濟“趨勢性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請看看下麵這一組數字,代表的是香港和內地經濟“共生共贏”的真實情況:
 
內地已成為香港最大進出口合作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2013年,香港從內地進口額為2506億美元,向內地出口額為2514億美元,分別占到香港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的47.9%、54.8%。
 

內地已成為香港旅遊業的最大來源:2013年香港接待遊客5429.9萬人,其中內地遊客4074.5萬人,占比超過四分之三。
 


內地企業已成為香港金融業的最大生力軍:據中國證監會數據,截至2013年底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有182家,共籌資兩千億美元;內地企業市值占港股總市值約57%,成交金額占總交易額約70%。2013上半年香港聯交所共有21宗交易,其中內地企業15家,融資額347億港元,占港上半年總融資額的87.9%。
 

今天,香港的一馬當先變成了萬馬奔騰,東方之珠不再孤獨,整個中國都燦爛起來。沒有香港,就沒有我們“改革一代”的成長環境。
 
整個中國都在複製香港奇跡,這是更大規模的耀眼,是香港價值的更大體現。這正是獅子山下一代代香港人日夜期盼的。上一代人香港人兌現了對祖國和曆史的莊嚴承諾,讓中華民族的光環更加奪目。
 
如今香港經濟,最需要的是轉型。在香港奇跡變成中國奇跡的今天,“回歸一代”的舞台隻會變得更大。香港麵積是1104 平方公裏,而祖國960萬平方公裏土地的每一寸,都是香港“回歸一代”的用武之地。
 
網上一篇來自武漢大學的文章曾問過你們:
 
“在你們流連街頭、爭論不休時,武漢大學國際軟件學院的學生們已經開始進行NoSQL方麵的實戰,他們中有很多人已經拿到了阿裏巴巴的offer,有一個全世界最大數據量的電商數據倉庫等著他們去做大數據分析;
 
往武漢西北1000公裏,西安交大電力電氣專業的學生正在三峽進行實地學習,很多人一畢業就要奔赴雅魯藏布大峽穀的源頭,這裏將修建世界上最宏偉的水電設施,他們將在天高雲淡的藏南燃燒青春;
 
這是怎麽樣的一個時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是一個青春崢嶸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裏,香港哪裏去了?亞洲排名第一的高校,你們在這個時代裏忙著幹什麽?”
 
最後這句,也是我們最想問你們的。請你們諒解同齡人的直率。
 
你們注意到了嗎?內地對港免征國稅等政策,讓香港企業在進軍內地的“起跑線”上具備先天優勢。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曾經疾呼:“假如港人懂得利用(內地經濟)沛然不可擋的發展之勢,本可占盡先機!”
 
你們想過沒有?在你反感“內地赴港自由行”時,有多少國家和地區在對13億人的旅遊市場伸出橄欖枝?一個成熟有智慧的人,會學會適應變化的現實,學會應對、料理隨之出現的新問題,而不會因循守舊、因噎廢食。
 
同時,960萬平方公裏的讀書、就業空間,也在等著香港的同齡人來縱橫馳騁,與我們切磋爭鳴。
 
在香港“遇冷”的生物技術和製藥學生,到上海可能就是“香餑餑”;
 
同樣的收入,成都每月的生活成本明顯低於香港,讓我們不再做“月光族”;
 
深圳辦公的人工、租金至少比香港便宜一半,讓我們年輕人創業“輕裝上陣”……
 
比起父輩,我們是更平等、更相似的一代。
 
作為同齡人,請讓我們彼此提醒,學習香港容得下中西方文化一切交匯的精神:去掉偏見,讓我們的心態更虛懷若穀;去掉謾罵,讓我們的觀點更百花齊放;去掉標簽,讓我們的思想更縱橫捭闔;去掉藩籬,讓我們的靈魂更自由飛翔。
 
我們歡迎你們多來內地,哪怕是表達不同觀點,我們也願意直麵差異,取長補短。希望我們到香港時,也能收獲同樣的真誠。
 
 “占中”的年輕人曾說“感覺身處曆史時刻”,但在我們“改革一代”看來,這個曆史時刻,是我們同處在民族崛起的時刻,“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整個中華民族都在崛起,年輕人更是生力軍,我們不懼怕在競爭中共同提高。“背靠祖國、麵向世界”,將是香港新一代青年成功的鑰匙。香江兩岸的我們,隻有攜起手來,才能更好地抓住時代的機遇,共同騰飛。
 

你們的祖輩曾經以《獅子山下》驕傲,如今“獅子山精神”相信也能曆久彌新:“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此致
 
       敬禮
 
四位內地年輕人

2016年2月12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