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識別袁紹這一類的領導或老板

(2016-02-04 22:54:54) 下一個

識別袁紹這一類的領導或老板

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袁紹是其中最具號召力也最具實力。當十八鎮諸侯聚集洛陽討伐董卓之時,袁紹眾望所歸,以“四世三公【注】、門多故吏、漢朝名相後裔”之名望,毫無懸念地被推為盟主。官渡大戰之前,袁紹當時最大的軍閥,擁冀,幽,並三州,精兵七十餘萬,旌旗遍野,刀劍如林,聲勢可謂顯赫之極。然而,曾幾何時,兵敗將亡,死無葬身之地,殘兵敗將,均作鳥獸之散。

袁紹的失敗非為天時,非為地利,幾乎與客觀原因毫不相幹,而完全是由自身主觀因素所造成。

袁紹有最好的條件,但不會利用;也有很多的機遇,卻一個也抓不住;袁紹也有很多優秀的人才給他出主意,但他就是不采納。袁紹自身的種種缺點與弱點,鬼使神差般地使得他迅速地、無可避免地向著覆滅走去。

都說英雄創造曆史,其實狗熊也創造曆史,曆史是由英雄和狗熊同時創造的。

最早看出袁紹是狗熊的正是英雄曹操。董卓之亂,就是袁紹出的餿主意造成的。後來董卓在虎牢關兵敗時,焚燒宮室,劫遷天子,引起天下震怒,此當天亡董卓之時,眾諸侯們可一戰而定天下。可是眾諸侯各懷異誌,不思進取,袁紹身為盟主,無謀無決,坐失良機,這是袁紹失去的第一個機會。當時曹操就曾大怒說:“豎子不足與謀。”

曹操所說的“豎子”,固然包括各路諸侯,但主要是指袁紹。

到了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更是從許多實踐的觀察中給袁紹下了冷辟的結論:

“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曹操是說:袁紹這個人啊,表麵上氣壯如牛,實際上膽小如鼠;看上去似乎思考問題很全麵也很謹慎,但辦起事來優柔寡斷,遲疑不決,拖泥帶水,長考必出臭棋,形不成正確的決心;雖有雄心壯誌,想幹大事,卻沒有與之匹配的犧牲精神;相反,為了眼前一點小小的利益,卻忘命地去爭。這種人哪配得上英雄的稱號?不過是銀槍蠟樣頭。

曹操不愧為一代梟雄,對袁紹的評價言簡意駭,一針見血。

曹操手下有兩個傑出的謀士,一個叫郭嘉,一個叫荀彧,他們對袁紹的分析更是精細,全麵而且準確。

郭嘉將袁紹與曹操進行了十項對比,他說:

“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仁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恒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受名譽,公以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紹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予以敗紹無難矣。”

郭嘉所列舉的袁紹十條缺點,涵蓋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軍事戰略,無一不切中要害。他認為袁紹的致命缺點是形式主義,喜歡花架子,不重視簡明實效;表麵上轄達大度,實際上心胸狹窄,聽不得不同意見;妒賢嫉才,任人唯親;聽信讒言,動搖決心;是非混淆,黑白顛倒。

當時,袁紹令審配,逢紀為統軍,田豐,荀諶,許攸為謀士,顏良,文醜為將軍,率精兵三十萬進發黎陽,聲勢可謂浩大。曹操營中的書呆子孔融被假象嚇懵了,勸曹操說:“袁紹的勢力太強大了,不可與戰,隻可與和。”

這時,荀彧站起來駁斥孔融的無所作為的悲觀論點,對袁紹的領導班子進行了組織分析,他說:

“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可容,必生內變。顏良,文醜,匹夫之勇,一戰可擒。其餘碌碌之輩,縱有百萬,何足道哉。”

荀彧一席話說得孔融啞口無言,曹操則大呼精當,完全讚成荀彧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

正是因為曹操及手下的謀士們分析透徹,針對袁紹的弱點不斷地施奇策,出奇兵,敢於以至弱對至強,最終戰而勝之。

袁紹手下的謀士良莠不齊,其中田豐,沮授等河北名士也都是很有學問,很有見識的人,人品也很高尚,絲毫不比曹操手下的郭嘉、荀彧遜色。但是,他們處於袁紹集團之中,不僅才能得不到發揮,而且忠誠也受到嚴重猜疑,不時蒙受不白之冤,慘遭長期迫害。在關鍵戰役“官渡之戰”前,田豐、沮授都給袁紹提了極好的建議,但袁紹鬼迷心竅,竟將田豐投於大牢,將沮授鎖於軍中。他們不幸上了袁紹的賊船,花了畢生的時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直至生命,才最終認識到袁紹獨夫、民賊的本質。

尤其是被荀彧稱之謂“剛而犯上”的田豐,對形勢有著冷靜的判斷,經常能給袁紹出好主意,可是袁紹就是不聽。如在曹操東征徐州,許昌空虛之際,田豐獻策:“若以義兵乘虛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萬民,此不易得的機會也。”可是袁紹卻因嬰兒之病,不肯發兵。氣得田豐以杖擊地:“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跌足長歎而出。及至徐州已破,雙方力量與形勢已產生逆轉,曹操的部隊正處鋒銳之時,袁紹卻又要進兵了。田豐頓首苦勸,把話都說絕了:“若不聽臣言,出師不利。”田豐的這番話本是杜鵑泣血般的一片忠心,卻惹惱了是非不分的袁紹,被投於牢中。田豐即使身陷囹圄之中,仍懷滿腔忠義地上書勸阻:“今且宜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結果卻又加深了袁紹的切齒痛恨。袁紹說:“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

及至袁紹兵敗而歸,鐵一般的事實證實了田豐此前的建議與勸阻全都是正確的,連獄吏都來向田豐賀喜。

獄吏說:“田先生啊,你出頭的日子終於到了!”

田豐問:“何也!”

獄吏說:“袁將軍因為不聽你的話,大敗而歸,結果說明了你的意見是對的,這一回袁將軍一定會重用你啦!”

田豐卻微笑著說:“吾今死矣!”

獄吏說:“大家都為你賀喜,你自己卻為何說死呀!”

田豐搖搖頭,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老弟啊,你實有不知。袁將軍這個人啊,外表看上去很寬大,其實內心非常猜忌,從來也不顧念忠誠。他要是打了勝仗回來,一高興,興許還能赦免於我;現在他打了敗仗,內心又羞又惱,一定會遷怒於我,我不可能活下去了。”(原文為“袁將軍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吾不望生矣!”)

獄吏還不相信:“不至於如此吧!”

正說話間,使者已捧著袁紹的劍令,來取田豐的首級。田豐就在獄中自殺而亡。

臨死前,田豐仰天而歎:

“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之死,夫何足惜。”

田豐,這個知識分子的命運是何其慘烈啊!

彭德懷雖然不能算是一個知識分子,但其命運也與田豐相似。大饑荒已經證實了大躍進的失敗,也證明了彭德懷廬山上“萬言書”的正確,連毛澤東自己也說:“現在看來,也許真理在你那邊”。可又怎麽樣呢?毛澤東讓他去大西北當了一名沒有實權的“三線建設第三副總指揮”。彭德懷人還沒有上路,姚文元的《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已經發表。彭德懷在極短暫的“起用”之後遭到更殘酷的迫害。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曹操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大政治家,他分析袁紹,隻不過寥寥數語,寥寥數事,已見入木三分;郭嘉,荀彧則從智者、學者的角度,通過精辟地分析,準確地推理,結論不容置疑;而上了“賊船”的知識分子田豐和沮授則是通過自身惡夢般的慘痛經曆,並以生命為代價才最終認清袁紹獨夫的本質。

老人家說知識分子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郭嘉、荀彧、沮授、田豐都是毛,附在不同的皮上,效果與結果完全兩樣。

所以,對於知識分子而言,“選皮”是一個大學問。如果從政,總會有一個或幾個領導;如果從商,不僅要選擇行業,也要選擇一個老板。無論是處於官場還是職場,知識分子一定要具有識別袁紹之流的領導或老板的能力,這比什麽都重要。

如果不能做到像曹操那樣一眼洞穿、一針見血,也要像郭嘉、荀彧那樣細致觀察,詳盡分析;即使不能像郭嘉、荀彧那樣,但也萬萬不可像田豐、沮授那樣,以生命為代價。

如果不幸選錯了,主非其主,時非其時,你難道不可以閉上鳥嘴。自保之道,自保之智,任何時候都很重要。

【注】

所謂“三公”是指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西漢時指司馬、司徒、司空,東漢時則指太尉、司徒、司空。

“四世三公”並不能從字麵上解釋為四代人出了三個當大官的,而是指四代人中代代都有當“三公”這樣大官的人。

史料載袁紹家族四代人出了五個“三公”,並不包括袁紹本人在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