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維係兩性關係最重要的是親密感? 

(2016-01-20 19:27:09) 下一個

維係兩性關係最重要的是親密感? 

  道德評判永遠無法挽救一段關係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劇情:“我為這個家庭付出那麽多,TA卻背叛了我”。幾乎每年都會有類似當代陳世美的新聞出現:“妻子辛苦賺錢養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讀書,熬到丈夫畢業,丈夫卻出軌,甚至要求離婚。”
  對此現象,大眾和媒體一致的聲音是譴責:“這種男人忘恩負義,無恥之徒。”做道德評判總是最容易的,可是道德評判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道德評判永遠無法挽救一段關係。

  到底是什麽在維係兩性關係
  兩性關係,有另外一個名稱,叫親密關係。為什麽叫親密關係,而不是責任關係、付出關係、義務關係?顧名思義,維係兩性關係最重要的,是親密感。有親密感,兩性關係自然能維持下去;沒有親密感的婚姻,通常隻有兩種結果,離婚和出軌。
  我接觸過大量婚姻關係案例。悲劇的現實是,很多中國婚姻,都已經不再是親密關係,隻是責任關係,義務關係,親情關係。這樣的關係中,隻要稍有資源,不再為物質生活發愁的人,大部分都已經出軌,少部分正籌劃著離婚。
  親密是兩個人之間彼此有呼應,情感能量可以流動的狀態
  舉個生活中常見的細節,當老婆說想要吃蘋果,老公立刻呼應一聲,開心的把蘋果遞過來,這就是親密。
  如果是老婆覺得有義務為家人付出,像一道程序那樣,每天為老公孩子削好蘋果,並勸說老公孩子每天吃一個蘋果,因為書上說蘋果營養豐富,可以補充維生素。這樣的過程中,沒有親密,削一輩子蘋果,也不會創造幸福流動的感覺。
  當我們能夠在家庭中創造幸福快樂的體驗,不需要任何感恩教育,快樂的人自然會感恩每個親人朋友,甚至感恩整個宇宙。如果沒有快樂,感恩教育會變成沉重的道德枷鎖,把每個人鎖在彼此犧牲,彼此消耗的關係中。

  與親密背道而馳的“防禦機製”
  親密的能力,天然的來自於童年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因為過早的失去了親密依戀體驗,成年後也不知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於是發展出各種策略,心理學上叫做“防禦機製”,來避免在關係中被拋棄。這些策略,並不一定被清晰的意識化,很可能像木馬程序一樣,暗中操控了自己的一生。
  男人最常見的防禦機製是:“我要更成功,賺更多錢,女人就不會離開我了”;
  女人常見的防禦機製是:“我要努力照顧家人,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會被拋棄。”
  此外常見的防禦機製還有:我若可愛性感漂亮,就不會被拋棄;我若高學識有涵養,隱忍克製,就不會被拋棄;我若足夠弱小,楚楚可憐,依賴對方,對方就會可憐我照顧我,不會拋棄我。

  越付出,婚姻危機越大。
  比如辛苦助丈夫讀博,最後卻被丈夫背叛,並起訴離婚的妻子,法庭上丈夫哭訴了很多婚姻當中的痛苦感受,比如在生活細節上感覺被妻子全家瞧不起,這些痛苦感受都被寫進信裏,妻子卻看了跟沒看過一樣,為什麽呢?妻子的回答是:“我平時忙著照顧家庭,沒更多精力,看了也就忘記了。”
  妻子的潛意識信念是:我隻要不斷辛苦付出照顧家庭,我就能維持這個婚姻。這個信念像魔咒一樣控製了妻子的生命,讓她看不見真實的婚姻關係,看不見真實的老公。
  真實的老公從未嫌棄妻子付出還不夠多,真實的老公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溝通婚姻中的感受。然而被潛意識魔咒控製的人,聽不見也看不見對方的真實需要。
  真實的情感需要不被看見,無法流動,情感的河流日漸幹涸,出軌或者離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的內心深處渴望親密,就像魚兒渴望水一樣,在婚姻中總是得不到,最終隻能外求。

  內疚感,是親密關係的殺手
  不幸童年造就的潛意識魔咒,讓很多女人相信,我付出越多,如果對方想離開我,他就會很內疚,於是不會離開我。
  而事實是,內疚感是人類最不願意承受的感覺,所以古有剔骨還肉一說,現有很多男人寧可淨身出戶,也要離開這個婚姻。
  當一個人在關係中不斷犧牲自己、辛苦付出,就會積累成越來越高的道德資本。道德資本像一座堤壩,攔截了愛和親密的流動;道德資本越高,這個親密關係越趨近死亡。
  若一個人自我犧牲,累積道德資本到達“道德聖人”的極端程度,通常肢體和麵部表情僵硬,怨氣衝天。付出感必然伴隨著怨氣,付出越多,怨氣越重。可以想像,這樣的道德聖人,必然最終成為孤家寡人,因為沒有人願意接近怨氣重的人。
  比如做飯時,若發現自己在抱怨油煙,可以回到內心,問問自己,我想要做這頓飯嗎?如果想要,就帶著愛,享受給自己和家人做飯的感覺;如果不想要,出去吃或者叫外賣,也是很好的選擇。同樣做一件事情,我們可以選擇,是活在為別人付出的妄想牢籠裏,還是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誌中。
  兩性關係,不存在拋棄與被拋棄,隻存在合適與不合適。要記住,沒有人可以拋棄我,我無需再去討好對方,隻是盡情為自己去創造豐盛、親密、流動的人生體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