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目前對亞太的政策還在激烈地辯論中,核心是怎麽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但美國冷戰時期的歐洲政策已成為曆史,有很多有關文章麵世。我們可以通過美國歐洲政策的演變,了解美國政策製訂者的思維方式,從而分析其亞太政策的走向。
在羅斯福時期,他的政策還是傾向於和蘇聯合作管理歐洲,其對蘇政策類似於近年的所謂新型大國關係的基調。但杜魯門一上台,基調迅速轉為強硬。美國認為:一個親美反蘇的西歐對美國的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西歐甚至保持中立都是不可接受的。是為美國的核心利益。客觀的講,蘇聯當時的想法是控製東歐,而承認西歐為美國勢力範圍,但與西歐保持友好關係。是美國鼓動了冷戰,先建立了北約,馬歇爾計劃僅包括西歐,並挑動西歐反蘇。這反過來促使蘇聯也采用了進攻性的歐洲政策,但正中美國下懷。美國需要這種緊張的東西歐關係,從而把西歐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美國的邏輯很奇怪:需要一個共同的敵人,才會有穩固的同盟。需要使可能的戰場遠離美國的本土。另外,意識形態也在反蘇遏蘇的政策中起了很大作用。為了讓西歐放心,美國重申不惜最大犧牲保護西歐的決心,杜勒斯說美國願意保護西歐並不是“愛你們”,而是“你們對美國休戚相關”。
不管好不好,美國的歐洲政策遏製並最後拖垮了蘇聯東歐集團。美國和西歐一起成為勝利者,分享了冷戰勝利的紅利。
今上的新型大國關係,大意可能是隻要美國承認一些中國的核心利益和亞洲勢力範圍,中國就不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但從美國冷戰時期歐洲政策曆史來看,有點想當然了。美國並不害怕對抗,有的時候對抗帶來的利益更大。按前述邏輯,竊以為美國的亞洲政策可能如下:通過渲染中國威脅和利用東南海爭端,建立一個包括日本,東盟,印度等的反華同盟。通過在四周建立反導係統,迫使中國展開軍備競賽。挑動內部矛盾,使中國無法一心對外。這種新冷戰局麵是符合美國利益的,即使把中國弄崩潰了也不會讓美國覺得多麻煩。以前鄧小平嚇唬日本說如果中共垮了,難民成億地往外跑咋辦。但美國不用擔憂,那是亞洲鄰國的事。
其實采用象對付蘇聯一樣的方法絞殺中國的想法早就有了,但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或無法實施。六四之後英美的官方預測中國馬上要崩潰了,已經在準備怎麽收場,達賴和台灣已經做好了分地的計劃,就沒有去推進。到了克林頓時代,看中國不但沒死還欣欣向榮,而且中國也很乖,賺的錢存在美國,從不給美國搗亂。美國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必然走民主化道路,所以實施了所謂接觸政策(engagement). 小布什上台後又想整中國的時候,911爆發了,隻能轉而和拉登撕逼,把中國撩一邊了。這期間中國已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變成老二,也在美國內部形成中國利益集團,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和各國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往來。怎麽對待中國成了令美國政治家頭疼的問題。
奧黑剛上台的時候,還是對中國有點浪漫情懷的,各種G2,“夫妻”理論紛紛出台。但中國實力增強後已不滿足於韜光養晦的弊氣角色,對美國的笑臉報以冷屁股侍候。而習大大上台了,擺出了強硬出擊的姿態。除了南海,亞投行等事件外,還出手擠壓了美資公司在華利益,削弱了在美對華利益集團。奧黑第二任期後期對華趨於強硬,但由於他任期將滿,應不會有太大改變。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從競選者的演講和政策宣傳中,可以看到兩黨對華政策的基調是強硬。鑒於美國國內對華利益集團越來越弱,中國的鄰國特別是日本呼籲對華強硬(六四後日本是最積極的呼籲改善對華關係者),美國國內勞工組織指責中國對大量失業負責......種種不利因素迭加起來,美國朝野形成對華強硬的共識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當然博弈是雙方麵的,一味的退讓顯然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如果美國一旦朝野一致形成強硬的反蘇式的對華政策基調,對中國的發展將很不利。畢竟我們要麵對的是老謀深算,槍挑許多強大挑戰者,稱雄世界四百年(把英囯算進去)的盎格魯.撒克遜帝國主義者。現在確實是考驗中國領導人的時刻了。
http://bbs.wenxuecity.com/currentevent/787606.html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127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