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雙十一“消費”,那是個心理問題

(2019-11-14 14:18:07) 下一個

國內剛剛結束的雙十一,阿裏巴巴的銷售又創下了新的記錄。北美也馬上要迎來月末的“黑色星期五”,估計好多人看到誘人的“打折”信息也會抑製不住的“買……買……買”。等到黑五過後,見到bestbuy與沃爾瑪長長的退貨人流,就會感受到這場“購物盛宴”中的衝動消費多麽沒有必要。

 

但是,年複一年,很多人還是重複著一樣的行為模式。

 

”雙十一(黑五)東西這麽便宜,折扣75%,現在不買,以後就要原價買了啊,我不買不是虧大了嗎?不行,我得買!”

 

人生已經如此艱難了,工作不如意,生活不順心,雙十一(黑五)還不讓我放縱一次嗎?不行,我得買!

 

談戀愛做舔狗,沒準在“女神”心目中僅僅是“備胎”。不如逛淘寶(亞馬遜),買買買都是自己的,實在太爽了。不行,我得買!

 

也許本文的讀者沒有上述的購物心理。但我相信,你一定經曆過身邊的人有類似的行為,或者在影視節目和廣告中接觸過這類心理活動。如果深入思考,有多少人想過,我們身邊的人中,為什麽會出現這類“衝動型(強迫型)消費“呢?

 

這可以從人類的動物學心理行為和社會心理行為兩方麵進行分析。

 

人類的祖先脫胎於動物界,並且人類社會大麵積消除饑荒和貧困也僅僅是工業革命後近100-200年間的事。在之前的時間,無論是原始人類生活在自然界當中,還是人類文明成熟後生活在社會中,大多數時間都麵對著如何填飽肚子的問題。這就決定了,人類身體對食物的索取是沒有節製的。隻要吃得下,內心的衝動就一定要繼續吃下去。即便目前用不到,等食物變成脂肪儲存在身體裏,一旦饑荒之年,就會有更大的機會生存下來。這種生存策略,已經變成一種本能,蘊藏在我們的基因之中。

 

這種蘊藏在我們基因之中的“衝動”,會在潛意識中影響我們的購物心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多數人會覺得失去一件已經擁有的東西的痛苦,要遠遠比意外獲得的高興程度要大得多。如果你的車被偷了,哪怕是你隨即中了大獎,贏得了一輛新車,你也會時不時懷念舊車的“好處”。雙十一(黑五)大幅度打折的營銷策略正是為了迎合人們的這種普遍心理。相當高的折扣,“匪夷所思”的便宜價錢,促使人們產生不買就是吃大虧的心理。當然,在這種心理指導之下,商品的使用價值就不是很重要了。沒占到便宜就是吃虧的思維已經完全占據了腦海。

 

其次,隨著中國近30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購物心理越來越與發達國家相似。商品不僅僅要具備使用價值,人們已經擁有多餘的財力來通過購物這種社會學行為來通過購買商品來表達自我及社會身份,改善自身的情緒和自信等。

 

快速發展的商品社會中經常造成人們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的巨大落差,往往會導致一些人表現出低自尊、沮喪、抑鬱、焦慮和羞恥感等消極情緒,此時人們都會試圖通過一些補償機製來重新達到自我認知一致。有些人的補償方式是極限運動或暴飲暴食,而有些人的補償方式則是衝動性消費。通過無節製的購物行為,這些人的自我認知重新得到了充實,心情也隨之改善,從而達到了暫時的自我一致。

 

但很遺憾,現實情況告訴我們,衝動性消費可能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補償策略,因為大部分人在此之後都會感受到懊悔等消極情緒,自我一致性又會再次遭到破壞,由此產生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說,但並不是擁有或使用商品會導致上癮,而是這個放飛自我買買買的行為過程讓人欲罷不能。當你發現你總是周期性重複這種衝動性消費行為,事後悔不當初,可又管不住自己的手的時候,你可能已經陷入了強迫性消費的心理漩渦當中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